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a 本期跟大家介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它可是体检报告中的热词哦~ 随着头颅CT和磁共振(MRI)检查的普及,很多人在检查报告中见到“腔隙性脑梗死”这一名词,但由于大多数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不舒服,腔梗往往不被人们所警惕,也很容易被漏诊,甚至误诊。 腔梗跟脑梗死是一回事吗?Emma :腔隙性脑梗塞是一个影像学诊断名词,很多人看到CT报告的“腔隙性脑梗死”就误以为是脑梗死,非常紧张。其实,与普通的脑梗死相比,腔梗的病情较轻。 我们先温习一下脑梗死的定义: 平时所说的脑梗死,医学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大中型动脉被堵塞,导致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并坏死。 因为大中型血管供应血液的区域较大,所以血管堵塞后导致的缺血坏死区域也更大,其临床后果也更严重,会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至危及生命。 1、何谓腔梗? 相比之下,腔梗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动脉管腔(直径多在3~4毫米)闭塞,引起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坏死的脑组织被吸收后就形成了腔隙。属于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所有脑梗死发病的20%。 2、腔梗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由于被堵塞的小血管供应血液的区域很小,所以坏死脑组织的体积也很小(梗死灶的直径一般为2~15毫米),所引起的临床后果也较轻,多数患者发生腔梗后根本没有任何症状,所以自己并不会察觉,仅在体检做头颅CT或MRI时被发现。 如果腔梗发生在具有重要功能的脑区域,也可以引起一些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轻度偏瘫、说话或吞咽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但一般比普通的脑梗死要轻很多。由于症状轻微,也很容易被人们忽略。 3、好发于中老年人,且易复发 研究表明,中老年人腔梗发生率在20%~55%,同时随着年龄增长,每增加1岁,腔梗发生率增加3%~8%。 腔梗易复发,每年复发率为4%~11%,发病一次,加重一次,有累积效应。 Emma :目前,医学研究认为腔梗是随着年龄增长注定会出现的一种改变,就像额头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都是衰老的表现,体检中即使发现了也不要过于紧张。 腔梗没症状,是不是也没什么危害?Emma :虽然绝大多数孤立存在的腔梗发现时没有任何症状,短时间内不会造成危害,但它的危害在于将来,因为腔梗很容易复发! 如果长期反复发作,腔梗病灶不断增多,多个病灶发生融合,可能引发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出现。比较明确的疾病包括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等。 1、腔梗患者再发脑卒中的几率明显增加 一项对于2684名健康人群跟踪平均6.3年的研究显示,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腔梗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较未发现腔梗者升高3.66倍。 2、腔梗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增加 对于多发腔梗和关键部位(海马、丘脑等)的腔梗,因为病灶累及和学习记忆相关的神经纤维,从而出现血管性认知障碍。调查显示,约30%的患者在腔梗后的4年内会出现认知障碍。 研究表明,腔梗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2~3倍,同时在已经出现痴呆患者中,如果影像检查发现腔梗,那么痴呆程度会更加严重。 3、腔梗还会增加各种类型精神情绪异常发生率 一项对于年龄大于60岁腔梗患者的研究发现,抑郁症发生率可以达到40%~50%。 Emma : 腔梗虽是小血管被堵塞,几乎没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如果忽视不管,还会增加中风、痴呆、抑郁症的发生风险,每一个疾病都有致命的危险,必须重视起来! 查出腔梗我该怎么办?随着年龄的增长,腔梗发病率明显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和饮酒等,也都是腔梗的危险因素。所以,全面控制危险因素是最重要的措施。 1、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导致腔梗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控制血压至关重要。规律服药的同时,注意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腔梗患者,尤其是收缩压不宜降得太低。 如果同时存在多种其他危险因素或疾病,特别是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应根据医生意见积极使用他汀、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 如果合并有高脂血症,需要将低密度脂蛋白(LDL)控制在1.8mmol/l以下。 如果合并糖尿病,可服用降糖药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Emma :如果没有其他合并症或危险因素,除了控制血压外,一般不需要用特殊药物治疗的。 2、及时筛查脑血管 由于腔梗与脑血管病高度相关,因此腔梗可视为脑血管病的一个预警指标。一旦发现,建议应该进行脑血管病筛查,及时防范,以延迟脑血管病的发展速度和发病程度。 对于脑内血管,我们建议做核磁脑动脉成像检查,排除颅内血管狭窄。 同时如果人体颈部血管出现狭窄,也会导致脑供血不足,比较方便的筛查方法是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检查,很多较大型医院还可以通过颈部血管磁共振成像筛查颈部血管疾病。 Emma :由于超声、核磁影像检查对于操作者有较高的要求,如果进行脑血管病筛查,推荐大家到较大型医院或脑血管病中心进行检查更为可靠。 规律用药后,如果没有出现特殊情况,可以1年体检一次头颅CT或MRI检查,评估是否出现新病灶。做到早知晓、早预防、早治疗,别等发展成大病再后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