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學

 弯刀书斋 2020-04-21
一、文  文明

文,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站立,胸前刻畫有花紋之形,初義指文身。

▲《漢語大字典》截圖
引申之,花紋謂之文,式樣謂之文。人類社會有諸般式樣,例如宗教式樣、政治式樣、語言文字式樣、風俗式樣、藝術式樣、器物式樣等,舉凡在空間中展布之架構,在時間中運行之程式,乃至精神界之秩序,皆可謂之文。
以古語言之,則禮樂刑政、典章制度皆文也。
其文燦然鮮明,謂之文明。

二、文人  文王

若有一人,其德文明,其行文明,古人就稱他爲文人。《詩·大雅·江漢》:“釐lài爾圭瓚,秬chàng一卣yǒu,告于文人。”毛傳:“文人,文德之人也。”
若他在位行事,而爲族群文明之源,引領族群升入更文明之域,那麼就稱他爲文王。例如,周人稱其部族領袖姬昌爲文王。《詩·大雅·文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參閱“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三、文獻
往昔之文(文明式樣)載於典籍,其典籍因亦稱文。
稱熟知往昔之文的人,有時被稱爲獻。左傳·定公九年》“葬鄭獻公”孔穎達疏引《謚法》曰:“博聞多能曰獻。”
文與獻合稱,曰文獻。《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獻,賢也。”

四、文學

往昔有文(文明式樣)而後人傳習之,是亦學之一種,稱爲文學。文學者,以文爲宗旨之學術也。
《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韓非子·六反》:“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之士’。”道,本義指路。引申之,凡行得通的方式,立得住的式樣,以及典章制度法則等,也稱爲道。文學之士熟知三代之道,與戰國時代新興法律格然不入,被韓非視爲異端。
《漢書·高帝紀》:“初,高祖不脩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guì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其中“初高祖不脩文學”是說劉邦早年未嘗博習往昔之文,未嘗留意文明式樣。“初順民心”到“規摹弘遠矣”則稱頌劉邦興起漢家之文,所立漢家式樣弘遠。依班固之意,劉邦有武功且有文治矣。
《漢書·武帝紀》元朔元年詔:“公卿大夫,所使總方略,壹統類,廣教化,美風俗也。夫本仁祖義,襃bāo德禄賢,勸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繇yóu昌也。朕夙興夜寐,嘉與宇內之士臻於斯路。故旅耆老,復孝敬,選豪俊,講文學,稽參政事,祈進民心,深詔執事,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聖緒。”“講文學”是漢武帝興文(文明式樣)之一端。
《漢書·宣帝紀》元康元年詔:“朕不明六蓺蓺同藝。六藝即六經所載往昔聖王治國平天下之術。鬱於大道,是以陰陽風雨未時。其博舉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學,明於先王之術,宣究其意者,各二人。”其中“厥身修正”即漢代常稱的“賢良”,“通文學”即漢代常稱的“文學”,合稱即“賢良文學”。賢良文學往往“明於先王之術”而“宣究其意”,因此朝廷博舉而咨問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