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 人口分布 | 案例 | 地形 | 平原和低地 |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 高山和高原 | 土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 气候 | 气温 |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 热带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地区 | 降水 |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 水资源 |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多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 土壤 |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 |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大 | 矿产资源 |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
2.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 | 人口分布 | 案例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人口稀疏 | 我国东部地区、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我国西北地区、撒哈拉地区人口稀疏 | 生产活动方式 | 工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 | 我国长江三角洲、美国五大湖地区等 | 历史因素 |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 东亚、南亚地区 | 政治、文化、军事 | 政治稳定、文化发达、社会稳定地区人口稠密 | 常年战乱的中东地区,人口大量外迁 |
考点2:人口增长 经济因素 |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人口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相反,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对人口会产生排斥力和离散力,人口机械增长一般为负值 | 文化因素 | 这一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 | 医疗卫生因素 | 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 | 政策因素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政策和移民政策直接影响该国或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如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会促进人口的自然增长 |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 一般地,农业社会及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3)根据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4)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 在进行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时,我们可以通过题目所给资料得出该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进而进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如下图) ①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 考点3:人口问题 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 人口年轻化 | 人口老龄化 | 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 | 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 人口问题 |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和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精神孤单等问题 |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某一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较快。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方面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 解决措施 |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 人口素质较低 |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 人口流动规模大 |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
考点4:人口迁移及其产生的影响 1.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 | 迁入地 | 迁出地 | 有利影响 |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 不利 影响 |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①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②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
2.我国的民工流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3)从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分析,如下表: 方面 | 影响 | 人口数量 | 迁入地人口增多,迁出地人口减少 | 职业构成 | 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 交通运输 | 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 | 年龄结构 |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会使迁出地人口老龄化加重,迁入地人口老龄化减轻 |
考点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考点6::聚落的外部形态
| 团块状 | 组团状 | 条带状或 放射状 | 影响 因素 | 平原地形、城镇中心吸引力 | 城镇用地限制或河流、山脉阻隔以及规划控制等 | 受交通线、河流或地形(山谷)限制 | 地域 形态 |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 城镇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各片互不连属 | 城镇沿主要交通线、河流或谷地延伸 | 主要 优点 |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 便于城镇扩大规模,有利于城镇环境保护,城镇更贴近自然 | 城镇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 主要 缺点 | 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 城镇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 城市 举例 | 成都、合肥、华盛顿等 | 重庆、浦东新区等 |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
考点7:城市功能区及形成 1.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 功能区 | 形态 | 特征 | 位置 | 商业区 |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 住宅区 | 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 中高级 住宅区 |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 低级住 宅区 |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 工业区 | 集聚成片 | 向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2.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 (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①距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3.城市功能区的布局 (1)工业区的布局原则 ①与城市整体 工业 特点 | 规模小,无污染 | 用地规模大,轻度污染 | 严重污染,大型企业 | 布局 | 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 | 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 远离城市的郊区 |
②与住宅区:要有便利的交通;要设置卫生防护带。 ③与风向 盛行风 | 季风 | 最小风频 | 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 布局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 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
④与河流:布局于城市河流下游。 (2)常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原则 一般布局原则 | 具体要求或污染类型 | 举例 |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地带,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 垃圾污染、大气污染 |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 水污染 |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 布局在城区和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 噪声污染 |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 布局在河流上游 | 要求水源清洁 | 自来水厂 |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 需要高科技人才 | 高新技术开发区 | 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 | 要求客流量大 | 商贸中心 |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 用地多,交通方便 | 仓库 |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 靠近市场 | 奶牛场、蛋鸡场 |
考点8: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地租曲线图是用来表示城市内部地租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的图示,一般呈现从市中心向四周随距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常见的地租曲线图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 1.坐标图的判读 2.立体图的判读 考点9: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不同等级城市间的相互关系 2.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变化的因素 因素 | 影响 | 表现 | 地理位置 |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 资源条件 |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如粮食、副食品等)、丰富的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 | 交通条件 |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 人口条件 |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
考点10: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进程及差异 (1)时间差异 (2)地区差异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
|
| 起步时间 | 早晚 | 早 | 晚 | 原因 | 工业化早 |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 目前速度 | 快慢 | 趋缓(甚至停滞) | 快 | 原因 | 城市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 |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 城市人口比重 | 大小 | 大 | 较小 | 原因 |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一般较低 | 所处阶段 | 后期阶段 | 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 表现 | 逆城市化现象 | 城市发展不合理 | 原因 |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 (1)郊区城市化 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 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 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 考点1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利影响 (2)有利影响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绿化环境,如铺透水砖、建设雨水花园、增加绿地,可以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 成因 | 措施 | 资 源 短 缺 | 耕地面 积减少 |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 水资源 短缺 | 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 生态破坏 |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 环 境 污 染 | 大气污染 |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 水污染 |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城市水源 |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进行处理 | 噪声污染 |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等产生噪声 | 噪声大的工厂应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 社 会 问 题 |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住房建设 |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
来源:启迪慧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