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兰-华沙-新城区(中)

 hsgzlgg 2020-04-20

参观完蒙特卡西诺战役纪念碑后,经过中国驻波兰大使馆。

继续向西。到达犹太人纪念碑。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全面占领波兰后,根据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希“灭绝犹太人”的指令,在华沙老城建立了强制犹太人居住的社区。华沙犹太人居住区,占地仅760英亩,却被塞进来自波兰、德国及东欧各国的50万犹太人。通常十几个人挤在一个令人窒息的小房间里。饥饿,疾病,每天都有数十甚至上百的犹太人惨死。不时,还有大批犹太人被送进离华沙不远的“死亡营”——奥斯维辛或特雷布林卡集中营。1943年4月19日,忍无可忍的犹太人在区内起义,后被纳粹残酷镇压,起义坚持了28天,1500名起义勇士全部阵亡。另有1.3万名犹太人被烧杀,3万余名犹太人被抓捕、关押。最后,犹太人居住区被纳粹炸毁。1948年,为纪念这次起义,波兰政府修建了这座犹太人纪念碑。

1970年12月7日,前西德总理勃兰特来到此地,向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眏入他眼帘的是栩栩如生的起义者的群像,是45万犹太人的血和泪,绝望和反抗,仇恨和恕吼。突然勃兰特弯下身躯、双膝跪地,默哀、忏悔、认罪。他说,承认责任有助于洗刷良心,“面对百万受害者,我只做了在语言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一个人应该做的事”。跪下去的是一个勃兰特,站起来的是整个德国。懂得忏悔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第二年勃兰特获诺贝尔和平奖。

所用的大理石是纳粹从瑞典运来原准备建胜利纪念碑的,现在被波兰人用来建了这座纪念曾被纳粹大肆屠杀的犹太人。纪念碑正面是一组纵向的人物浮雕,表现的是犹太人英勇抗争;无论是手握武器还是赤手空拳的,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有一副视死如归的神情。因此,又称“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


它的背面是一组横向浮雕,表现的是一群妇孺老幼被送往集中营的情景,他们的神情无助和悲伤。故而,也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

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POLIN Muzeum Historii Zydow Polskich。

在华沙犹太英雄纪念碑旁,有一尊静坐沉思的学者雕像。这是扬·卡尔斯基(1914年——2000年),波兰裔美国学者。二战时,深入华沙犹太人社区,亲眼目睹纳粹暴行,如实进行口述、文字揭露。因此,被纳粹关进集中营。

“二战”后,移居美国,在乔治敦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2000年去世,享年86岁。正是这位学者,决意要为犹太英雄、犹太死难者发声,搜集整理了大量纳粹大屠杀的第一手史料,并呼吁建立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2013年4月19日,新建的博物馆终于在华沙犹太人起义70周年纪念日对外开放。


标志。 

1943年4月19日,华沙犹太人爆发反纳粹起义。

博物馆大厅入口。

外立面是双层玻璃幕墙搭配穿孔铜板百叶。

内部大厅是设计的重彩,纯粹和宁静的空间象征着万物还有抽象的自然。内部大厅的弧形墙面是当时他们所知的有史以来最大的双曲面几何墙面。

博物馆周四的时候免门票。进馆前可以租一个导览(10兹罗提),没有中文解说器,只有英文,法文,波兰语等等,博物馆是在地下室,进去感觉很压抑,主要是影片,照片,历史文物,介绍犹太人的起源到二战结束的犹太人。没有中文介绍,只能感受了。博物馆本身主要是记叙形式,讲述了犹太民族从诞生到经历屠杀再到现今波兰人对于犹太民族的态度。

展厅在地下一层。

走下楼梯,进入一片树影斑驳的森林。

相遇The First Encounters(960-1500)

十世纪,第一批犹太人在经商的道路上,第一次穿越了波兰。在接下来的500年里,他们已经散布在100多座市镇,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永久居民。拉比的著作和书信中的记录了对经商的担忧以及对现状的抨击。

犹太人从德国到波兰1200—1400年的迁移路径。

1264年,大波兰省公爵虔诚的波列斯拉夫在“卡利什法令”中明确了犹太人的地位。这是波兰历史上第一份为犹太人而写的特许状,在欧洲历史中更是赋予了犹太人也是史无前例的权益,包括独立的司法权。一部分犹太银行家甚至成为了接连几代国王的债主。14世纪,波兰国王将一位犹太女子纳为后妃,更是为波兰犹太人带来了荣光。

1298年的宪章允许犹太人住在加里斯。

犹太人的伊甸园Paradisus Ludaeorum(1569-1649)

1569年建立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地域辽阔,涵盖今天的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拉脱维亚,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成为了世界上犹太人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犹太宗教的学习也高度繁荣,著名的拉比REMU就出生在克拉科夫。早在16世纪,犹太人就在克拉科夫和卢布林建立了印刷希伯来语学术书籍的出版社。人口普查显示,1764-6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共有75万犹太人居住。他们分布在1100个市镇中,大多数都在贵族的领地上。在那个王权衰弱、贵族兴起的年代,贵族们看中了犹太人为城市带来的经济利益,便用自治权和独立司法权吸引他们定居。

一座教堂中的插画,拉着人们跳舞的骷髅寓意死后人人平等,但是似乎骷髅把犹太人带向死亡的方式更为粗暴——不是手拉手,而是拽着脖子。

图片下的注释写到:“恶心的土耳其人和丑陋的犹太人,死亡并不会厌恶而拒绝你们。她不在乎犹太人的恶臭,她也同野蛮的民族共舞。”

尤其到了动乱的年代,作为特殊的宗教民族、贵族的依附者,犹太人的处境也更为艰难。1648年,乌克兰的赫梅利尼茨基领导哥萨克和克里米亚鞑靼人起义,在袭击贵族的时候,也将矛头指向了为贵族服务的犹太借贷人和代理人。起义所至之处,约有三分之一的犹太人遇害。此后,与瑞典、俄罗斯、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相继发生,更是将犹太人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一部记录当时犹太人疾苦的《绝望的深渊》写道:”犹太人的心在对敌人的恐惧中熔化,好似靠近了火焰的蜡。“

1702年的插画,波兰拉比(犹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探望狱中的沙巴泰·泽维。沙巴泰·泽维(Shabatai Tsvi,1626-1676)塞法迪犹太人拉比,罗曼尼诺特裔(英语:Romaniote Jews),犹太神秘哲学家,活动于奥斯曼帝国。他宣称自己是犹太教等待已久的弥赛亚,沙巴泰运动(英语:Sabbateans)创始人,1666年前往君士坦丁堡被捕入狱,后皈依伊斯兰教。

犹太城镇The Jewish Town(1648-1772)

17世纪的战争结束后,权贵们为了振兴经济,再一次邀请犹太人入驻。波兰国王杨三世·索别斯基就曾向出借犹太人8000波兰币,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家族领地重建遭到损坏的犹太会堂。会堂的建筑形同堡垒,有着像市政厅和城堡一样坚固的石墙和防火墙,或许出自国王的建筑师之手。

到了18世纪,典型的波兰-立陶宛犹太城镇——Shtetl开始形成。在那里,有着犹太会堂、墓地、集市、酒馆,生活欣欣向荣。

克拉科夫Krakow。

18世纪末期的以斯帖卷。《以斯帖记》是《圣经》旧约的一卷书,本卷书共10章。记载了敬畏耶和华的犹太女子以斯帖在波斯王宫中为以色列民族斗争而取胜的故事。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犹太小镇

在这一展馆的中心,是一座以85%比例还原的Gwo?dziec犹太会堂。当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内曾经有数以百计的木结构犹太会堂,但在二战的浩劫中,德国人已经将它们悉数毁灭。

这座始建于17世纪、重建于18世纪,并在1729年装饰了彩色内墙的Gwo?dziec犹太会堂因为1914年前的详尽绘画,得以通过新的方式生存下来。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按照原始工具、材料,和技术,在专家和300多名志愿者的帮助下将其还原。

展厅的穹顶。

十戒。

十二星座。

最下方的各种动物——根据传为大卫王所作的《歌之章》(最早的文本出现在十世纪),日月、星辰、风、植物、动物,都在朗诵圣经中的语句,赞颂神的创造。



讲坛

讲坛的顶部装饰。

讲坛的立柱。

乡村婚姻:新郎打破玻璃。

乡村婚姻:新娘在音乐家的陪同下被带到犹太教堂结婚。  

犹太小镇的街道。

接触现代化Encounter with Modernity(1772-1914)

1772年至1795年,毗邻的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帝国陆续瓜分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犹太人于是分散在各个国家,成为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公民”——然而,普鲁士驱逐了贫穷的“没有用的”犹太人。123年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宣告终结。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部分犹太人选择了犹太启蒙运动,倡导积极参与现代化进程、融入国家、发展现代希伯来语。与担忧犹太人进入军队将会无法遵守洁食和其它教规的拉比们相反,以摩西·孟德尔森为首的犹太启蒙运动者支持应征入伍。他们把自己所在的国家视为祖国,把保卫这个国家视作自己的公民义务。另一厢,哈西德派也在蓬勃地发展着。比如在俄罗斯,新的全国性法律让他们得以绕开犹太社群的统一规章制度,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祈祷室、选择自己教派的拉比。

1900年,指控犹太人杀害基督徒献祭的流言再次散播,新一轮对犹太人的迫害开始了。几乎与此同时,1905年的革命点燃了波兰人脱离俄罗斯统治的希望,但政治意识的觉醒也激起了种族矛盾。波兰民族主义者把选举失利归咎于犹太人,反犹的思潮也随之进入政治中。1905年革命时犹太人遭到迫害的地图示意。

世界如此广袤,可哪里才是犹太人的家呢?

大约1909年,在美国的犹太移民用罗斯哈沙纳的卡片问候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

犹太移民目的地1881-1914

美国占85%,阿根廷和其它拉丁美洲国家占5.5%,加拿大占4%,巴勒斯坦5%。

两战之间On the Jewish Street(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兰第二共和国诞生。犹太人逾300万,占全国人口9%。作为波兰第二共和国的公民,他们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将犹太代表送入了波兰议会,更是在市政选举收获颇丰。1919年,Avraham Perlmutte拉比当选进入波兰议会。

二十年间,意第绪语、希伯来语,乃至波兰语作为媒介的犹太文化蓬勃地发展着。在犹太人口占三分之一的维尔纽斯(今立陶宛境内),1925年建立的YIVO犹太研究院见证了犹太人在历史、语文、经济、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的高度发展。

1922年,波兰总统遭到身为艺术学院教授的极右翼刺杀——面对选举失利,波兰右翼也再一次将矛头指向犹太人。

右翼势力学校中也大肆进行反犹攻击。与保护弱势群体相反的是,作为回应,1937年,波兰政府与右翼站在一起,允许限制犹太学生的招生比例、为犹太学生设置“隔都座”,一部分学校也确实采取了这样的政策。当然,也有不少波兰学生和教授选择支持犹太人,与他们一起站在“隔都座”上抗议。

大屠杀Holocaust(1939-1945)

1939年8月,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17日,苏联从东部入侵波兰。10月6日,波兰最后的部队投降。1940年至1941年,苏联分四次,共将32万波兰人迁往卡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其中有8万犹太人。大多数人都在饥饿、恶劣的环境,和强迫劳动中死去。1941年6月,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攻势,吞并了苏联控制下的波兰地区。波兰全境自此落入纳粹德国的统治之下,直至1945年1月。在区别对待波兰人与犹太人的德国政策下,波兰人与犹太人之间隔阂越来越深,犹太人逐渐在法律、社会,和心理上陷入了更深的孤立。

强迫劳动。

羞辱。

强迫犹太人背后贴双三角的犹太标志。“第一次在背后戴着区别犹太人的布条上街是多么可怕。我觉得每个人都在盯着我,每一个人都在嘲笑我。”

隔离Separation

右侧是华沙地标之一的克拉辛斯基广场:“犹太人不得在此侧街道行走“

掠夺Plunder

华沙隔都建于1940年11月,是二战期间德占欧洲最大的隔都。3.4平方公里的面积里住着40万犹太人,占华沙人口30%。高墙、铁丝网、苦力、食物匮乏。

围墙标识。

众多贫民窟地名。

一条仅供雅利安人通过的大街将隔都分隔为两部分,之间只有一个检查站可供通行,等待通行的犹太人时刻暴露在德国士兵的骚扰中。

1942年,两侧隔都之间架起了一座狭窄的木制人行天桥。

楼梯上波兰城市名。

1942年7月,希姆莱下令将犹太人“重新安置”到特雷布林卡灭绝营。数十万犹太人陆续踏上了通向死亡的火车。

只剩下大约5.5至6万人留在了华沙隔都。7月28日成立的犹太战斗组织 (ZOB) 重整旗鼓,联合了众多犹太党派和犹太反抗组织,并从反纳粹的波兰家园军 (AK) 手中偷偷取得了少量武器。1943年1月, 犹太战斗组织伏击了进入隔都准备运走新一批犹太人的纳粹党人。战斗持续了多天,以纳粹撤离告终。4月19日,希姆莱部署了坦克和重型火炮,试图彻底摧毁华沙隔都。华沙隔都起义开始。数百名抵抗者带着仅有的武器和弹药,面对人数众多、火力猛烈的德国人,顽抗了将近一个月。

《反击》,瓦迪斯洛·斯伦格尔的一首战斗诗。

期间,德国人系统性地摧毁了隔都的建筑和掩体,杀害、俘获了数千人。5月16日,德国人完全控制了华沙隔都,炸毁了华沙犹太大会堂。据估计,数千犹太人在华沙隔都起义中丧生,其余5万都被送入灭绝营或劳动营。

面对犹太人的浩劫,在一墙之隔的波兰雅利安人区,只有少部分人选择冒险相助,更多人只能勉强顾着在被占领期间维持生计,还有人举报了潜藏的犹太人、甚至亲手将他们杀害。华沙起义期间,不少波兰人都感到同情,也敬佩他们的战斗精神。然而,大多数人冷漠依旧。“隔都正在燃烧……不断爆炸的声音……但是人们仍然平静地处理着手头的事情……甚至没有一个人抬头看一眼枪声和爆炸声传出的地方。”

另一方面,1942年12月,在伦敦波兰流亡政府和海外犹太组织的赞助下,波兰地下成立了“犹太援助委员会”,参与者包括社会主义者和天主教徒,犹太工党和锡安工人左翼的领导也加入了。随着德军的推进,被德军占领的波兰成为了大屠杀的中心。在波兰,德国建立了海乌姆诺、贝尔塞克、马伊达内克、索毕堡、特雷布林卡、奥斯维辛集中营,杀害了来自欧洲各地的犹太人。在战前波兰的330万犹太人中,90%在大屠杀中遇害。1942年,德国人将12000名等待死亡命运的犹太人关押在科沃尔会堂。人们在墙上用铅笔、指甲、火柴留下了最后的信息。

1941-1944年在死亡集中营被杀犹太

统计。

为证明死亡集中营的暴行而填写的表格墙。

特写。

战后Postwar Years(1944至今)

苏联、美国、英国分割了战后的欧洲版图。波兰比战前更小了,东部地区并入苏联,西部则获得了德国部分地区。人口减少,人口组成也更为单调了。

幸存的33万犹太人大多在苏联境内。他们填写了注册表,希望找到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然而绝大多数卡片都石沉大海……许多人是他们社区和家族唯一的幸存者。少数回到波兰的人,只见满目疮痍。不仅如此,令当时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是,在如此的浩劫之后,反犹主义却仍然大行其道。不论罪名是血祭还是共产主义的帮凶,犹太人再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暴力迫害。1945至1948年间,因为死寂的氛围、反犹主义、共产主义,15万犹太人离开波兰。1940年代末,斯大林主义更是几乎抹去了犹太人的身份。即便如此,1968年3月,为了应对学生抗议,波共政府再次将反犹主义作为挡箭牌,谴责已经不敢学习希伯来语的犹太人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和波兰的敌人。失学、失业,2.5万犹太人的1万3千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们从未想过放弃的故土。临走,他们被剥夺了波兰国籍,手里只有一张单程票。

1944年7月21日宣布成立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1952年7月22日正式定国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是华沙条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执政党是波兰统一工人党,首都华沙。1956年6月28日,发生"波兹南事件"。1970年12月,格但斯克发生罢工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1980年7月,因提高物价导致群众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1980年10月,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在波兰成立,莱赫·瓦文萨当选为团结工会领导人。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9年12月29日,波兰人民共和国议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并更改国徽。波兰人民共和国不复存在。

为了纪念华沙起义60周年它于2004年7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的馆址原本是一座老式的发电厂。

不少人排队购票。

砖制的厂房结构配上冷色调的灯光让展馆颇具现实主义风格。

一个大房间里放着巨大的B-24J解放者轰炸机的全尺寸复制品,看上去非常壮观。

华沙起义前城市的景象以及起义后的断壁残垣。

《环球时报》记者收集了63张特别的日历,它们记录的是波兰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段1944年8月1日,5万名波兰抵抗军在数十万华沙市民的支持下,发起了对纳粹德国占领者的起义。起义坚持了63天最终失败。在博物馆里每块展区墙上都挂着厚厚一沓小日历,日期从1944年8月1日至1944年10月2日,游览提示上提醒参观者收集每一张日历,因为这63张日历对应的是63个起义的日日夜夜。

起义军袖章。

展馆起始处摆放着五架老式电话机,上方各自悬挂着一位老者的照片。记者摘下第一部电话的听筒,另一端响起一阵清脆的铃声,而后传来一支欢快、昂扬的曲子“为了自由的华沙,我们去战斗”,这是起义者的战歌,随后是一位老妇人的声音,诉说她所经历的抵抗岁月。再拿起第二部话机听筒,铃声过后突然发出纳粹刺耳的高音喇叭声:“从即刻起,华沙全城戒严。平民不得上街,否则杀无赦。”接着又是一位老者讲述他是如何拿起枪走上街头的。在另外几部电话机里,也封存着一些起义幸存者的珍贵回忆。

透过窗户看到的起义之后华沙的样子。

博物馆中还有许多精巧的设计,比如墙壁上镶嵌有小洞,把耳朵凑过去能听见隆隆的枪炮声;从墙上凸出来的望远镜看进去,则是或战斗或生活的一个个身影。

有一处展区被布置成一间印刷房,角落里还挂着印刷工人的工服,它反映的是当时异常蓬勃的地下出版业。

展馆中有一段二十多米长的下水道模拟区,参观者可以体会当年从这里撤退时的艰辛,那时的下水道中污水齐腰,老鼠横行,德军的枪口对着每个出口。说明上写着,有5000余士兵通过下水道撤退,而活下来的只有600人。

字母“P”和“W”一上一下组成了一个锚的形状。这个标志叫“战斗波兰之锚”,两个字母在波兰语中代表“波兰在战斗”。

复制“小起义军战士纪念碑”。为纪念华沙崛起而建立的第一座纪念碑。这个小男孩肩上扛着武器,头上戴着一顶超大头盔,象征着自由,无论老少,自由是所有波兰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从1983年起,原址就位于华沙老城脚下。

在老城拍摄的原作。

  华沙美人鱼。

起义失败后被彻底摧毁的华沙。

起义军的武器。

库比斯装甲车由华沙地下兵工厂自制的装甲车在华沙起义初期投入使用,它采用雪佛兰卡车的底盘,配备了防护钢板,装备有苏式机枪和前面提到的K型火焰喷射器,可搭载8-12名士兵。这辆装甲车在华沙起义开始阶段,参加了攻打华沙大学德军堡垒的战斗,被击伤后幸存下来。

博物馆院子里展出的实物。

  在博物馆里还可以观看电影《毁灭之城》,这部影片片长只有5分钟,观众佩戴3D眼镜,观众的视角被一架英军战机带入高空,随着飞机穿过云层,俯视被纳粹践踏的华沙城。华沙起义失败后,暴怒的希特勒下令“消灭华沙”,85%的建筑被夷为平地。在凝重的配乐中,飞机掠过维斯瓦河上一架架被炸断的大桥,城市里只剩下残垣断壁。影片结尾处的字幕写着:战前华沙有130万居民,起义开始时有90万华沙人,1945年战争结束后,华沙仅有1000人幸存。可惜无法拍摄保存。

最后,登高远眺。

华沙科学文化宫。典型的苏式建筑。是华沙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建成于1955年,高度230米,是波兰目前最高的建筑。这是当年苏联送给波兰的礼物,整体风格与华沙市中心格格不入,而波兰人也多不喜欢这座建筑,认为这是苏联统治的象征。波兰人给这栋楼起了很多讽刺意味的别称,如斯大林的注射器、俄罗斯婚礼蛋糕等。

全是现代化的建筑。

华沙大剧院(Teatr Wielki - Polish National Opera)是位于波兰首都华沙剧院广场的一座剧院,也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剧院之一。剧院由意大利建筑师安多妮设计,于1833年2月落成。剧院开放后,涌现出了波兰作曲家大量的作品,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二战期间,华沙大剧院遭到破坏,关闭了长达20年,重建后于1965年11月重新开放。

这座剧院上演过伊格纳奇扬·帕德雷夫斯基、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等诸多波兰作曲家的歌剧作品,以及波兰顶级歌舞家出演的波兰语戏剧和芭蕾舞表演。剧院有2000多个座位,内部装饰豪华,音响效果奇佳,使其成为欧洲设备最先进、最吸引人的歌剧院之一。


华沙英雄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Heroes of Warsaw,也有人叫华沙耐克。这座7米高、10吨重的铸造金属雕塑矗立在14米高的花岗岩基座上,高耸入云,令人印象深刻。它象征着二战期间华沙人民英勇的力量:它纪念华沙起义,犹太区起义,以及战争时期华沙德国恐怖活动的所有受害者。

一个半身倾斜的女人,她头上拿着一把剑。它是为纪念二战中的死难者而建造的,同时保护首都免受纳粹的袭击。华沙耐克的身体和动作美得惊人。

石碑上写着“华沙英雄”。这是1939-1945。为了纪念和悼念从1939年到1945年在华沙牺牲的所有公民。其中包括第一批抵抗1939年9月纳粹袭击、犹太人区起义和1944年华沙起义的卫士。  

无名烈士墓(英语: 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 波兰语:Grob Nieznanego Zolnierza)是波兰华沙的一座纪念碑,致力于纪念为波兰献出生命的无名战士。这是一战后波兰建立的许多全国公墓之一,也是波兰最著名的纪念碑之一。这座纪念碑位于毕苏斯基广场,是萨克森宫在二战后的唯一现存的部分。

1925年11月2日这座陵墓中安葬了一名在利沃夫防御战中阵亡的身份不明的年轻士兵尸体。从那时起,来自波兰士兵战斗的众多战场的土壤被填到萨克森宫幸存的柱子中的瓮中。

石碑上,只有历次战役的时间、地点。

墓室被不断点燃的永恒之火照亮,并由波兰仪仗队(Representative Company of the Polish Army)守卫。正是在那里,波兰大多数的官方军事纪念活动在这里举行,外国代表在访问波兰时也会在这里留下花圈。

无名烈士墓后的撒克逊花园Saxon Gardens内花团锦簌,绿色葱茏。

花园内有很多精美的雕塑。

雕塑。

远处的无名烈士墓。

维斯塔水塔神庙Temple of Vesta Water Tower  

毕苏茨基广场Plac Marszalka Jozefa Pilsudskiego的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最早称萨斯基广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名为毕苏茨基广场。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后改称希特勒广场。希特勒德国灭亡后,一度恢复萨斯基广场的称谓,后定名为胜利广场、随着1989年政局剧变,重又改称毕苏茨基广场。

广场东侧巨大的十字架。对面是酒店。

广场南侧圣三一教堂。远处是科学文化宫。

广场北侧。

广场西侧是无名烈士墓和撒克逊花园。

广场东侧,有毕苏茨基立身铜像。毕苏茨基身穿军大衣,紧束腰带,斜佩授带,两手拄剑,俯首凝眉,神情威严。1920年8月,波兰军队在前期节节败退的情况下,由毕苏茨基指挥了维斯瓦河畔的华沙反击战。

2018年,广场上又新增一座黑色大理石建筑的“斯摩棱斯克空难”纪念碑。2010年4月10日,波兰前总统莱赫.卡钦斯基赴俄罗斯参加“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所乘专机在斯摩棱斯克机场降落过程中坠毁。同机96人包括总统、总统夫人、军队参谋长、副外长、银行行长……全部遇难,无一幸存。

2010年斯摩棱斯基惨案遇难者纪念图。

圣三一教堂Evangelical Augsburg Lutheran Church

正立面。


圆形大殿。


圆球穹顶。

圣十字教堂Holy Cross Church由阿莫尔福·迪坎比奥于1294年开始设计和建造的,属于哥特式的建筑。教堂建设直到1443年初步完工启用,但整个立面是1863年才增建的,1842年立加建教堂后面的哥特式钟楼。

圣十字教堂门前有一座身负沉重的十字架奋力前行的圣徒塑像。波兰,这个曾经饱受抢掠、屠杀、战争、大国政治阴谋摧残的国家,像极了这座塑像,背负着几个世纪的黑暗历史,在德国和俄国两大政治板块咄咄逼人的挤压下,步履蹒跚,负重前行。

教堂被设计成一个埃及人的十字形状(也就是T字形),教堂内部划分为三个纵厅(长度为114米) 、一个圣坛以及排满了礼拜室的耳堂(总共10个礼拜室,后殿两边各5个)。

偏殿。

教堂里宽大的正偏三殿间以八棱列柱,列柱上飞起大跨度的双沿尖顶连拱。

从入口到三大殿尽头,整个地板用旧墓石铺就。

教堂的圆顶帕奇礼拜堂(Appella de'Pazzi)由布鲁内雷斯基所设计。祭坛上有杰里尼作的画作《圣母和圣徒》。

主祭坛两侧的圣像。

布道台。

礼拜堂里有阿鸟洛·加迪的壁画《圣十字架传说》。

若望·保禄Giovanni Paolo II。1920年5月18日-2005年4月2日。是罗马天主教第264任教宗,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若望·保禄二世于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宗。他生于波兰,是第一个成为教宗的斯拉夫人,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后第一位非意大利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自接任起共到其他国家进行教宗访问102次,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2014年4月27日和若望二十三世封为圣人 。

纪念卡廷惨案的小龛。"卡廷惨案"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1940年春,大约2.2万名在押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遭到苏联军队杀害(其中4421人于斯摩棱斯克郊外的卡廷森林被处决)。1943年,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所为,遭到苏联否认;直至1990年4月13日,时任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时,苏方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称其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2010年4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公开俄方掌握的卡廷事件历史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联共(布)中央政治局1940年3月5日关于枪决14700名波兰军官和在狱中关押的11000名波兰公民的决定。这是俄罗斯首次向公众公开卡廷事件的相关材料。卡廷,波兰人心中永远的痛

肖邦的心脏保存在走进教堂左边第二根廊柱的下面,廊柱上肖邦头像的下面刻有圣经马太福音6章21节:“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肖邦生前多年居住在法国巴黎,并于39岁的英年客死他乡。出于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肖邦生前的遗愿是将他的尸体送回华沙。然而,当时的政治环境无法实现他的愿望,直到肖邦故去96年之后,他的心脏才被嵌入圣十字教堂的廊柱之下。据说,肖邦的心脏起初被密封在一罐白兰地的酒中,由肖邦的妹妹Ludwika将心脏藏在了裙子里,通过俄罗斯边防军走私到了波兰华沙。此后,这颗心脏被存放在家里很多年,中途又经过家乡几个亲戚的辗转保存,最终被埋在位于华沙中部的巴洛克式的圣十字教堂的一个柱子里。随着二战的到来,已然逝去的灵魂也未得到安息,肖邦的心脏一度落入纳粹的手中。在1944年华沙起义期间,纳粹占领者以更安全地存放伟大音乐家遗产的名目公然带走了肖邦的心。为报复波兰人民反抗,纳粹在波兰进行了一场造成20万人死亡的大屠杀。讽刺的是,另一厢他们却煞费苦心地保留一个作曲家的遗物。德军甚至声称肖邦的心脏是属于德国的,理由就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对肖邦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在战争结束后,为了展示德国对文化的尊重,德军专门举行了一个仪式上将肖邦的心脏放回到了波兰圣十字教堂。

亚当·密兹凯维奇(Adamowi MickieWiczowi,1798-1885)。波兰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波兰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革命家。 


金色雕像。

管风琴。  

圣十字教堂的斜对面是波兰国家科学院。

门前广场立着一尊哥白尼坐式铜质塑像。哥白尼是伟大的天文学家。 哥白尼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天体运行论》伟大著作,60岁在罗马讲演,临近古稀之出版,在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他写的书。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哥白尼遗骨才于2010年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坐像前是按哥白尼的学说铺成的七大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图案。哥白尼“日心说”图案。由于时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移到了太阳,并没有放弃宇宙中心论和宇宙有限论。在德国的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定律、英国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才更加的稳固。从后来的研究结果证明,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界,没有形状,因而也就没有中心。虽然哥白尼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提出的“日心说”为人类的宇宙观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奠定了人类天文科学的基础。

肖邦博物馆The Frederick Chopin Museum。位于奥斯特罗夫斯基宫(Pa?ac Ostrogskich)内,17世纪晚期建造的一座巴洛克式宫殿。几百年来,宫殿内部功用不断变化,正如波兰多舛的命运:它自1859年成为音乐学院的所在地;1944年华沙起义期间,宫殿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二战结束后,波兰人民根据前人的保存的图纸进行重建,于1954年基本恢复宫殿原貌。在肖邦诞辰200周年之际,在这里修建了一个集欧洲古典与现代化为一体的肖邦博物馆。

整个展馆超过4600平方英尺,展品500多件,还有2500多本相关资料及照片等,博物馆共三层,门票8zl,周日免费入场。其中大量收集了肖邦的手稿、乐谱、画像、照片等,以及他最后使用的钢琴。

肖邦的左手模。

肖邦签名的曲谱。

肖邦的钢琴。

当年的门票。

肖邦的肖像。

肖邦的怀表。

来巴黎的最初几年,肖邦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之中,肖邦举办的个人演奏会,出席的人寥寥无几。1835年,肖邦在两次不成功的演奏会之后,决定放弃成为一名职业演奏家的心愿,不再举行个人公开演奏会,潜心作曲。《幻想即兴曲》、《波罗乃兹舞曲》及数首《马祖卡舞曲》就在这一时期完成。

与普通博物馆所不同的是,这座多媒体博物馆,运用了许多声光等高科技手段,向人们展示了那些流传至今的非物质遗产——那些属于肖邦,却给全世界人们带来了精神享受的音乐!

每一个圆圈都对应着一首肖邦创作的乐曲,每当站在圆圈之上,随着起起伏伏的琴键声,一首舒缓悦耳的乐曲便流淌而出。

看似一本书,其实是多媒体,用手按动上面的琴键,就可以翻动页面,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

隧道式的展厅。

那里有很多的抽屉,每打开一个,也会响起一曲肖邦创作的乐曲,对应的乐谱也会同时投影在眼前。

肖邦用过的钢琴。

肖邦一生中的10个女人。

肖邦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乔治·桑George Sand。他们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

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

展厅局部。

穹顶。

楼梯。

画作。

哥白尼科学中心(波兰语:Centrum Nauki Kopernik)是位于华沙最现代化的一座科学技术馆。

正面。


背面。

正门。

里面很大。内容非常丰富。1.心理学  2.手势交流  3.现代媒体 4.机器人 太空旅行  另外,标志面具的展厅是机器人研讨会。

科学中心利用4D技术想游客展示一些最新的世界研究成果,体验一下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孩子比成人多。奶爸比妈妈多。

展品体积大。

水力设备。

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手势演示。

行星运动。

互动性强。

人体解剖。

机器人。

机器人。  

巨大的红杉。








维斯瓦河上的圣十字桥Swietokrzyski Bridge。

圣十字桥桥墩上的彩绘。

华沙美人鱼的塑像。

圣十字桥桥面。

对岸的国家体育场。

华沙大学University of Warsaw是波兰最大的高等学府。华沙大学的历史与跌宕的波兰历史及作为首都的华沙历史紧密相连。建立于1816年的华沙大学是由1766年建立的华沙军校、1808年建立的法律学校和1809年建立的医学院合并而成。

华沙大学的大门。


大门上方。

华沙大学的校徽是古老的头戴皇冠的波兰鹰。校徽上的五颗星分别代表当时的五大学科系:神学、法学、医学、哲学及自由艺术。1830年至1856年沙皇政府关闭了大学。

校门正对着的这幢小楼是华沙大学的图书馆。

  



华沙大学考古系。

  

教学楼。

走廊。  

华沙大学的大阶梯教室。

考古博物馆。

华沙大学图书馆新馆。于1999年竣工。新馆建筑以绿色为主色调,外墙爬满植物。

整个馆区有 2座大楼,楼与楼之间被有“小巷”之称的空间衔接起来,“小巷”实则是玻璃屋顶的商店。

图书馆主楼高四层,入口处,迎接大家的是一本打开的书,书上有字———“一切从这里开始”。

图书馆正面装饰有8块大的青铜板,青铜板上面的文字记录着代表人类智慧的科学、文化、艺术典籍,还有乐谱和数学、化学公式。

化学公式。

乐谱。

阿拉伯文字。

馆内楼梯旁矗立着4根宏伟的波兰著名哲学家的人像柱。

在二楼俯瞰大厅。

图书馆花园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2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这是欧洲最美丽的花园之一;另一个是15000平方米的后花园。屋顶花园的植物生长在30厘米厚的土壤上,根据植物的外形、颜色、芳香气味、生长环境分成金、银、紫、绿四个植物园区。

花园。

花园。

也是眺望市区景色的好地方。

可惜天气不给力。

后花园是一个普通的花园,以草坪为主,种植了大量的灌木类花草、攀缘植物和不多的乔木,喷泉、藤架点缀其中,两条小路、一条溪水蜿蜒穿行。屋顶花园和后花园通过潺潺流水的小溪和阶梯式的小瀑布连为一体。

  



卡兹米尔宫殿(Palace Kazimierzowski),始建於1637年至1641年,在1660年重建,为国王约翰二世卡兹米尔所建。现在是华沙大学艺术学院。

四个巨人雕塑令人印象深刻。 

2010年初,华沙市政府在街头放置了15张多媒体音乐长椅。这些长椅内置了多媒体音乐播放器,只要按下播放键,就能听到肖邦15首经典钢琴作品片段。长椅上还刻有肖邦在华沙的生活轨迹,并用波兰语和英语做了简单介绍。这15张长椅放置的地点,大多是肖邦曾经生活或者活动的地方,比如肖邦第一次演出的拉基维乌夫宫(总统府)、肖邦曾经担任管风琴演奏员的教堂、肖邦故居等等,不一而足。这就是现在的波兰总统府旁边的一张肖邦音乐长椅了。上面是类似长凳的分布图。

  

圣母访亲教堂(波兰语:Kościół Nawiedzenia Najświętszej Marii Panny)。这座教堂是华沙历史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华沙少数哥特式建筑。此教堂开工于1664年,竣工于1761年。二战期间教堂遭到德军严重破坏。教堂在战后于1947年至1966年期间重建。

教堂内部。当年,华沙中学的学生每周必须到圣母访问会教堂参与主日弥撒,肖邦也不例外,并在此与初恋情人相遇,虽然无果而终,却留给世人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主祭坛。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洛可可风格的船形布道台。  

斯蒂芬·维辛斯基大主教座像,1953年1月12日他被教皇庇护十二世任命为红衣主教,承担了波兰大主教的头衔。

拉齐维乌宫(Pałac Prezydencki) 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始建于1643年,经过多次翻新,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这座建筑遭受了轻微的破坏,在华沙起义中幸存下来。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这座宫殿是贵族家庭专属,从19世纪开始成为部长会议的议院,直到1994年,它开始成为波兰共和国的总统府。“华沙条约”在这里签约的。建筑前矗立着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Prince Jozef Poniatowski)雕像。这里曾作为拿破仑的司令部,现在是波兰总统的官邸。 1818年,8岁的肖邦,在这里参加了他的第一次音乐会演奏。

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Prince Jozef Poniatowski)雕像。是一位勇敢无比的指挥官和深受波兰人民爱戴的英雄。拿破仑一世评价他为:"充满荣誉感和勇敢精神,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他一生为了波兰能够独立而战斗,但他企图利用法国和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让波兰独立的目的,却导致波兰成为法国的侵略基地,他的波兰军团也成为法国侵略政策的工具,最终使自己成了侵略战争的牺牲品。

2010年波兰总统在俄罗斯的斯摩棱斯克因飞机失事遇难,铁链后面有纪念碑。

总统府另一侧,又一座纪念碑,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纪念碑。

亚当·密茨凯维奇是波兰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波兰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革命家。亚当·密茨凯维奇的作品中贯穿着争取祖国解放的理想。他的诗想象瑰丽,描写生动,形式通俗,为波兰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加尔默罗会教堂(波兰语:Kościół Karmelitów)是位于波兰首都华沙克拉科夫郊区街的一座罗马天主教的教堂。教堂修建于1761年至1783年期间,是华沙新古典主义外观特征最强的教堂。二战期间,教堂只受到了轻微程度的损坏。在圣约翰主教座堂修复之前,加尔默罗会教堂曾是座准主教座堂。

  

  

  

  

  

  

布道台。

管风琴。  

前面就是老城城堡广场。又回到起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