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理学笔记】细胞的基本功能

 fjgsd 2020-04-16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

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膜蛋白的分类: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

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

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举例: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 易化扩散

举例:A经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特点: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经通道介导:Na+K+Ca2+Cl-   

特点: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主动转运。

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

举例: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出胞和入胞

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 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

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静息电位

概念: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形成条件: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产生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极化: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          

复极化: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细胞的动作电位:

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产生机制: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

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

      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

      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

      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阈电位: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动作电位AP局部电位的特点:①等级性;

                        ②可以总和;

③电紧张扩布。

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兴奋的传播

⑴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⑵神经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是  :

①单向传递;

②传递延搁;

③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反应: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兴奋性: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刺激量的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阈刺激和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两者是衡量细胞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阈刺激和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自身免疫性抗体破坏了终板膜上的Ach受体通道

肌无力综合症的病因:自身免疫抗体破坏了神经末梢的钙离子通道

肉毒杆菌中毒导致的肌无力的病因:病毒抑制接头前膜Ach的释放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

③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⑵肌肉收缩过程: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末池 终末池钙离子释放 肌浆钙离子浓度增高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变构 原肌凝蛋白变构 肌球蛋白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 横桥扭动 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 肌小节缩短。

⑶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①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

②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

③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