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会类证书考试备考经验

 GNLB 2020-04-22

写在前面的话

每当看到大家在讨论注会、税务师等考试时,很多人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可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我想,写下自己的备考经验供大家参考。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普通的财务工作者,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陆续考取了中级、注会、税务师、高会、评估师考试,都是顺利通过。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学习好、智商高,其实,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我在考试中找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

想当初,我也是一个菜鸟,我的本科同学有不少人在大学毕业(2010年)时,都已经拿到了全科合格证或者通过了3-4门,而我,一门未考过。我曾经在2009年报名了注会的税法、会计考试,当时一是学车耽误了复习时间,二是思想上比较懈怠,觉得不就是考试嘛,我同学都考过了,我应该也没啥问题。结果,考试成绩出来傻眼了,一科没过,税法最高考了50多分……。我认识到了自己也是个普通人而已,二是不努力想通过注会没门。

2011年读研之后,才开始奋起直追,2011年暑期1个半月通过了注会3科,2012年暑期1个月通过2科,2013年工作后1通过专业阶段最后1科和中级职称3科考试,2014年因工作原因(打算被派驻国外)未报名任何考试;2015年通过注会综合阶段考试;2015年下半年 “营改增”接手税务工作,报名了税务师考试。恰逢税务师改革,2015年考试推迟到2016年,在2016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借此一年通过了税务师考试(上半年4科,下半年1科);2018年工作中涉及资产评估事宜,为了防止被中介机构忽悠,报考了评估师(3科,注会免1科),同期准备高会考试(进入金银榜)。

如果说起初考注会是为了争一口气,那么后来考证成了我学习和促进工作的一个手段,对我的工作有极大帮助,个人专业能力有很大提升,个人自信心增长,工作中也不断得到领导肯定和上级褒奖。接下来言归正传:

一、为什么考?

对于财会人而言,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是做好财会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参加专业考试,无疑是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手段,既学到了知识,又拿到证书,一举两得。

但很多人可能由于方法、方式不太对,花费了很多时间,基础知识也很扎实,但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尤其是被称之为财会第一考的“注会”,准备科目多(6 1),备考时间长(再牛的人也要2年才能全通过),很多人因此灰心,甚至怀疑自己。

我想,大可不必!

考证≠专业能力,考证≠工作能力,不要让考证成为负担,更不赞成全职(辞职)备考。

财务人要学习的东西有太多太多……office、英语、沟通、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等等,考证只是职业道路上的一个小印记而已。

二、考什么?

财会类的证书实在是太多,国内的、国外的……根据个人了解,对常见证书作简单推荐(限于自身经历,可能有所偏颇)。

对于财会人,首推——注会,不论在事务所、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有很高的含金量。

职称系列:中级、高级(考评结合)——在国企中必考,升级加薪的敲门砖。

职业资格:税务师——认可度不高,企业中基本上属于鸡肋,在税务所或工作中有帮助可以考

评估师——评估机构收费比审计高,在一般企业中用处不大,目前改革期考试较为简单。

ACCA——受宣传影响,在国内认可度较高,有精力的可以借机学习英文(其实纯英文反而不难懂,尤其是审计可能读起来比注会审计还容易理解)。

CIA——如果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没必要考。

CMA——火了好几年了,尤其是国家在推管理会计,不差钱(报名费大几千)或有需要可以考。

三、怎么备考?——以注会为例

(一)学习思维≠考试思维

我想每个人都会学习,但未必都会考试。学习需要学习思维,考试需要考试思维,拿着学习思维去应对考试,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所谓学习思维,就是确实搞懂知识点、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一个知识点,既要明白是怎么规定的,也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会计中的合并,当时为了搞懂合并,我自己学习了很多资料,从合并理论入手,又参考了国内外准则的趋同、变化情况,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终于彻底明白合并的处理,但花费了太多时间。对于在职人员来说,既要兼顾工作、家庭,还要拿出业余时间去备考,这么抠知识点有些太奢侈了。

所谓考试思维,就是一切为了考试通过而服务,不追求彻透彻悟,做对题就行,确实搞不懂的放过,考试不需要弄懂100%知识点,掌握80%知识点,做对60%就可以通过考试。考场上,先做会的,暂时放过不会的,考试不需要考100分,及格就行。

考试思维贯穿到整个备考过程中,就是要思考今年考试要考什么?我该如何备考,各章分值分布及大概难易程度,备考时间如何安排等。

(二)学习资料很重要


1.不可忽视教材和真题

备考中,很多人往往忽视教材和真题的作用,天天抱着某些机构的辅导书,这绝对是舍本逐末。

为什么这么说呢?注会的教材和真题都是由行业专家撰写,其综合性、体系性以及逻辑性,绝对高于一般市面上的辅导资料。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平时一直拿着XX过关(举例)复习,上了考场才觉得,这个知识点是啥来着(辅导书上没有),这个选项不确定先放放、下一题还是不确定再放放……。我开始备考时就有这种感觉,发现考卷上的题跟备考的题套路和深度不一样,有点被坑的感觉,其实注会考点基本上在教材上都能找到。

那么如何准备资料呢?

个人推荐:教材 考试大纲(注协会发布) 真题 任一辅导书的组合

考试大纲是为了了解考点、要求的掌握程度。

辅导书不是不让大家用,而是不要舍弃课本。辅导书起到的作用是帮助快速梳理课本章节变化、知识框架(逻辑结构),并可以借助于章节后面的历年真题来了解每年考哪些知识点,借助于章节练习熟悉下教材知识点(不建议全做)。

真题是为了了解每年都考试都考啥,常考点在哪,怎么考。真题需要多做几遍。准则、政策变了也没关系,考点是不变的。再者一般情况下辅导书也会根据最新政策,修正历年真题答案。

上面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把教材知识点吃透、吃薄。

注会考试有个特点,就是出题老师有时会逆性思维,天天在辅导书上看的那段话(辅导书认为是重点)未必考,而考的是另外一句话(在教材上从未翻过书),其实考点并不难、也不深,但就是因为你从没看到而错失分数,很可惜。所以,不建议大家丢弃教材。

2.选对辅导机构和老师

注会考试没有最好的机构和老师,只有适合自己的。如果基础一般,首先,要选自己能听得下去的,二是选择课时相对少的;基础好的,不建议全程听课,仅就难点、不懂的地方,找课件听听就行。

某些辅导机构的课程不建议,原因:

  • 课时太长。预习班、基础班、提高班、冲刺班、串讲班……等等,有这些时间听课,自己看书都看完两轮了。

  • 考点不突出。很多辅导机构按课时结算老师工资,可想而知,为了多挣钱,老师就玩命讲呗。本来一个课时能讲完的地方,讲上3个课时,太浪费时间。

  • 好培训班基本上能把握住每年的考点范围,在这种课时长的机构里面,老师可能圈定10个点,结果只考了5个;另外好的培训班,老师圈定7个知识点,考了5个。尤其是在后期备考的时候,可以节省很多精力。

那么,怎么选择呢?个人认为北注协、上国会、地方注协举办的内部培训质量相对较高。可能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好的机构,大家可以多跟考友交流。这些比较好的机构课程有一些特点:费用较高、课时较少、讲义简练,考点范围较为精准,能有效缩短备考时间和备考效率。

至于怎么获取资料,这都9012年了,有钱的直接购买课,囊中羞涩的请大家善用搜索,百度、首富家、考试论坛、考试群都用起来。


(三)、方式方法很重要

我的考试经验就是“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用时少):借助于考试大纲、辅导书,快速熟悉教材;

这一遍,基本上是通读教材,借助于大纲、辅导书,看看每个章节的难易程度、分值分布,今年变化情况,合理分配备考时间,大致可以用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看完。边看边勾画,不懂的地方可以找课听听。

第二轮(用时最长):借助教材例题、辅导书熟悉知识点,在教材标注,系统掌握;

借助辅导书或者老师讲义,熟悉、掌握常规考点,并在教材做好记录,如某个考点旁备注(2015 单3、2016多1),代表这个考点这两年考了2次,考的越多,代表越重要。

辅导书的习题,不建议全做,容易跑偏,我一般这个阶段单选做完,多选视情况做几个,大题选择几个。做的目的,还是为了熟悉教材知识点,看哪个知识点自己没掌握。这些题的质量跟真题相差甚远。

其实,教材例题是最好的习题。把教材例题弄明白,比做很多垃圾练习好的多。我记得,曾经某年考试一个简答题就是改编了教材的例题。

对课本知识感觉掌握差不多了,再做真题。至少备两套真题(辅导书章节后算一套,自己再单买一套)。

第三轮(用时少):总结考点,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图。

首先,归纳总结,建议手写章节结构图(或者思维导图,如Xmind、MindManage等),个人喜好手写,比软件记得牢。 

其次,经过前期的准备,利用靠谱机构、老师的串讲范围,对本年考试出题点有所了解,有的放矢。

最后,不放心的可以做套题练手,控制下答题时间、缓解下心里紧张(考前一般会比较慌,有段时间可能会感觉啥都不会了……)。套题建议选择真题,或者一两套模拟题(做多了没也啥用)。

另外,复习时间不建议拖太长,一般不要超过3个月,1-2个月最佳。我一般注会备考不超过2个月,税务师之类考试基本上是一个月(通过了注会,再考其他都不是事)。时间太长,容易懈怠;时间太短,无法保证有效学习时间。

所谓有效学习时间,是指自己能学进去的时间,一会玩玩手机、一会吃点东西,根本无法深入学习。充分利用自己的高效时间段,我个人喜好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看书,周围一片静寂,可以心无旁骛,效率很高。

不过看最近注协公布的2018年考试通过情况,感觉现在通过率蛮高的,达到了27.93%,我记得以前单科通过率也就10%多,可能是大伙都变聪明了或者考题简单了。

不论如何,都希望大家快快乐乐备考,顺利通过考试!

以上,纯属个人经验,希望能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