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如何做到“身心双修” ?

 风吟楼 2020-04-23

太极拳如何做到思想和身体的双修,以便达到心身练拳的最佳效果!各位请看我们收集的以下要点:

一、思想上的准备

我们把思想上的准备,即传统文献上“心”的运用,概括为“静、轻、慢、切、恒”5个方面。

(一)静

练习太极拳要求“静”,也就是要求思想高度集中,不能有其它杂念。人的思维极为复杂,要使中枢神经高度集中起来,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实属不易。把思想集中起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思想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手、眼、身、步,尽量做得动作正确。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用这个方法进行练习,久而久之,便能使思想自然地集中起来,可以连架式也不想,达到“由着熟而浙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衡量“静”的标准,在于“呼吸平稳深长,动作轻灵贯串,身舒意展自然”。呼吸平稳深长,就能气沉丹田,是身静;动作轻灵贯穿是心静;身舒意展自然是意静。这三个静,以意静为高级阶段。

在实际练习中,常发现一些人受外界干扰,随便与人谈话讲笑,或举目四顾,意志不集中,这种练拳,达不到“静”的要求。太极拳要求的静,应理解为动中求静,“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二)轻

太极拳的“轻”,非单纯的不用力,而是相对重而言。《太极拳经》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就是轻的表现。“轻”不能用“爆发力”,用“爆发力”则不能贯穿;其次是避免“双重”,“双重”则不能分辨虚实。

“轻”也可作“柔”解释。《十三势行功心解》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轻柔绝不是松懈,松懈和用力同是太极拳的大忌。太极拳要求推出之掌,或击出之拳,都不是伸开或握紧的。即所谓“太极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拳虽握但不能握得太紧,中间留空隙。掌不平直,而掌心稍微内陷,手指也不完全并紧。如果把拳头并得太紧,或掌伸得很直,都是犯双重弊病。

步法也要求轻灵,“迈步如猫行”,都是轻的和柔的动作,要求连贯,不能有停滞。如果把脚抬得很高,甚至把膝关节形成直角,手伸得很直等等,都是不应有的弊病。



(三)慢

练太极拳要求慢,绝不是停顿。慢的原则要求“贯串”,不能有缺陷。慢是针对快而言,《太极拳经》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衔接,“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使长拳的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穿。

慢不是一个拳势完成后,停在那里不连接做下一个拳势。一般的说,一套长拳的快慢度应控制在25~40分钟之间。初学者可快一点,熟练后则慢一些做。

慢的具体内容,应是“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整套长拳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有经验的人,掌握整套长拳练习的时间,十分准确。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四)切

切是认真的意思,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万万不可草率从事。无论那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应避免缺陷,立身须中正安静。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支撑八面。当然,这些要求说来容易,办得到,则相当困难。

诚如古人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认真地把太极拳练下去,用时间做一番切磋琢磨的功夫,就可以得到较快进步,登上太极拳的高蜂。

(五)恒

恒也有双重意思。首先是要求持之以恒,无论严寒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锻炼者的体质和时间,定相应的强度,以后不断加强,逐渐提高水平,取得埋想成绩。

总之,静、轻、慢、切、恒,五者并非分开互不相关。相反,五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身体上的准备

太极拳身体上准备的内容有:涵胸拔背,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沉肩坠肘,松腰垂臀,裹裆含腚。

(一)虚领顶劲(顶头悬)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顶头悬在太极拳中很重要,练拳时头部要正直,但不能用力。颏部稍向内收缩,但不能僵硬。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这三部分构成“顶头悬”的全部含义。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不理解顶头悬的重要性,因而在锻炼时,左顾右盼,实在可惜。他们花了很多工夫锻炼,结果所获甚微。做好这一动作的最简单方法是练习时头顶与地平线垂直,颏部内倾以眼睛向下看,与地面形成45度角。注意不要用力,颈部要灵活,就可达到顶头悬的要求了。还要注意的是,无论身体如何转动,这个姿势不能变换。

(二)尾闾中正

尾闾中正是顶头悬的延续动作,只要顶头悬做好了,脊柱自然会正直。所以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通过这两部分动作,能使全身处于兴奋状态,所以说“精神能提得起,无迟滞之虞”。

(三)含胸拔背

含是稍微下凹之意,含胸是要求在锻炼时,不能挺胸,挺胸是太极拳的大忌。因为太极拳要求:动作轻缓、贯串、圆活,显然不适宜挺胸,最终导致泄滞的最大弊病。拔即向上提缓、贯串、圆活,显然不适宜挺胸,最终导致泄滞的最大弊病。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使背向外微凸,使脊柱垂直,力发于背。它和含胸是相关连的。这个姿式很像灵长类走路的姿态。同西方拳击的姿势也很像。这种姿式很有利于作出各种反应,是各种反应的准备阶段。拔背是用头把中枢神经拎起来,所以感觉到满身轻利。

(四)沉肩坠肘

沉肩也是练太极拳的特点。沉肩与含胸拔背相关联。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坠肘也重要,肘不坠则动作泄滞,力不能长,两肋失去保护。

(五)松腰垂臀

练太极拳以腰部为主宰,故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轻松,连转轻灵。太极拳运动变化,皆系于腰。腰松关系到身体的下部着力,使有重如泰山之感,又能使气下沉,不致有头重脚轻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的弊病,在于能造成松腰的障碍。

(六)裹裆含腚

裹是包起来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向裹面包裹,臀部不翘,肛门自然上提,称为含。裹裆含腚的姿式做到正确,可使气不外泄。

(七)气沉丹田

人体能容纳气的胸腹部都称丹田。横隔膜以上的肺部称中丹田。腹部称下丹田。丹田穴是一个中心。气沉丹田,就是使横隔膜下沉。腹部呼吸,则上下丹田都充满气质,精神自然能提起,然后以气运身,才能顺遂。

思想与身体的两个准备工作都做好了,锻炼太极拳才舍取得成就。希望太极拳爱好者,尤其是初学的人,应该注意这些基本要求,不断从中体会揣摩,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