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材:茵芋

 邓超越梦想 2020-04-16

药材名称:茵芋


别名:黄山桂、卑山共、莞草、卑共、茵蓣、因预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茎叶切段,晒干。
药用部位:茎叶
产地:华东、西南及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
科:芸香科
原植物:茵芋
植物情况:常绿灌木

全株有芳香。

单叶互生,常集生于枝顶;叶柄长4-10mm,绿色或淡红色;叶片革质,具腺点,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稀为倒披针形,长7-11cm,宽2-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有时中部以上有疏而浅的锯齿,上面深绿色,主脉上密被短柔毛,下面淡绿色,主脉于上面稍隆起,侧卧不明显,无毛。

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花常为两性,白色,芳香;苞片小,卵形;萼片5,广卵形;花瓣5,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3-5mm,在花蕾时各瓣大小略有不等;雄蕊5,与花瓣等长或较长;子房上位,近圆球形,4-5室,花柱短,柱头头状。

浆果状核果,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10-15mm,红色,有残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茵芋药材:

茵芋药性: 
【本经原文】味苦,温,有毒。治五臓邪气,心腹寒热,羸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生川谷。【附方】 
①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挛:茵芋、附子、天雄、乌头、秦艽、女萎、防风、防己、踯躅、石楠、细辛、桂心各一两。上十二味,切,以绢袋盛,清酒一斟渍之,冬七日,夏三日,春、秋五日。药成初服一合,日三,渐增之,以微痹为度。(《百病方》)
②治风气积滞成脚气,常觉微肿,发则或痛:茵芋叶(锉,炒)、薏苡仁各半两,郁李仁(去皮、尖,微炒)一两,牵牛子三两(生取末一两半)。上研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姜枣汤下,未利加至三十丸,日三,快利为度,白粥补。(《本事方》茵芋丸)'
【性味】 辛;苦;性温;有毒
【归经】 肝;肾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主风湿痹痛;四肢挛急;两足软弱
【用法用量】 内服:浸酒或入丸剂,0.9-1.8g。
【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阴虚而无风湿实邪者禁用。

【各家论述】 
1.《纲目》:《千金》、《外台》诸古方,治风痫有茵芋丸,治风痹有茵芋酒,治妇人产后中风有茵芋膏,风湿诸方多用之。茵芋、石南、莽草,皆古人治风妙品,而近世罕知,亦医家疏缺也。
2.《本经逢原》:茵芋大毒,世亦罕用。《本经》虽有治赢瘦如疟状一语,皆是五脏有邪气,心腹寒热所致,非能疗虚赢寒热也。其治关节风湿痹痛,是其正治。
3.《本经》:主五藏邪气,心腹寒热赢瘦如疟状,发作有时,诸关节风湿痹痛。
4.《别录》:疗久风湿走四肢,脚弱。
5.《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软脚毒风,拘急挛痛。
6.《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筋骨怯弱赢颤,入药炙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