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 医门八法——吐下与和

 凤翅堂中医 2020-04-17

吐法,使用具有催吐的药物或服药刺激咽喉探吐的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适用于痰饮、宿食、毒物停聚咽喉、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实际就是聚集在咽喉、胸膈、胃脘的邪气急当去之者。吐法也是因势利导法的具体体现。

吐法易伤胃气,故而适用身体壮实,病势暴急,实邪内蓄者。吐法具体适用于某些急症,如喉痹痰涎壅塞咽喉阻碍呼吸,食积胃脘胀满疼痛,误食毒物在胃中,痰涎壅积导致的癫狂、痫症等,均可用吐法。

下法,是泻下或攻下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手段,使肠胃积滞、痰饮停蓄、瘀血留滞、胸腹积水、疮毒痈脓等有形之邪气从下窍而出。症见腹痛胀满、大便秘结,屎积肠中而发热;水肿臌胀,蓄血发狂,肠中痈脓、痢疾里急后重等里实证。

缘里实证的病机有寒、热的阴阳之别,有燥、湿的病性不同,有痰、瘀、水等不同的病理产物,患者体质又有强弱的差异,病情有久近、缓急之别,因此下法的运用也极其复杂,大致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涤痰、逐瘀、逐水等法,又有峻下、缓下之不同。

病有合、并,证有虚实,邪有兼夹,故而下法也常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里实兼虚则用攻补兼施,兼表则解表攻里,兼半表半里则和解通里,兼火热则清热通下,夹痰则涤痰,夹瘀则逐瘀,夹水则逐水。

和法,也称和解,有谐和,缓和,调和之意,是最常用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即为和法的治疗目的。和与不和相对而言,所谓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是调节脏腑失调之阴阳、气血、升降,使之归于和平。

和法所适用的范围甚广,大凡邪半在里半在外,已离表而不远,已近脏腑而未入,都可以和解法治之;脏腑阴阳失调,寒热上下错杂,气机运行紊乱,升降因而失序,都可以和法治之,那么这就决定了和法应用的广泛性。如外候有寒热,内症有胸胁苦满、欲呕、胃脘痞满、肠鸣泄泻、腹痛,乃至女子经候不调等即可以和法治之。

和法用药有其特点,常侧重于和解表里,和调肝脾,调和肠胃,用药常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并施等,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营卫、气血归于和平,使上下、左右气机运行归于调和,故而,和法当为辩证施治的最常用法,使用和法治疗使脏腑调和当为最佳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