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为何商鞅的思想会脱颖而出?

 天承办公室 2020-04-24

一个原本鼓鼓囊囊的蜂巢吊在大树上,突然乱箭飞来,穿得千疮百孔,蜂欲静,而射不止,窝里的不干了,蜂拥而出,飞扬乱舞。春秋时代思想大爆发,各家思潮流布天下,野蜂只蜇人皮肤,思想却会搅乱人心,好思想教歹人学好,坏思想把好人带坏。

我们为有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老庄孙子)感到自豪,但也把狼子、狗崽子带上历史舞台,一枚分币有两面,有阴就有阳,有善就必有恶。说到这里,那个最促狭、最刻薄的人便从阴暗的角落里走上了历史大舞台,虽然都不想提这人的名字,但野蜂钻到嘴里只好玩命地吐出来。

他叫商鞅,法家代言人,生在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早年叫卫鞅,祖上复姓公孙,又叫公孙鞅,直到他在秦国发迹,秦孝公把武关之西的商地(今陕西商县东南),南北长270公里,共计15城封赏给他,商地和魏国接壤,战略地位重要,之后人们改叫他商鞅。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为何商鞅的思想会脱颖而出?

这个人年轻时离开故乡——卫国,那里是《诗经》的诞生地,这个蕞尔小国,从周立国分封诸侯开始,一直到战国后期被秦国顺便收了,一口气存在了800年。商鞅不愿为家乡默默奉献,就去找隔壁邻居——魏国谋事,给魏大夫公孙痤当家臣,可能都姓公孙,有亲戚关系。

公孙鞅小时候很崇拜李悝(kui)、吴起两位前辈,他们分别在魏国、楚国实行变法,取得过成绩。他无疑是个勤奋的人,读了很多家的学术典籍,最对他胃口的就是法家思想和刑名学(研究法律条文条规)。可不要望文生义,以为法家思想就是重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制精神治理国家的先进思想,恰恰相反哦!

法家思想彻头彻尾的帝王之术,教国君如何把不同政见一律扼杀,鼓励民众大义灭亲、互相告发、踊跃检举,批判所有人情、人性,用严刑峻法把老百姓治理得服服帖帖,让国民沦为没文化、没思想、接触不到外面世界的愚民,愚民是只有人形的牲口,容易被管理和使唤。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为何商鞅的思想会脱颖而出?

公孙痤很惊异于公孙鞅的思想,不禁暗暗称奇,再三向魏王举荐,说此人可大用,但魏王显然无动于衷。公孙痤一见大王,说大王见见鞅吧,大王说再议;公孙痤二见大王,说大王见见鞅吧,大王又说再议;公孙痤三见大王,说大王见见鞅吧,大王还说再议。公孙痤就急了,说大王实在不愿用鞅,就杀了鞅,以防被他国所用。大王不吱声,不说行也不说不行。

公孙痤不得要领,悻悻而出,回家就后悔,劝商鞅连夜逃走,说自己给大王出了馊主意,让大王宰他。商鞅问了缘由就笑了,还像老中医那样宽慰病人,连说无妨,无妨,既然国君不用大人之言用鞅,也不会用大人之言杀鞅,该吃吃该喝喝,不要一惊一乍的。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为何商鞅的思想会脱颖而出?

后来情况怎么样呢?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商鞅太平无事,却仍无所事事,于是他就收拾行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天下之大,难道没有鞅爷的存身之所吗?但究竟去哪里,要费些思量,走得远些,比如齐楚,差旅费不够,万一饿死在路上呢?只好近些,哪里呢?思忖再三,就找个弱小的国家碰碰运气。

当时魏国在中原地区最强大,经过前期魏文侯的改革,国力日趋强盛,四面攻城略地,韩赵秦是它的三个邻居,都曾被它收过保护费,四国中秦国最落后,也最受气,被抢了土地,东西还被施暴者看不起,很难想象,被世界誉为虎狼之国的暴秦,曾经也有不堪的岁月。

公元前359年,商鞅决定去秦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