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黄汤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先水煮麻黄,去上沫,再煮,去滓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义】 本方为发汗解表剂,其以麻黄为君而得名,麻黄辛苦温,发汗逐邪,并宣肺平喘;桂枝辛甘温,助麻黄发散表邪而解肌,为臣药;杏仁苦温,肃肺平喘,与麻相伍,宣肃得宜,以行呼吸之常,而为佐药;甘草炙用甘温扶中,资化源,且调和诸药,则为使。四药主辅分明,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主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35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第36条)。 【临床应用】 ①呼吸系统:以无汗、恶寒、咳喘、苔白脉浮为特点,用于感冒、流感、肺炎、气管炎、哮喘、百日咳等。 ②循环系统:因寒邪阻遏肌表而出现胸痹、心绞痛,以及末梢循环障碍等症。 ③消化系统:习惯性便秘、呃逆频作等。 ④神经运动系统: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疼痛、坐骨神经痛等。 ⑤泌尿系统:急性肾炎、遗尿、尿潴留等。 ⑥妇产科:乳腺炎、痛经、妊娠中毒、产后发热。 ⑦五官科: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失音、急性结膜炎。 ⑧皮肤科:荨麻疹、皮肤瘙痒症、风痒疹、银屑病等。 2、大青龙汤 【组成】 麻黄(玄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 上七味,先煮麻黄,去上沫后内诸药,去滓温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温粉,即外用扑粉以止汗)。 【方义】 本方即麻黄汤,重用麻黄,减杏仁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亦即麻黄桂枝汤去芍药加石膏而成,为表里双解剂,即外解表邪,内清里热。方用麻桂之辛温发汗解表,以通阳泻热;石膏辛寒,清泄内热,使龙升雨降;膏与麻桂,寒温合用,升降同施,达到表里并治之目的。生姜辛温,既助麻桂辛散表邪,又护胃而杜石膏性寒伤胃之弊;大枣、甘草甘温补益中土,资化源,使津液得充,而汗出邪祛而津不伤也。 【主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38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大青龙汤发之(第39条)。 【临床应用】 本方主要用于表(寒)里(热)同病之肺系相关疾病,如呼吸系统之感冒,支气管哮喘;还可用于表(寒)里(热)同病其他疾病,如: ①运动系统之风湿性疾病,关节炎、皮肌炎、风湿热等。 ②皮肤科之荨麻疹、风疹、麻疹等。 ③眼科之结膜炎、角膜炎等。 ④其他方面,如慢性肾盂肾炎、鼻衄、无汗症等。 3、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先煮麻黄,去上沫后,再内诸药,去滓温服。 【方义】 本方由麻黄汤去杏仁加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芍药而成。为表里双解剂,属散寒逐饮之方。其以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且利水饮,一药三用而为君;桂枝辛甘,助麻发表散寒,且温阳化气逐饮,为其臣;芍药与桂枝相伍,既调和营卫,又防麻桂之辛散损营阴;姜、辛、夏三者辛温热性,既温里散寒,又化痰涤饮;五味酸温敛肺止咳,并能防麻、桂、姜、辛等诸辛散耗气伤津之弊,故诸药悉为之佐;甘草甘温,和中缓急,调和诸药而为使。八药相伍,有宣有降,有散有收,既表散在外无形风寒之邪,又能逐除在里有形之寒痰水饮。 【主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第40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呼吸系统之外寒内饮之疾病,如慢性肺阻病之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炎,以及鼻炎、肺结核等。 4、麻杏石甘汤 【组成】 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碎,绵裹)半斤。 上四味,先煮麻黄,去沫后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 本方系麻黄去桂枝加石膏而成,为辛凉解表剂。麻黄辛温,辛散透邪外出,而重在用其宣肺平喘,为方中主药;重用石膏以其大寒清泻肺热,使肺热得麻膏之辛外“发之”,内“清之”,故为臣药;杏仁苦温,肃肺之平咳喘,佐麻黄之用也;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祛邪而不伤正,乃为之使。四者寒温并用,宣肺平喘,以清肺热为目的。 【主证】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63条)。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 【临床庇用】 ①内科:呼吸系统,如风热外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消化系统,如慢性结肠炎;泌尿系统,如膀胱炎、小便失禁等。 ②儿科:小儿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感冒、遗尿等。 ③五官科:咽炎、口疮、酒渣鼻。 ④皮肤科:风疹、荨麻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接触性皮炎。 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连翘(连翘根)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两,甘草(炙)二两。 上八味,以潦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 本方系麻黄汤去桂枝加连翘、赤小豆、梓白皮、生姜、大枣而成,为表里双解剂。麻黄、杏仁宣降肺金,发汗解表并散水气;连翘、梓白皮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水渗湿;生姜辛散既助麻黄以表散外邪,又助赤豆除在里之水湿;大枣、甘草甘缓和中扶胃。诸药相伍,外解表邪,并开鬼门除水气,内清利湿热之毒,且洁净府,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表里双解,祛邪扶正并施也。 【主证】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第262条)。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内科之支气管哮喘、黄疸性肝炎、急性肾炎以及荨麻疹等病。 6、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 本方为表里双解剂,以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之寒邪;附子辛热,温肾阳似壮命火;细辛辛温,一助麻黄辛散表邪,一佐附子温经,散少阴经之里寒.三者攻专力宏,而达扶阳解表之目的。 【主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第301条)。 【临床应用】 本方主要用于表寒阳虚诸病。 ①呼吸系统: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 ②循环系统:病窦综合征、冠心病之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风心病、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等。 ③泌尿系统: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绞痛、遗尿、癃闭。 ④神经系统:坐骨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等。 ⑤运动系统:肌肉疼痛、风湿病、腰肌劳损。 ⑥外科:脱疽、阴疽、附骨疽等。 ⑦皮肤科:荨麻疹、带状疱疹、皮肤瘙痒。 ⑧妇科:乳腺增生、乳腺炎、带下。 ⑨五官科:过敏性鼻炎、面神经麻痹、咽痛、失音、牙龈肿痛、暴盲等: 还用于发热无汗、脚挛急、足跟痛、阳痿等。 7、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甘草(炙)二两。 上三味,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 【方义】 此为表里双解剂,以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之风寒;附子辛热,温阳助火,扶少阴之阳气,除在里阴霾之气;甘草甘缓和中,保胃气三药扶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细辛较之则属轻剂也。 【主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第302条)。 【临床应用】 本方用于表寒阳虚证之较轻者。 ①心血管系统:如肺心病,心律不齐等属肺肾两虚者。 ②泌尿系统:慢性肾炎。 ③其他:慢性咽炎等。 8、麻黄升麻汤 【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全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去心)六铢,桂枝(去皮)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再煮,去滓,温服,汗出愈。 【方义】 本方由麻黄汤去杏仁合桂枝汤去大枣,生姜易干姜,以及白虎汤去粳米合苓桂术甘汤加升麻、当归、黄芩、萎蕤、天门冬而成,为寒温并用,表里双解之剂,具上清下温,滋阴养血,调和营卫,升阳举陷之功用。方中麻黄、升麻,辛散升也,义在发越下陷之阳气,为君药;石膏、黄芩、知母,辛苦寒者,能清泄肺热,桂枝、干姜,辛热也,能散寒温振脾阳,五药上清肺热,下温脾阳,而为之臣;天冬、萎蕤、当归、芍药,滋阴养血,润肺生津,白术、茯苓,亦能健脾补中,培土生金,六者皆为之佐;甘草甘缓,既和中,又调和诸药,乃为之使。诸药相配,辛散发越和苦寒清泄,令邪热退;温中健脾和滋阴养血,使阳升阴长,邪祛而正复。从而达到清上温下,升阳举陷,协调阴阳,肺脾并治之目的。 【主证】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第357条)。 【临床应用】 以上热下寒证为主的肠炎、肺痿、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痈、更年期综合征、腹泻等。 上述诸方主要是以麻黄汤为主,加减变化而成。仲景《金匮要略》亦有由本方而变生者,如麻杏薏甘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乌头汤等。然归纳之麻黄汤类方之用,不外乎三大方面:一是发汗,祛除在表(肌肤)之邪,如麻黄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大青龙汤等;二是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三是利水除湿,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汤等。 图书名称:中医学用心得集 伤寒温病讲稿 图书作者:王道瑞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