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诺特伯格的又一新作——《单核工作法图解》,被视为《番茄工作法图解》的姊妹篇,是对番茄工作法的延伸。 本篇文章着重分享本书中涉及的思维误区与自律技巧,帮助你事多变事少,拖延变高效。 01 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习、工作时频频走神,小动作不断,并为此感到懊恼。 清楚认识让我们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有助于规避其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加以利用,产生正面作用。 多巴胺会鼓励你走神 专注时间内,大脑一受到干扰,效率就会下降,本书指出这都是生理本能的锅! 大脑是个熊孩子,当你在专注时间内,分心去完成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脑不仅不骂你,反而还会奖励你一份多巴胺(传递开心的情绪)。 最终陷入一时走神一时爽,一直走神一直爽的恶性循环。 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又称服务生效应:饭店的服务生可以记下每一桌客人点的餐,并精准无误。但是等客人落下东西回去找时,服务生却不记得这个人是否来过。 蔡格尼克通过实验指出: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然而手中做着这件事时,心里总想着其他未完成之事,更容易引起焦虑情绪。 多任务切换 人们似乎更倾向于一心多用,总以为同时进行的事情越多,人越有价值。 实际呢?往往没有完成最重要的事情,什么产出都没有。 根据丹伍德集团研究发现,要在看一眼电子邮件后重新达到之前的工作状态,所花费的平均时间超过一分钟,而看一眼电子邮件所花的时间大都在6秒以内。 也就是说,每一次切换任务都会消耗少许精力,而再次回到专注状态需要更多的时间。 02 时间错觉与谎言 想要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我们先要了解有关时间的错觉和谎言。 未来很闲的错觉 人们对于时间总有一种错觉:当下是我最忙的时候,而未来我将有很多时间处理这件事,于是重要的事情总想着以后再做,结果往往在未来也没有做,最后不了了之。 实际上,这就是在赌,赌自己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能够完成某件事情,而没有考虑事情的变化。我们无法预料未来,也许未来会很忙。所以对于重要的事情,最好当下就做,不然很可能面临失败。 “我没时间”的谎言 “我们每天都有全新的24小时,说“不”的原因并非缺少时间,真实原因是:我们给其他任务排了更高的优先级。” 帕金森定律 很多人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平常洗漱收拾可能要30分钟,但如果要迟到了,15分钟就能完成同样的事情。 “根据平常的观察可以知道,工作是会自动膨胀的。给它分配多少时间,它就占满多少时间。因此一位老太太给她外地的侄女写一张明信片寄出去,就能花掉一整天时间。” 诺斯古德·帕金森在1955年写下这段话并将其命名为帕金森定律。 03 提高自律的小妙招 高度聚集,以终为始 聚焦清单,定期清理。 “二八法则”和“服务生效应”告诉我们:关键的事务只占一小部分。比起“关键的少数”,“有用的多数”就变成了噪声,留着它们只会扰乱你的注意力。 削减待办清单可以保护我们的思维,避免无关想法的干扰。 因此,在列待办清单时,以这周想要取得的进展、收获、成果为导向,来确定清单。最多不要超过5项清单,如果要添加新的任务,必须去掉原有的一项,要么完成,要么直接删掉。 要知道,我们所选择和决断的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我们的时间、精力的分配情况。 而对那些暂时不打算做的事情,不是保持部分关注,而是杜绝他们出现在自己关注范围内。 同时,凡事别光凭脑子记,活用纸笔和备忘录,将未完成的事情从脑内储存到外部,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恢复专注,减缓焦虑。 聚焦当下,专注过程。 不要错误地把规划的时间和真正的进度混为一谈。 根据上文提到的时间错觉与谎言,与其去赌自己能否在截止时间内完成任务,提前承诺这个结果,不如专注当下的过程,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保证。保证给该任务最高优先级,并在专注时间内聚焦于此。 先执行一段时日,再回顾聚焦的时间与取得的进度,在下一次行动时进行更合理的调整。 单核工作法 单核工作法就是指,在设定好的单核时间(专注时间)内,一次只做一件事,在全景总览(非专注时间)时放眼全局,根据全局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作的重心。 个人认为,与番茄工作法相比,单核的意象更为普适、明确,类似机器发出指令,一条指令完成一个动作。同时单核工作法对非专注时间的重要性做出了说明。 我们为任务分配的一小段、一小段时间,很多时候并不够完成全部。但小段与小段中的休息时间,除开放松大脑,也可以询问自己“此时此刻我的时间最好用来做什么”,便于调整当前的目标,甚至考虑这件事是否值得继续下去。 手边管理法 当意志力不够的时候,我们可以规划周围的环境,用视觉排列优先级,远离诱惑,把我们喜欢的、在乎的、总觉得会用到的东西放得远远的。 把手边的学习/工作区域划分为ABC三区, A区:坐着能轻松够到的地方。除了完成单核工作所需要的纸笔、书籍等,什么都不要留。 B区:必须站起来才能够到。放置今天估计要用到的物品。 C区:视野之外,或者必须走几步才能拿到的地方。手机、杂志、零食等高诱惑物品就在此处啦。 把“被动推送”变为“手动收取” 时不时跳出的通知消息,很容易打断专注,还会产生信息冗余。 因此,建议对消息断舍离,采取隔断通知策略,关闭一切不必要的自动推送通知,减少信息的获取,或者借助APP隔绝专注时间内的消息推送(例如番茄TODO的学霸模式)。掌握主动权,由我们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收取消息。 而且,对于一些不那么重要、紧急的邮件、消息,与其来一封处理一封,不如选择一个时间段,批量处理(原因见上文:多任务切换)。 巧用“服务生效应” 当写字到一半,没有墨水了,我们往往是换支笔继续。 小说追到一半,没有开始有趣了,但往往还是会继续追完。 人类有一种强烈的意愿,想要完成被中断的任务。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让头脑渴望做事,而不是勉强做事。 比起一早为先做那件事纠结,不如在下班之前写下明天最重要的任务,或者在任务进行到一半时回家,那么明早会自觉执行那些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的那项任务。 04 结语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我把问题分成两类:重要的和紧急的。紧急的问题不重要,重要的问题从来不紧急。”四象限法则由此诞生。 不止一种时间管理法则明确提出:要事第一。因此,本文对于要事的优先级不再过多讨论。 最后,没有行动的目标就是空想,任一时间管理法则都有其局限性,最好一边尝试一边调整,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上次被教育过后,觉得哪儿哪儿都不安全,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公众号。 于是暗戳戳躲在最后发发牢骚。 今日份的工作迷惑行为大赏: 1、明明都在拿工资,一些不会电脑的“老人”占着编制不做事,全部交给年轻人,还自认“天经地义”。 自问服务态度还不错,连选择网页的哪一行的第几个选项都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就算这样,还是有人听完后一句干脆的“我不会”,把账号、密码丢过来让我全程操作。 2、上午才写请示,下午就要求批复。试问走流程不需要时间吗?决策不需要领导签字吗? 自己不提前准备好材料,到截止期限着急了。一天两三个电话,要我去催我们一把手。 叔叔阿姨们,是不是把我想的太能耐了。领导电话都告诉你了,咋不自己去催啊。 3、明明登录账号就能查看进度,每次动态变更也会有短信提示,但非要从各种渠道(包括父母)问我的电话,要我帮忙查询???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会上网了吗? 4、部分同志,跑来我这里咨询其他单位的事项。即使告知他们需要去询问其他单位,也还是坚定地要求我给他们示范网办流程。 emmm所以,果然是我太好欺负吧。 |
|
来自: 逸香阁居士丽人 > 《教育、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