科学从生命的宏观世界走向超微观世界,从日常语言走向数学,从富有直觉意义的概念走向不可触摸的公式,每走一步,就离生命更远一步。现实和直觉,道和言语,理性和意志,知识和认知,科学和生命,其间的鸿沟愈来愈深。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生命和自然对立的必然结果。 原文 :《科学如何克服生命意志》 作者 |深圳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朱 锐 图片 |网络 01 人的思维扎堆在“中型概念” 从一个简单情形说起。路上遇见朋友,问:“看见什么没有?”回答:“一个人和两只狗。”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回答“一个少年、一只贵宾犬和一只威尔士矮脚狗”。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聚集在所谓“中型概念”(The Middle Category Concepts)周围。所谓“中型”,主要是指在心理意义上处在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层次。“动物”是抽象概念,属于高范畴,“人”和“狗”属于抽象和具体之间的中型范畴;相比较而言,“少年”“贵宾犬”“威尔士矮脚狗”属于比中型范畴稍低一点的具体范畴。比这更低、更具体的有“白贵宾犬”“小白贵宾犬”“公的小白贵宾犬”,以此类推。总之,概念层次也许可以无穷无尽上下延伸。然而,人的思维却扎推在“狗”和“人”这样的中型概念。尽管概念层次上下偏离司空见惯,但作为认知规律,中型概念的万有引力不可否认。 Jerry Fodor曾谈到中型概念的一个特征,即可以在纸上一笔勾出。“狗”和“人”概念只包含一个形状信息,因此可以一笔勾出。而动物概念没有形状信息,故画不出来。Fodor用“单形字汇构成”来描述中型概念的形成和认知意义。尽管世界上没有狗而只有黄狗白狗,没有马而只有白马黑马,但在生命认知中“狗”和“马”这样的单形词占有统治地位。也许这是因为相对于生命体而言,单形词代表环境的“信息突出”(informational salience)。凭借单形词汇,生命体可以在最少时间内用最简单方式获取与生命最相关的信息,比如,威胁你的不是黑豹,而是豹。 02 问题的关键是认知,不是语词 问题的关键是认知,不是语词。用单形词来回答问题,并不是为了沟通方便和信息权衡,而是因为我们一般只看得见树和椅子, 却看不见树和椅子的上下种类。当然除非你是专家,这是知识的意义,它能克服中型概念的万有引力。 Medin把中型认知现象看成“心理本质主义”。中型概念使人们形成一种错误的本质主义生物分类学(“民生物学”)。由于生命只关心以我为主的“信息突出”,中型概念就被人们看成是固定不可更改、富有典型和标准意义,并且呈现出带有目的论色彩的区分万物的本质。柏拉图曾嘲笑这种本质主义。他说,作为概念,人和动物似乎再自然不过。 不仅人会被圈在中型概念,诗歌和文学也如此。尽管美学理念要求文学语言超越单形词,但这种超越恰恰显示了中型概念的引力作用。这不是说诗歌和文学不包含客观信息和科学,但之所以说它们不能像科学一样超越生命,一方面是因为科学和信息从来就不是文学的目的,而只是鲜活生命的工具,在诗歌和文学那里,科学是术,不是知识;另一方面,诗歌中的信息即使是客观信息,也只是“模仿信息”。总之,中型概念是诗歌创造得以游离的尺度和标准。诗歌是生命的歌,不是知识。夸克、胶子、二氧化碳、磷酸钙等之所以进不了诗歌,不是因为它们对生命不重要,没有美和神秘,或者缺乏戏剧和冲突,而是因为生命不关心它们。生命往往只在乎风花雪月和日月星辰。 03 生命体的认知幻相 Sean Carroll曾谈到,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静止被看成物质的自然状态,而运动则需要一个推动者才能发生。一本书放在桌子上,静止不动。推一下,书就移动。停止推,书又恢复到静止状态。由此,亚里士多德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任何运动都需要一个原因;第二,运动的推动者又需要有原因,以此类推,宇宙的本原必定是“不被推动的推动者”,即上帝。 在 Carroll 看来,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所表达的是人普遍具有的因果观念。但它是错误的,它被牛顿甚至更早的波斯科学家伊本·西那推翻。桌子上的书确实没有动,那是因为有桌子,而不是因为不动是书的自然状态。在太空或真空,书会无穷无尽地动下去,除非有外力阻止。 因此,牛顿定律不再谈自然状态和因果。自然状态被惯性取代,因果被数学公式取代,数学公式不表达因果而只表达模式。这是科学克服生命意志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 Carroll 也承认,生命意志并没有被克服。亚里士多德的因果概念和静先动后的自然状态依然是普天下的规则。人们依然按因果来安排生命,按静动来分配精力。毕竟生命物理学准确地描述着生命世界。Carroll 用哲学上惯用的层次说来说明问题:在现象层次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是准确的,尽管世界的基本事实并非如此。 然而,一个更自然也更符合科学的解释是承认生命的幻相构造。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是常识物理学,其静动和因果是生命意志的声音。人脑对周围世界作各种假设,其目的不是为了认识世界,而是为了生存。只要不被经验推翻而且有利于信息处理,它们就会被当作真理。神经科学家 Ramachandran用“蛋还是坑”凹凸图案来说明人脑假设的意义。这类认知幻相不胜枚举。可见,生命体往往只从假定解释世界,而不看世界。 04 克服生命体的主观意志 由于认知是生命活动而不是追求真理,科学就需克服生命意志。科学实验通常被认为是为了经验证实。这没有错,但也多少掩盖了实验的真正意义。经验验证尽管重要,但不是实验的终极意义。实际上,即使是互相矛盾的命题,也可以得到经验证实。这是狭义相对论中由参照系不同而导致的常见情形。 实验结果和实验命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是实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此对应关系能否被别人独立重复。实验可重复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是为了排除仪器等设备所造成的偶然因素,最重要的是为了克服生命体的主观意志。作为实验者的科学家也是生命体。作为生命体,他或者她有“改蛋为坑”的意志而往往不自知。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确认偏误”。生命构造认知的能力大抵如此。 在科学上,实验结果只是“数据”,本身没有证实或证伪的能力。它需要被解释,而解释避免不了偏见和假定。因此,可重复性是用偏见来克服偏见,用别人的生命意志来克服自己的生命意志。只有当数据被证明不依赖任何不合理的假设和偏见,它才能被当成事实。按照 Steven Weinberg的说法,伟大的希腊人有数学和哲学,但没有真正的科学,那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实验。科学之难,生命之坚,可见一斑。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02期第5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见闻 | 我在人骨教堂,重新领略生命意义的艺术 科技 | 为何今天的西方人视牛顿为“最后一位炼金士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