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8省道到黄山西麓的焦村,经过后溪桥时,有一座单拱石桥,高耸跨溪,如虹似月。桥身枝枝蔓蔓,缠满了薜荔,古意沧桑,生气盎然。这桥叫有成桥。因在爱人家老屋溪上,周末度假,我总会到桥上转一圈。 太平县古桥甚多,无意中,翻阅(嘉庆)《太平县志》时,见有知县曹梦鹤作的《新建有成桥碑记》,情不自禁,慢慢探究起来。 邑之西多有路焉,自北而东南,孰由之?其乡人由之,亦通徽池者,所必由之也。路有溪,孰来之水?黄山注溪及济头诸山所来之水也。溪有桥,孰建之?司马君唐卿焦灼建之也。司马君之建是桥,不谓己之欲建之,而先人之欲建之。先人者,讳守文,别号肖甫公是也。肖甫公当明季之末,抱道而不仕。习见祖若父筑海塘、起义仓、谋义馆,皆亟亟焉为斯民计。因亦不自为计,而日出其所有,聚诸文人于其家,为之网罗旧事,放失遗文,考贤人哲士之终始,记孝义节烈之营为,与夫畸行术士及山川、邱庐、坟基之可志者,一一笔之为家乘,而尤以斯溪之未有石桥,不能以济远,为一方缺笔也者。然辛苦其力之无能为也,于其老,置两石于门之左右,曰:“后有兴者,必为我终斯志也。”无何肖甫公死,子继之;子死,孙、曾继之,莫有能胜其任者。至司马君而寖昌,既已葺肖甫公之祠,隆肖甫公之祀,于是乎鸠工伐石,ト日相方以兴斯役,三年而体备,名之日“有成桥”。 盖不以其功为己有,而还以其功为肖甫公有也。呜呼!观乎此者,孝义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岁壬戌,余以公事造其乡,宿于桥之阴,曰“临溪轩”,即司马君课子若孙读书处也。桥未有记,其嗣君嵩龄、鹤龄因出其肖甫公之书,丐余为之记。余日:“有是贤祖父,应有贤子孙。欲ト焦氏之兴者,当于是乎求之也。” 黄山西麓的焦村,自古就是通往徽池的交通要道,田地广阔,物产丰饶,“万亩竹海滴翠,千亩良田涌金”,原名涌村。五代十国时,有位叫焦瑨的人,为避“五季之乱”,由濡须(无为)渡江,沿着古道逃难到此,并定居了下来,成为焦氏始迁祖,后以族大丁繁,遂改村名为焦村。 宋咸淳年间的《山西乘》有记载,“焦姓者,乃濡须(无为)分派居此,岁有四百余载,世业经史,家传诗礼,幸出文武双魁,遐迩声扬,簪缨相继,世代不乏青紫登仕版者相望。”在宋代,焦村焦氏一门,连出文武双状元,使焦氏名声大振。焦氏重视家族家训家规的教育。“春诵夏弦,敦诗书之世业。男耕女织,守农圃之家风”是焦氏的家规;“敦孝悌,择交游,勤生业,崇俭约,睦宗族,端阃范,守法度,习礼让,严坟禁,急征输,重师教,助美事”是家训。因此,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 嘉庆壬戌年(1802),太平知县曹梦鹤“以公事造其乡,宿于桥之阴,曰'临溪轩’”。临溪轩是焦氏家族“课子若孙读书处”。在这里,遇到两位绅士名流,一位是清太学士,焦嵩龄,另一位是清制贡生、经理局务焦鹤龄。读焦氏先人著作,视门前置石铭刻,观新建有成桥,曹知县感慨万端。 从碑记中可以看出,有成桥的建成,与两位焦氏族人有关系。一位是焦守文,一位是焦灼。清(嘉庆)《太平县志》和现存清华大学法学院图书馆1924年五修《仙源焦氏宗谱》的隐逸和懿行篇幅中,都分别有记载。 焦守文,字肖甫。明万历四十八年四修《仙源焦氏宗谱》,遍访西乡山水村居,撰写了洋洋洒洒万字的《西乡焦村溪山邱庐志》,他“博综淹贯,喜吟咏,楷法篆隶并佳。隐居不图进取,以琴书花石自娱。编辑《历代帝王年谱》及本宗家乘”,是名副其实的焦氏家族文化和西乡风土人情的集大成者。焦氏后人称其“业绍青箱,绳其祖武。兴废继绝,功存族谱。瞻芳躅其如生,信丰裁之可慕。” 焦氏虽“科第衣冠,累世奕叶,诚鲜丽之”(元礼部尚书汪泽民《山西乘后跋》),“居此者七百有余年矣”,经济还是非常落后的。焦守文看到了这一点,“而尤以斯溪之未有石桥,不能以济远,为一方缺笔也者。”虽有满腹经纶,但无法成愿,为他终身缺憾。他在门前置石铭刻:“后有兴者,必为我终斯志也。”有近似于“愚公”的呐喊,把造桥的任务,托付给子孙后代。 从明万历四十八年到嘉庆初年,经过了一百八十年左右,焦氏后人有一个叫焦灼的,完成了祖辈留下的遗愿,终于把石桥建成了。 关于焦灼,太平县志与焦氏宗族记录,相当一致。 焦灼,字唐卿,候选州同。勇于为善(义),尝出数千金建后溪有成桥,又助金成溪下环秀桥。他如相公殿门楼倾圮,纠同志新之,少参(黄山)公祖庙阙前庭,独鸠工补之,以及(后)批田助祭、捐租课士、年荒(出谷)赈饥,常无吝色。乾隆甲辰岁闰三月初七日在太平门迎接圣驾恩赐养老银牌。邑令陈(锡绮)赠额(曰):“天贶耆英”。 焦灼官至候选州同,相当于同知,曹知县按清代士大夫的叫法,雅称其为司马。能独建有成桥,又助金建环秀桥,也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焦村前溪和后溪的两座建于乾隆年间的老石桥,雄厚的财力,富甲一方,乐善好施,不但造福子孙,还造福一方,可见焦灼品德之高尚,也高寿。焦氏后人有诗赞云:“霜髯雪鬓,惟貌之清。月怀风节,惟行之贞。成梁除道,囊橐频倾。修祠葺殿,神祖同荣。批田助祭,兼惠寒生。救灾放赈,克安编氓。寿由德致,额因善旌。题其庐曰:天贶耆英。” 焦灼的济世功德,不但邑令赠额,还被朝廷褒赏,乾隆皇帝还赐他“甲辰岁养老银牌”。这牌子发行量只有三千枚,很稀有。 首都博物馆银器藏品中,就有一块“乾隆甲辰岁养老银牌”。银牌有拳头大小,上为如意云头状,下为椭圆形状,一面四周雕刻海水江胜和双龙戏珠纹饰,开光内刻“御赐养老”阳文,另一面刻“乾隆五十年千叟宴”及“重十两”阴文字款。“养老银牌”是专门为“千叟宴”制作的,用于颁赏。 据《清史稿》记载,清代共举办过四次“千叟宴”,康熙朝和乾隆朝各两次。乾隆“五十年(1785)春正月辛亥朔,上以五十年国庆,颁诏罩恩有差。丙辰,举行千叟宴礼,宴亲王以下三千人于乾清宫,赏赉有差。”“……齿逾六十者,凡三千余人。其大臣七十以上,余九十以上者,子孙得扶掖人宴。” “人生七十古来稀”。焦灼是乾隆甲辰岁在太平门迎接圣驾恩赐养老银牌,参加“千叟宴”,年龄至少六十岁朝上了,“子孙得扶掖人宴”,那是何等的光荣,是真正的光宗耀祖了。这也能让我们感知到辉煌的乾隆盛世时期社会的繁荣稳定。 大约几年后,曹梦鹤知县到西乡公干,那显赫的焦氏一族,让他敬仰,踏上那新建的有成桥,作碑记,阐述了“祖贤孙贤家族兴”的传统美德,录入他三年后主编的(嘉庆)《太平县志》,让我们有幸得见西麓山野那古朴的民风。 关于有成桥的往事和故事,我们只能从很少的文字中找到它的曾经。那块碑记,也不知遗落何方。但它像一弯不变的古月,若一道永恒的彩虹,和那桥上生生不息缠绕的薜荔一起,谱写着黄山地区宗族文化的茂叶和繁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