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有些名句是要背下来的,包括出自哪一篇,什么意思。这样有人要是跟你侃中医,你背一两句出来,说出出处,对方立刻会对你刮目相看的。因为就是专业的中医,也不一定真正读过黄帝内经的。 本文替你摘抄出黄帝最有名的那些名言,供你背诵。 (一)宝命全形论篇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译文: 那五种治法是什么呢?第一要精神专一,第二要修养形体,第三要了解药物的真假性能,第四要制定大小砭石以适应不同的疾病,第五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这五种治法,各有所长,先用哪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邪气藏腑病形篇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译文: 因为周身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所有血气都上行达到头面部,分别流入各个孔窍,那精阳之气上注于目,使眼睛能看;那旁行的经气上达于耳,使耳能听;那宗气上出于鼻,使鼻能嗅;那由胃生出来的谷气,上走唇舌,使唇舌有味觉。所有这些气和津液,都上行熏蒸于面部,面部的皮又厚,肌肉坚实,因此面上的阳热充盛,就是天气极寒冷也能适应。 (三)生气通天论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译文: 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持守于内。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和谐,就像一年当中,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分离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耗竭了。 (四)六节藏相论篇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注释 1 藏象:人体内脏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 2 魄:人体的精神活动之一,表现为感觉和动作。 3 蛰:虫类伏藏于土中。这里有闭藏的意思。 4 罢(pí)极:即四极、四肢。肝华在爪,充在筋,以生血气,所以为四肢(罢极)之本。 译文 黄帝问道:人体内脏与其外在表现的关系如何?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面部,其功用是充实血脉,是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应。 肺是气的根本,是藏魄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皮毛,其功用是充实肌表,是阳中之太阴,与秋气相应。 肾是真阴真阳蛰藏的地方,是封藏的根本,精气储藏的所在;其荣华表现于头发,其功用是充实骨髓,是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应。 肝是四肢的根本,藏魂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指甲,其功用是充实筋力,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是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水谷所藏的根本,是营气所生的地方,叫作器,能排泄水谷的糟粕,转化五味而主吸收、排泄。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其功用是充实肌肉,其味甘,其颜色是黄。这些脏器都属于至阴一类,与长夏土气相应。 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 (五)玉机真藏论篇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1,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2,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3,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4。 注释 1 色泽以浮:气色浮润,颜色明润。 2 脉弱以滑:指有病之脉,弱而流利。 3 色夭:颜色晦暗。 4 四难:指病人出现的“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以坚”、“脉逆四时”四种病危的症状。 译文 黄帝说:治病的一般规律,是要先诊察病人的形气怎样、色泽如何,以及脉的虚实、病的新旧,然后再治疗,而千万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证;气色浮润,病易治愈;脉象和四时相适应,是可治之证。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属易治的病。以上都算可治、易治之证,但要及时地进行治疗才行。形气不相称,是难治之证;气色枯燥而不润泽,病不易治愈;脉实并且坚硬,是更加严重的病证;如果脉象和四时不相适应,那就是不可治之证了。一定要察明这四种困难,清楚地告诉病人。 (六)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1。 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2,五藏不通,则死矣。 注释 1 烦满而囊缩:烦闷并且阴囊紧缩。 2 荣卫:营气,卫气。 3 黄帝内经里,一日指七天,现在的一周 译文 黄帝道:希望听听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第一周,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僵硬。 第二周,病邪传到阳明,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 第三周,病邪传到少阳,少阳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所以胸胁痛,耳聋。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的,可以用发汗法来治愈。 第四周,病邪传到太阴,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腹胀满,咽嗌发干。 第五周,病邪传入少阴,少阴经脉通肾、络肺,连系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第六周,病邪传入厥阴,厥阴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紧缩。 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害,营卫不运行,腑脏不通畅,那就要死了。 (七)标本病传论篇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1,奈何?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2,标本相移3。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注释 1 “病有”两句:疾病有标病、本病,治法有逆治、从治。 2 逆从得施:施行逆治,从治。 3 标本相移:标病与本病的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相互转移。 译文 黄帝问道:病有标病、本病,刺法有逆治、从治,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大凡针刺的原则,必定要先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把病情的前期和后期联系起来研究,然后确定是用逆治还是从治,治标还是治本。所以说:有的病在标而治标,有的病在本而治本,又有的病在本而治标,有的病在标而治本。所以在治疗上,有治标而取效的,有治本而取效的,有反治而取效的,有正治而取效的。所以懂得了治疗的逆从法则,那么就可以放手治疗而无所疑虑;懂得了治标治本的法则,就能屡试不爽,万无一失;如果不懂得标本,这叫胡乱施治。 (八)本神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1。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2,魂魄飞扬3,志意恍乱4,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5?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6。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7,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8,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注释 1 神:指广义的神,概括了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现象。包括下文所讲“血、脉、营、气、精、神”等生理活动的内容。 2 淫泆(yì):指七情过度,任性恣纵。 3 魂魄:魂,是精神活动之一。魄,是先天的本能,如感觉、运动等。 4 志意恍乱:思想混乱,茫然无主。 5 德、气:古代哲人认为万物由天之气、地之形和合化生。有时天气也称为“天德”,包括上文所提到的精、神、魂、魄等。人死后,精神魂魄又回到了天上,所以古人祭祀祖先,是相信祖先的灵魂在天上存在。 6 德流气薄:在天之气下流与在地之气结合。 7 两精相搏:即男女交媾,两精结合。 8 任:负担,主持。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针刺的法则,必须先研究病人的精神状态。因为血、脉、营、气、精、神,这都是五脏所藏的。至其失了正常,离开所藏之脏,五脏精气走失,魂魄也飞扬了,意志也烦乱了,智慧和思考能力都离开了自身。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上天的惩罚呢,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什么叫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希望听到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赋予我们人类的是德,地赋予我们人类的是气,由于天德下流与地气上交,阴阳相结合,使万物化生成形,人才能生存。所以,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叫精;阴阳两精相结合产生的生命活动,叫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的知觉机能,叫魂;跟精气一起出入而产生的运动机能,叫魄;可以支配外来事物的,叫心;心里有所忆念而留下的印象,叫意;意念所在,形成了认识,叫志;根据认识而反复研究事物的变化,叫思;因思考而有远的推想,叫虑;因思虑而能定出相应的处理事物方法,叫智。 (九)上古天真论篇 乃问于天师曰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2,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3,和于术数4,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5,而尽终其天年6,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7,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注释 1 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2 春秋:指人的年龄。 3 阴阳:天地变化的规律。 4 术数:各种技术,这里指采用任何一种调养精气的养生方法,都要做到适宜,无太过,无不及。 5 形与神俱:形体与精神活动统一协调。 6 天年:自然界赋予人的自然寿命。 7 御神:控制精神情志活动,以免过度消耗精气。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但行为动作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了。这是时代的不同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之道,取法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选择适当的养生方法来调和保养精气,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分劳作,所以形体和精神能够协调统一,享尽自然的寿命,度过百岁才离开世间。 现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浆当作水来贪饮,把任意妄为当作生活的常态,醉后还勉强行房,纵情声色,以致精气衰竭,真气耗散。不知道保持精气的盈满,不明白控制精神情欲,一味追求感官快乐,违背了生命的真正乐趣,起居没有规律,所以五十岁左右就衰老了。 (九)上古天真论篇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1,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2。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释 1 八风: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方之风。 2 逆从阴阳:顺从阴阳消长的变化。 译文 其次有圣人,能够安居平和的天地之间,顺从八方之风的变化规律,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从来不生气。行为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仿效世俗而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外不使身体为事务所劳,在内不使思想有过重负担。以清静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所以形体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年寿也可以达到百岁。其次有贤人,能效法天地的变化,取象日月的升降。分辨星辰的运行,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追随上古真人,以求合于养生之道,这样,也可以延长寿命而接近自然的天寿。 (十)六节藏相论篇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1。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2,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3,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4,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注释 1 正:确定,定正。 2 大神灵问:所提问题是涉及天地阴阳、变化莫测、微妙难穷的大问题。 3 天食(sì)人以五气:天供给人们五脏之气。 4 气和:五脏之气协调正常。生:生化机能。 译文 黄帝道:说得好!我听说天地之气化合而成形体,又根据不同的形态变化来确定万物的名称,那么天地的气运和阴阳的变化,对于万物所起的作用,哪个大哪个小,可以听听吗? 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天很广阔,不容易测度,地很博大,也难以测量,不过既然你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我就说说其中的道理吧。草有五种不同的颜色,这五色的变化,是看不尽的;草有五种不同的气味,这五味的美妙也是不能穷尽的。人的嗜欲不同,对于色味,是各有其不同嗜好的。天供给人们五气,地供给人们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在心肺,能使面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由口进入,藏在肠胃里,所藏的五味,来供养五脏之气。五气和化,就有生机,再加上津液的作用,神气就会旺盛起来。 (十一)五藏别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1,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2,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3。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4。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魄门亦为五藏5,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注释 1 方士:这里指医生。 2 女子胞:即子宫。 3 奇恒之府:异于一般的腑,其形态似腑而功能似脏。 4 传化之府:指五腑,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5 魄门:即肛门。 译文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听说,有的把脑髓叫作脏,有的把肠和胃叫作脏,但又有把肠胃叫作腑的。他们的意见不同,却都自以为是,我不知到底谁说得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之厚能盛载万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这叫作‘奇恒之腑’。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之健运不息一样,所以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作传化之腑。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能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魄门也属于五脏。它的作用是使糟粕不能长久留存在体内。五脏是藏精而不泻的,所以虽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样,被水谷所充实。六腑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所以虽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水谷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等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是实而不满、满而不实的。 (十二)移精变气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1,可祝由而已2。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3。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注释 1 惟其移精变气:通过思想意识调控来改善精气的活动状态。 2 祝由:通过祝说病人疾病原由等语言的开导、劝慰,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一种疗法。 3 伸官:求取做官。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是转变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现在治病,用药物从内治,用针石从外治,结果还是有好有不好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说:古时候,人们穴居野外,周围都是禽兽,靠活动来驱寒,住在阴凉地方来避暑。在内心没有爱慕的累赘,在外没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这是恬惔的时代,外邪不易侵犯人体。因此既不需要毒药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只需要改变精神状态,断绝病根就够了。现在就不同了。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违背四时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贼风虚邪早晚不断侵袭,就会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大病就会病危或死亡,因此,仅依靠祝由是不能把病治好的。 (待续) 要是有瓶水就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