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委员心声】让乌龙头种植扛起张家川产业扶贫的“大梁” ——县政协科技界委员王小银采访实录

 河州医学生活馆 2020-04-23

    1月8日,政协张家川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来自全县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政协委员,汇聚一堂,为张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县政协科技界委员、县林业局果树站高级农艺师、县农发公司副总经理王小银以《健康发展乌龙头产业 拓展农户增收渠道》为题在二次全体会上作了大会发言。记者会后对王小银进行了实地采访。
    记者:乌龙头是什么?有什么药用和食用价值?
    王小银:乌龙头是檧木芽的别称,又名木龙头,是原产林区或林缘区的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甘肃天水林区、陇南山地与其它林木混生,喜连片生长,浑身长满小刺,是药、菜两用的名贵植物。乌龙头树根茎皮可入药,其味甘苦性平,有健胃利便、活血止痛等功效。乌龙头是该树每年春长出的紫红色“弹头状”幼芽,它含有钙、维生素岛、B2及齐墩果酸,入口清脆微苦,低糖低脂肪,是名贵的有机生态食材。乌龙头菜既可鲜食,也可晒为干菜,还可用醋、盐腌制成酸、咸菜。


    记者:在我县,乌龙头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产业,目前发展现状怎么样?
    王小银:
乌龙头是集食用、药用、观赏于一身的一种珍贵植物,大面积推广种植在产业扶贫、退耕还林、生态绿化等方面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乌龙头产业作为我县脱贫攻坚致富新兴产业,在刘堡、张棉、川王、胡川、平安等11个乡镇44村乌龙头产业发展面积已经达到1.5万亩,其中以刘堡镇为中心,辐射平安、连五、川王、张棉5乡镇形成了县域中部万亩乌龙头产业园区,全县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0余家,发展已初具规模。


    记者:当前,我县乌龙头产业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发展面临着怎样的瓶颈制约?
    王小银:首先是相关人才、技术储备滞后,跟不上乌龙头产业发展的要求。我县乌龙头产业尚属起步阶段,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各种技术、经验都在探索中,现有技术力量不足,缺乏对原产我县的资源品种、生长习性进行过系统调查研究和观察总结,对栽培技术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苗木本地育植难度大,外地采购成本高。乌龙头种子播种出苗率低,成株后嫩芽瘦小产量低,东北采用根段扦插和组织培养无性化方式育苗,在我县采集有限的种子进行播种育苗试验,种子数量有限,成熟度不高,出苗率低,苗木质量不高,近年栽植大量苗木多从外地远途调运,苗木运输当中因量大积压发热霉烂等影响了栽植成活率。因此,优质种苗大量短缺是影响该产业的发展制约瓶颈。还有,栽植标准低,管理不精细,苗木生长达不到要求。在乌龙头产业园建设过程中,栽植标准普遍不够高,有的没有严格按照乌龙头生产规划的密度栽植,有的出现缺苗断垄现象,苗木数量不达标,有的管理不精细,园内草荒严重,甚至荒芜,乌龙头长势差,生长参差不齐,园貌不整齐。产后处理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滞后,产业链不完整。近年来,乌龙头人工栽植规模小产量低,上市的乌龙头多采自于林区,可以在本地街头或饭店零售消化。随着规模扩大和逐渐进入盛产期,产量会进一步上升,加强产后处理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要让乌龙头种植在我县发展壮大,真正扛起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大梁”,你有哪些建议?
    王小银:从这两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乌龙头的确是一个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短平快”产业,是山区群众的“铁杆庄稼”,更是林区深度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县委、县政府把乌龙头产业列为当前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符合县情实际,符合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际,也解决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出现的土地撂荒问题,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在当前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产业扶贫这一中心,尽快制定乌龙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土地流转区域力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在适宜区大力发展乌龙头产业,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农户)”模式,通过创新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长效机制,让贫困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增长、农村资源增值。具体来说有这么几条建议。
    一是加强对乌龙头生长习性的研究,储备一定的技术人才和种植经验。对本地野生资源分布和品种进行详细调查,着重从萌发力、单芽重、茎干皮刺的大小、及刺的有无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查,筛选出本地优良品种。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人工驯化观察,或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繁育,培育优良品种,便于品种改良和更好发展。通过派员学习考察,请进来讲授等方法,既引进优良品种及实用新技术、又进行反季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不断积累经验,总结一整套适合我县地域特点的乌龙头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向广大群众培训推广。二是建立健全产业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化进度。研究乌龙头根段插扦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不断扩大良种育苗面积,解决规模建园良种苗木不足的问题。建立生产保险机制,将农业生产“保险模式”引入乌龙头产业生产,为乌龙头产业撑起“保护伞”,有效减轻晚霜、雹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群众利益,提高群众积极性。三是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加快产业认证,打造知名品牌。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扩大基地规模。对育苗给予适当补贴,培育优质壮苗,提高栽植成活率。对整个产业进行“三品一标”认证,注册全县公用品牌,达到标准化生产。积极参加宣传推介会、农产品博览会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扩大影响和市场效应。四是积极引进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引进建设贮藏、加工、营销等龙头企业或加工工艺,购置冷链运输设备,重视产品开发,如探索鲜菜保鲜、脱水烘干、淹制等多样系列产品,精心设计产品包装,统一收购、包装、销售,保证质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后服务能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希望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整合各类资源,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农业开发等相关政策结合起来,以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欣喜的是,前段时间以我县刘堡镇窑儿村村民吴忠旗为法人代表的35人出资正式注册了“乡音流年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营业执照,成为我县首家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据我了解,该合作社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种养殖业,将村庄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出租,开展乌龙头采摘体验,让游客感受农耕文化,体验农民群众生活方式。这种发展模式既遵循了“造血式扶贫”的要求,又创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类型,达到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长久脱贫、根本脱贫的目的,这个合作社的成立运行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其他乡镇能大力学习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