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 | 术】何少山论温阳法在妇科临床之应用

 神秘的侠客d83f 2020-04-15
1.妇科之阳虚  妇女一生经历青春期、育龄期、绝经期等重要的生理阶段,各时期一系列生理功能都需要有充足的阳气来促进完成。如从童幼迈入青春发育期,需要有充盛的肾气来使天癸分泌至临,任通冲盛,促发初潮的产生,完成人生一大转折等。
固然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然而,重要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由于妇女经血月月来潮,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失血伤津,精血化生乳汁,都以血为用事。机体常处“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蓄结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言明阳气蓄积不行,或挡隔壅塞,当采用泻法,使之疏通。这为后世“女子以肝为先天”流派力主调肝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阴为阳之基,气为血之帅,所以凡伤阴血,必定随之耗损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即指阳虚导致五脏气机失和,功能失调,而表现出寒象,即阳虚生外寒,阴盛生内寒。
当素体禀赋阳气虚弱的妇女,在行经,胎孕,产褥期间,气血相对虚弱,腠理疏松,血室正开之际,特别容易感受寒邪。亦有内伤情志,房劳多产,疲倦过度,残脏腑阳气,累及肝脾肾,使督脉失却命门之火资助,不能统督一身阳气,维持阴阳脉气之平衡,导致冲任、胞宫功能失常,引起一系列阳气虚阴寒盛之病症。
2.妇科之温阳  阳虚之证在妇科可以导致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胎动不安、堕胎小产、妊娠恶阻,妊娠肿胀、产后腰痛、恶露不绝、癥瘕、不孕等多种疾病,其中又以妇科功能性疾病占多数。所以李中梓说:“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上,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中,温阳之剂竟占半数以上。如治疗恶阻之桂枝汤和干姜人参半夏汤,癥瘕之桂枝茯苓丸、中虚腹痛之小建中汤等,素为妇科医界所推崇。然而后世,特别是江南一带,动辄附桂大辛大温,伤阴耗液损血,而不敢轻用于妇科。事实上,确系阳虚火衰,沉寒痼冷者,还非此不可。应当机立断,大胆运用,才不致杯水车薪,药不抵病,所以温阳对于妇科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实值深加推究。
温阳之目的,在于振奋阳气,驱散阴寒,同时兼收少火生气,阳中求阴之利,更好调节机能,增强抗病能力,临证运用,当各有侧重。张景岳说:“用热之法,尚有共要。以散兼温者,散寒邪也。以行兼温者,行寒滞也。以补兼温者,补虚寒也”。这便是大法,并可依此在临床上变通活用。例如:
(1)温经散寒:用于寒凝胞中、冲任不利之证。常用药物加附子、肉桂、艾叶、吴茱萸、干姜、补骨脂、小茴香、细辛、川椒等,代表方剂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方》)、附桂理中丸(《局方》)等。
(2)温行化瘀:用于寒凝经络、气滞血瘀之证,常用药物如:桂枝、炮姜、小茴香、砂仁、青皮、陈皮、香附、乌药、川草乌、当归、川芎、桃仁、乳香、没药、五灵脂、炮山甲等,代表方剂如加味乌药汤(《医宗金鉴》)、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等。
(3)温阳化湿:用于阳气不振、水湿停滞之证,常用药物如附子、桂枝、生姜、黄芪、苍白术、党参、吴茱萸、花椒、桔梗、升麻、蛇床子、补骨脂、茯苓、薏苡仁等,代表方剂如真武汤(《伤寒论》)、温脐化湿汤(《傅青主女科》)等。
(4)温肾振督:用于肾督阳虚,命门火衰之证。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鹿角、巴戟天、仙茅、仙灵脾、锁阳、补骨脂、熟地、菟丝子、川续断、狗脊、山萸肉、甜苁蓉、紫石英、石楠叶等,代表方剂如肾气丸(《金匮要略》)、右归丸(《景岳全书》)等。
(5)温中和胃:用于脾阳不振、胃失健运之证,常用药物如黄芪、人参、党参、桂枝、炮姜、吴茱萸、丁香、砂仁、陈皮、半夏、白术、艾叶、高良姜、饴糖、炙甘草等,代表方剂如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升阳益胃汤(《脾胃论》)等。
临证审治,当细察形色舌脉,妇科特征,结合气象、地理环境、饮食起居、素体禀赋,分清阳虚寒证之内外虚实,据其主证、兼证,切中病机,遣方用药,调摄脏腑,经脉之阳气力求阴平阳秘,使机体趋于康复。
病案举例
1温肾固冲安胎(胎动不安验案)
贾×,22岁,初诊1981年4月6日。
妊娠4月,旬前不慎跌仆,肌肤损伤,腰骶酸痛,转侧困难,未行治疗。3天前因过劳漏红少许,色鲜红,次日量多似经水,小腹阵痛,腰酸如折,舌红苔净,脉细滑,腹部触诊示宫缩象。急拟温肾固冲安胎。
处方:①别直参10克另炖服。②陈阿胶30 克烊冲、清炙黄芪12 克、党参12 克、焦冬术10 克、当归身10克、白芍10 克、鹿角胶6 克、巴戟天12 克、炒杜仲12克、桑寄生10 克、菟丝子10 克、熟地炭10克、苎麻根10 克、糯米一撮(自加)。3帖。
服药3剂后,出血明显减少,二诊宗前法再进,3天后血净,追予调理固冲安胎之剂。同年九月足月顺产。

【按】前贤有“胎前宜凉,产后宜温”之训,不必固执,胎病似当辨阴阳。张景岳云:“今之胎妇,气实者少,气虚者多,气虚则阳虚。”故本例孕妇温固而安。

案2:温阳益气摄血(恶露不绝验案)
陈X,25岁,人流术后,恶露淋漓不净月余,近日转多,色红有块,小腹隐痛,腰骶酸痛,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苔薄,脉细小,证系胞络受损瘀滞不净,血难归经,血去日久,阴损及阳,治当温阳益气摄血。
处方:清炙黄芪15 克、炒党参12 克、熟附片5 克、炮姜5 克、阿胶珠12 克、川续断10克、当归身9 克、生地炭12 克、制大黄炭6 克、炙甘草5克。5帖。
二诊,上方服后,血减将净,腰酸痛瘥,精神略振。拟原法巩固。

【按】素谓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功在回阳,弊在耗阴,然沉寒痼冷,非此不爽。本类患者临床屡见不鲜,多为阳虚内寒,瘀恋胞中,“温则消而去之”,阳气未变,瘀滞得清,故能奏效。

案3:温经散寒定痛(痛经验案)
丁x x,40岁,初诊1983年5月20日。素有痛经史,少女时经林巧稚大夫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后经多方治疗,未愈。每次行经第1~2天后卧床不起。后因分娩症状缓解。去年旧恙复作,经行腹痛加剧,拒按,经色黯紫夹大血块,块下则快。经前乳胀,太阳穴痛,腰酸,形体肥胖,舌淡色微紫,苔中薄黄,脉沉细而滑。妇科检查:宫颈见一黄豆大息肉,宫体后屈曲位,活动差,无压痛,右侧宫骶韧带增厚无压痛。证系寒凝湿滞,气郁瘀阻。经期将届,先拟黄芪建中汤化裁治之。
处方:清炙黄芪12 克、桂枝5 克、酒白芍10 克、熟附片5 克、炮姜炭5克、炙甘草5克、焦冬术10克、艾叶炭5 克、红藤30 克、酒玄胡10克、焦山楂10 克。4帖。
次诊:5月25日经转,腹痛明显减轻,经色转红,量中等,尚有少量小血块,原法续进调治2个月而得巩固。

【按】本案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温阳化气,驱散寒凝,使气机得畅,瘀血速去,湿饮和化,通则不痛。体现了“虚实兼顾,以补为通”的特点。

案4:温督暖宫摄孕(继发不孕验案)
丁××,28岁,初诊,1983年3月8日。
患者1981年春节婚,同年5月怀孕50天时自然流产,做清宫术。嗣后经讯逐月后期。本次月经后期二旬余,量中等,色淡如咖啡,7天净,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小腹冷痛,腰酸肢楚,经前乳房作胀,平素带下尚多,色白或黄,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基温示:黄体功能不足。证系胞络损伤,肾虚督亏,胞宫虚寒,瘀血内阻,无能摄精成孕。治拟温肾振督,畅通胞络。
处方:鹿角霜10 克、煅紫石英30克、仙灵脾10 克、石楠叶10 克、熟附子5 克、补骨脂10 克、菟丝子10克、艾绒5 克、当归10克、川芎5 克、熟地15 克。7帖。
平时以上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腹痛乳胀选用荔枝核、小茴香、橘核、桃仁、香附、川楝子、红藤等。白带量多选用白毛藤、炒白芷、蒲公英、海螵蛸、牡丹皮、赤芍等。经前侧重和血疏肝通络,经后侧重养血温肾振督,经1个月调治,月经趋于正常,诸症消减,7个月后告怀孕。

【按】本例流产清宫,损伤胞系,肾虚督亏,瘀阻经络,使肾气天癸、冲任、胞宫失却平衡协调,不能摄精成孕,治则利通兼施,着意温肾,病去经调,孕育乃成。

本文摘自章勤《何少山医论医案经验集》,特表致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