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之三经脏独至证与治

 感通天下 2020-04-24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这一节讲某经脏所侯的穴位,动脉应手处单独发现异常。独大或者独小,独实或者独虚,对应的症状是什么,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第一,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太阳脏独至,就是足太阳膀胱经所联系的内脏少阴肾的脉象独至,就是太溪穴动脉应手特别明显。这个病人应该有喘症,虚证,气上逆。属于肾阴不足则太阳膀胱经经气有余,是阴阳失调造成的。表经太阳经应该泻,里脏少阴肾也应该泻。具体取太阳经的束骨穴与太阴经的太溪穴位采取泻法进行针刺。

 第二,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足阳明经所联系的脏,是足太阴脾经的脾脏。如果脾脏的脉象在足太阴箕门穴动脉应手处特别明显。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阳气都特别偏胜,必须泻阳补阴,取足阳明经的陷谷穴用泻法,取足太阴经的太白穴用补法。

第三,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足手阳胆经联系的脏,是足厥阴经的肝脏。如果肝经的太冲穴动脉应手特别明显,是肝气上逆的原因。如果再加上阳蹻脉前的足少阳脉象偏胜,突然很旺盛的样子,那就取足少阳经的临泣穴,采取泻法进行治疗。

第四,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如果单纯是足少阳经所过处的动脉明显偏胜,那是少阳经一阳有病的过失。泻临泣即好。

第五,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足太阴联系的内脏是脾脏,如果发现脾脏箕门穴动脉应手特别旺盛,要用心省察是不是真脏脉出现,如果五脉气少,胃气又不平和,就是太阴脾的问题,必须治其下俞,也就是补陷谷,泻太白。

第六,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如果发现一阳经脉单独过于盛大。这是少阴热厥,虚阳并越于上,心肝脾肺的脉搏气争张,四脏之脉的去调和,应该是肾气这个根本出现问题。应该泻足太阳经的经穴昆仑,同时泻足太阳经的络穴飞扬穴。还应该补少阴肾经的经穴复溜穴与络穴大钟。

第七,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如果发现一阴经的经脉独盛,是厥阴经脉所主生成的。就会出现真气虚弱,心中酸痛,其气留而博动,就会就会发为白汗,也就是冷汗,这就应该调食和药,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来泻。

这一节关乎临闲取穴用针,特别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