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差别,整个社会大体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等27个等级。不同等级,享有的政治权、财产权、人格权有天壤之别。 同一个阶层里,又因祖德、名望、文化修养、官场实权、社会影响力等不同因素,再分出三六九等。加上嫡庶因素,就形成一个复杂的鄙视链。所以当时人们对于出身的重视,远超出现代人的想象。 贾府媳妇出身门第对比 首先我们要简析四大家族—— 薛家无官无爵,只有钱,这个先放一边。剩下的三家,都有爵位,依照爵位高低次序,公侯伯子男。贾家是公爵,史家侯爵,王家伯爵,三家高低立现。 可是,我们需要注意,三家的爵位都靠军功而来。祖上虽然显赫,但到了太平盛世时期,是文臣的天下,没有文化的家庭,毫无疑问会遭到同僚的鄙视。而且,没文化还意味着后继无力,这样的家族没前途。 所以,贾母的出身最好(她是侯爵家的嫡女)。次之是李纨。再次之,才是王夫人和王熙凤。 王夫人就没什么文化,她不会写诗填词,没有任何艺术爱好,没有文化人的头脑和见地。她对贾母的生活情趣也毫无同感,甚至彼此对立。 王熙凤就更糟了,婚前不认字。至于薛姨妈,只看她的丫鬟名字,同喜同贵这满满的乡村风,足以说明问题。 而李纨是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书中还说“至李守中继承以来”,说明李纨的父亲是李氏家族的族长。李家的家庭底蕴深厚,诗书传家久,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共识。 国子监是全国的最高学府,是培养官员的,李守中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很多当朝官员都要称他为“恩师”。所以李家尽管祖上无爵位,却以其风门清贵和官场的强大影响力,完胜王家。 接下来是的秦可卿,她虽然是领养来的,但在清朝,领养要经过法定手续,入族谱的。秦业是营缮郎(作者虚构的官名),如果对应清朝的营缮司,就是正五品官员。因此秦可卿也是官宦之女。她以秦业嫡长女的身份嫁给贾蓉,也算般配。 邢夫人和尤氏都是继室,她们的出身就略差点。但75回邢大舅曾自称“世宦大家出身”,可见邢家原本也有官职,是个没落家族,邢夫人出阁时也曾带着丰厚的嫁妆,还有陪房。 至于尤氏,尤老娘曾被称为"老安人",这是六品诰命的称谓,可见跟邢家相似,尤家大概也是没落官僚。 曹雪芹写作手法非常细腻,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的品性、眼界、头脑、嫁人后的生存方式,与每个人的出身相互对应着,丝毫不差。 王熙凤不识字,阴司报应一概不怕,过分的逞强好胜,性格有很多粗野的成分。王夫人即便到了吃斋念佛的年纪,做起事来却比王熙凤更狠绝。这便是武将特色:蛮干、耍狠、荡平敌人,唯我独尊。 李纨为人低调,懂得韬光养晦。她知书达礼,做事不温不火。她不染奢靡,教子有方,培养出了贾府唯一的科举人才贾兰——这些都要归功于书香门地。 四大家族的分化 贾、史、王三家,祖上结下了革命情谊,但后代逐渐分化。 贾家和史家逐渐脱离了武将轨道,一方面他们后代不再担任武职(虚衔不算),另一方面他们注重了后代的文化教育。贾府四春和史湘云都成为了文艺女青年,这就是证据。 贾政最受祖父疼爱,是因为“自幼酷喜读书”,彻底完成了文化改造,成为荣国府走科举路线的希望。而宁国府里,贾敬中过举人。 但整个贾府,除了上述两人,其他男性都不行,靠祖上荫护,不学无术,骄奢淫逸之风甚重。也就是说,贾家处于半文半武的改造之中。 王家不同,王子腾继续担任军职,表面看上去正得意,还步步高升。王家女子连续几代始终缺乏文化,保持着打天下时的武将本色。 另外,王家跟薛家联姻也是反常规的。要知道,商人社会地位很低,比农民还低一等,书中众多贵族,跟薛家联姻的只有王家。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王家作风粗犷,不重视门楣和名声;二是薛姨妈很可能不受家庭重视。 由于以上的分化,贾母的贵族气息和眼界见识,就远高于王家女子。至于贾母的女儿贾敏,这个公爵家的嫡出大小姐:“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 王夫人对她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 其实,贾家和史家官场转型,颇有远见。 以三家爵位来看,贾、史原本高于王家,当年军职实权也高于王家,但他们都远离了军队——军权在握,越成功就越危险。 王家鼠目寸光,不肯从军中退出。王子腾的高升,其实是被连根拔起的前奏,是皇帝的权宜之计。 王熙凤公权私用那些事,都是依仗王子腾势力。所以四大家族最终的覆灭,根本原因在于王家不肯急流勇退。 出身不同的影响 男女通婚,正常情况下双方的门楣是男高女低。所以我们看到,史王家有女子嫁给贾家,但贾家却没有女儿嫁他们,因为贾家爵位高。那么对贾敏而言,什么家族是良配呢? 那就是林家!林家为五世侯爵,林如海又是前科探花(全国高考前三名)、兰台寺大夫(作者虚构的官名,相当于秦汉时的御史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清朝的肥缺官职、皇帝的亲信重臣),这是集祖德、名望、文化修养、官场实权于一身啊! 这种既有爵位、官职,还有文化的家族,无异于婚姻市场上的钻石王老五! 林如海和贾敏的结合,称得上绝代双骄。曹雪芹惜字如金,在极有限的文字里,还是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两人妇贤夫雅、伉俪情深。 作者给每个人安排的出身,都是一支隐形的笔。 黛玉有如此优秀的父母,所以她的优秀来源于骨子里,不仅是文化,更有品行和人格。 我们再来看薛宝钗。前文已经提到,商人社会地位极低,是被“正经人家”歧视的对象。举个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里“老大嫁作商人妇”,就是一句非常哀怨的自嘲。歌舞妓属于贱籍,是社会最低等,所以嫁不了什么良人,只能嫁给商人了。言外之意,商人跟下九流倒是匹配了。 很多读者有个错觉,以为薛家是豪门贵族。这个错觉首先来源于护官符,可实际上,那是指互相勾结的地方豪强势力,大概率上来说是个贬义,是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意思。正经的官方力量,不会被编成这种暗语。 既没爵位也没官职的薛家,在阶级时代里,却跻身于“四大家族”,这相当荒唐!类似于范冰冰入选“国家精神奖”。 要看懂红楼梦,一定要有足够的历史知识、人文知识。比如护官符,它不能说明薛家有多牛叉,相反却在暗示:薛家是官僚阶级的攀附者。因为他们原本没有资格,出现在这个名单里。 薛家除了与王家结亲之外,与贾家、史家毫无瓜葛。它没有被贵族圈接受,主要靠王家,与其他权贵挂钩。 王熙凤曾说过,她爷爷曾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王家的。这个信息揭示了,王薛两家为什么走的近,他们有利益挂钩。说白了就是官商勾结啊! 真假白富美 可惜,当小说开始时,这局面就已经一去不返。王家已经不管商贸了,薛宝钗的父亲也去世了,他曾经经营的人脉、圈子都不好使了......如果不能获得新的庇护力量,薛家这皇商资格,恐怕朝不保夕。 这就解释了薛宝钗进京待选的问题,也解释了她与薛蟠的文化差异问题。 先来说第一点。薛家假如是旗人,顶多属于包衣三旗,按照清朝的选秀制度,她没有资格应选嫔妃,只能应选宫女。 《红楼梦》第四回写道: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才人、赞善原本是唐代之前的女官称谓,清朝并没有。借用这个古代制度,从侧面证实,宝钗没资格应选嫔妃。 但宝钗绝不是真要去做什么才人、赞善,而是要做元春那样的人。元春省亲时,宝钗说宝玉: “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 这满满的羡慕之情,从纸上都能溢出来。 先做宫女,再寻找机会依附贵族,是薛家进京的目的。如此曲线救国,薛家一定是别无良策,只能寄希望于宝钗了。 为了这个家族重任,宝钗里里外外都经过培训,人为的打造出来一个“绝世佳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对比下这些家族的男性,贾家因文化不如林家,家族男性的的作风,跟林如海有天渊之别。尽管如此,对外还能拿出斯文模样。 而薛蟠,是赤裸裸的粗鄙、野蛮、无法无天!这个活脱脱的丑角,是贵族圈里行走的笑料包。如此不堪的薛蟠,只能说明薛家家风的粗鄙。 薛家既然从任何角度,都被贾家碾压成渣,那薛宝钗就没有理由比贾府的千金优秀。 她并不像邢岫烟,曾与槛外人为师为友,她和薛蟠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她是人为培训的。 也就是说,林黛玉是天生白富美。而薛宝钗是在努力假装白富美。 因为假装,她才成为程朱理学的守卫者。诗词文章可以训练,古籍典故可以靠死记硬背,但真正的文明,是精神世界的升华,一定会伴有人格独立和精神理想。 薛宝钗没有真实的文化熏陶,她是为学而学。没有精神内核的学习,只能培养出精致的现实主义。 程朱理学尽管在当时是正统文化,但作为统治工具,只能愚弄中下层人民。而历史上的曹家学养深厚,曹寅(曹雪芹祖父)与江南士子来往甚密,是主持东南风雅、众望所归的人物。 这些士人从骨子里鄙视程朱理学,曹雪芹本人也是这样。 贾府的振兴计划 可能大家不明白,辨析这些问题有何意义,太有意义了!这里埋伏着贾府里最隐秘的矛盾。 请注意,从贾政到贾珠,贾家在逐步的加强文化路线。 贾政已经转型为文人,但没有实现科举之路。贾珠“十四岁进学”,显然比他老爹优秀,更关键的是,他娶了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如果不短命的话,凭借这样的老丈人,科举仕途如探囊取物。 一个好女旺三代,所谓的好女,是指文化素养。 从贾珠娶媳,折射出贾母制定的家族路线:与文化人联姻,改变贾府的家风,改变后代命运。 这就是为什么,当贾敏去世后,黛玉被迅速接到贾府。黛玉不愿意去,林如海还力劝。因为黛玉承继了林家的文化基因,同时又有一半贾府血统,由她来承担贾府文化兴起的重任,当然是最合适不过。 贾母接黛玉,不是一个简单事件,她已经跟林如海商议妥当的,黛玉是为贾宝玉安排的媳妇(不仅媳妇,就连侍妾都给宝玉安排好了)。 可惜几年后林如海竟然也去世了。这样一来,黛玉只剩下个人素质上的优势,而失去了家族的官场影响力。贾母的振兴家族计划,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与此同时,反对派的力量却壮大起来。 家族权力之争 谁是反对派呢?当然是王夫人。 整个红楼梦的前80回里,王夫人与李纨没有一句正面对话;唯一的孙子贾兰,从未得到过她一丁点关怀。这些都极不正常! 很多细节显示,王夫人非常排斥李纨。王熙凤被王夫人借调过来管家,更是赤裸裸的排斥李纨、边缘化李纨。 诚然,王熙凤是能干。但客观因素,不能凌驾主观因素——李纨才是贾政家的儿媳妇,丧偶丝毫不影响她管家的资格。某种意义上,寡妇反而更能全身心的料理家务。 那个时代讲究尊卑有序、各安其位,让王熙凤越俎代庖,等于否定了李纨大少奶奶的身份。对李纨而言,这是多么尴尬的事! 李纨才20来岁就形同槁木,丧偶只是表面原因,恶劣的生存环境才是第一问题。 然而贾母对李纨的呵护,有目共睹,她让李纨母子有充沛的物质保障。为此,王熙凤曾大发醋意。 贾母和王夫人对李纨不同的态度,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两人不同思路、不同理想的反映,也就是贾府权力斗争的体现。 孙媳妇的人选,是家族未来的权利所在啊! 贾母为家族百年大计考虑,而王夫人只想把贾府控制在自己手中,打造成“王家”天下。 贾母相中的人,她都本能的排斥,大约她做儿媳妇做的太久了,太渴望独掌大权吧。 所以从黛玉第一天进府,王夫人就如临大敌,说了一大车话,让她离宝玉远点........ 这两个贾府最高层的贵妇,她们的矛盾极为隐晦。当然,高级人物间的较量都是悄无声息的。喊的越响越是没用的人,就像赵姨娘。 悄无声息的矛盾才最可怕,就像海底的火山,一旦喷发就影响无数人的生命,成为一切悲剧的来源。 黛玉的悲剧 世人都以为王夫人相不中黛玉,因为彼此性情不同。殊不知黛玉还未进府,贾府里就已经暗流涌动。 黛玉初进府时,何其彬彬有礼,日后满身是刺,自然有不得已的原因。在这个斗争的漩涡里,不想形如槁木,也不想变成二木头的话,就必须身上长出刺。 贾母选黛玉,虽有血缘的因素,但本质上符合家族的利益。王夫人选宝钗,纯属私欲,因为薛家无论那个方面,都配不上贾家。 薛宝钗的假文化、假做派,以及金玉良缘的假谶言,只能骗骗一般人,贾母百岁成精,一眼就看穿了。贾府不缺摆虚场面的人,缺的是真正有思想、有见识、能改变家族风气的人。 事物都有多层面。王熙凤看似能干,却是低层次的能干,她把自己累到吐血,家里却越管越糟。而薛宝钗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只会讲面子体统,连王熙凤的作用也起不到。 当贾府一败涂地时,曾经叱诧风云、鬼神不惧的王熙凤,八面玲珑、满口正统的薛宝钗,都无计可施。只有看似没才干的李纨,培养出了唯一的人材,让贾府百年荣光得以残留一丝余气。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事实证明,贾母的选择很正确,她的眼光实在比王夫人高远多了。 可惜,黛玉进府后,四大家族的政治经济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王家势力独盛。王夫人不仅能抗衡贾母,她的亲友团也包围了贾府。 黛玉本是贾母计划的一部分,谁也没想到,却活在了王家天下。在“风刀霜剑严相逼”里,郁闷煎熬若干年,终究熬干了所有的血泪。 一个有拥有完美素质、天降重任的人,就这样夭折在一群愚昧无知、鼠目寸光的女人手中。 |
|
来自: 卓语莲花 > 《红楼论述(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