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环境,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毕竟能超越环境的人,一定是心智非常厉害的人,同时,他一定是个成年人,形成了自己坚定的三观。所以,对于所有还没有满20岁的人而言,他们人人都会被环境强烈的塑造。 如果意识到环境对孩子的塑造作用这么大,有一个现象,能避免的就需要尽力避免,那就是:住校。 如果是学校硬性规定,学生都必须住校,那是没有办法。但是有选择权的话,即使自己辛苦一些,也应该让孩子每晚在家里住,尤其是女孩子! 因为晚上在学校住校,孩子是不能选择他的室友的,也不能选择邻近宿舍是什么人,他们晚上都会来串门的。那么这里面可能就有“恋爱开房者”,有“吸烟喝酒者”,有“打架斗殴者”,有“游戏上瘾者”,有“援交者”……如果不幸真的碰上了这样的人,孩子自然会被慢慢的影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会被拉过去。毕竟:由奢入俭难,由简入奢易。由潇洒度日变为努力学习难,由努力学习变为潇洒度日易。 还能看到有些“小留学生”,小孩子还在上小学的年纪,就送到国外去读书。而且,很多这样的学校,并不是多么精英的小学,而是只要能出钱,就能上。然后,家长就让孩子住校,或者住在当地的寄宿家庭里。 这个就更麻烦了,一个完全不同文化的环境,一个更是吸食大麻,性开放的环境,孩子在没有家长的环境里,长期浸泡,最后的三观,甚至自身的行为已经出现了问题。而一个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就会好很多,因为他们的三观已经基本成型了。 先不讨论这样的小小年纪在国外读小学是不是智慧的抉择,仅仅讨论这种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国外的情形。这种小留学生,如果真要送到国外读小学,家长应该务必陪同,而且不能只是一方,而是父亲和母亲都要在那边陪同,孩子每天放学后回到家里,父亲和母亲都在家里。 如果只有一方或者干脆就没有亲生父母的陪同,当孩子在国外读完小学初中后,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的三观完全变得不认识了,孩子的文化形态完全变得不认识了,甚至他有没有染上那种吸食大麻,滥交堕胎的行为,也无法知道,因为孩子不会主动说的。这也是为什么成年后的留学,孩子的三观和文化会好很多,因为他的三观、文化已经基本成型了。 而这个三观、文化,是环境在主要塑造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如果有选择权,都不应该让孩子住校。孩子每天回到家里,是什么样的环境,是家长可以控制的,从而潜移默化得影响孩子。 家里是个书籍排满了客厅,家长常常捧着一本书在阅读的环境,孩子也会爱上阅读;家里是个家长和孩子平等讨论问题的环境,孩子就会有对话的能力,平等的意识;家里是个热情温馨的环境,孩子就会是个开朗乐观的人…… 这就好像渔民打鱼的渔网,家长把绳头抓在自己的手里,就可以对渔网收放自如。 所以,对于住校,如果能有选择权,自己辛苦点,也应该让孩子每晚在家住;对于留学,如果能有选择权,就大学或硕士或博士去国外读,实在要小学初中高中就在国外读的,应该父母双方都陪读,不能是一方,更不能寄宿,不然过7年一看,自己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想要培养出来的样子了,至于是什么样子,全部交给了国外的各种环境。绳头,已经在陌生人手里,不在家长手里了。 一定要把绳头拽在自己手里,如果放弃绳头,交给不可控的环境,嗯……那就听天由命吧! 感谢关注公众号:米知山 关注个人成长,和大家一起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