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儿童,尤其是那些幼儿是可以给大人当老师的,他们的心还未被外界过多侵染,纯洁无瑕,他们爱大人、爱别人是无条件的、是真的。”今天从和侄女儿的日常中,我突然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屋及乌,我迫切地想将它们分享出来。早上十点多,我们(我要带着侄女儿)打算去另一个房子里。好不容易她穿好衣服,穿好鞋,喝完奶粉,看完动画片。我想着可以出发了,谁知,她来了一句,我宝宝还要穿衣服呢。“oh,my god”,我的内心呐喊了一下。
(穿着鞋子、马甲的宝宝,我都觉得它真的像个宝宝了) 宝宝游戏她已经玩了好几个月了,依然热情不减。我一方面不想她把衣柜拉得乱七八糟,一方面也急着出门,就跟她说,宝宝是不穿衣服的,她有毛,不怕冷。侄女儿不容易被骗,她说,她要穿的,她刚刚跟我说,她要穿。好吧,那你给她穿吧。说着,她拿了一件浅绿色的棉背心给她的宝宝穿上。我以为这下可以走了,结果No。她又去找了一双旧袜子,在那使劲地给宝宝套。我真的哭笑不得,我说,你在公园里见的小狗穿袜子么?她摇头。我说,对呀,你的宝宝是动物,它们有毛的,不用穿的。“不,我的宝宝要穿袜子的,爷爷说,小朋友不能光脚的”。我……好吧,你穿吧。这样又花了“很长”时间。
(所有的宝宝都穿着鞋子) 接着,要给她的宝宝穿鞋子,我已经不再试图劝说了,我就看着她给宝宝穿,因为小熊的腿太大,塞不进她的小鞋子里,我就在她求助的时候,帮她把小熊的脚硬塞在鞋子里。鞋子穿好了,她又去拿了一个新口罩给宝宝戴。到此,准备出门这个动作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分钟,我都快没有耐心了。我说,宝宝不戴口罩,会把她憋死的。她说,要戴的,有病毒。我说,不戴,这个时候,我已经有点使用大人的“权威”的口气,可能表情也有一点严肃。可能是因为课上学的,我突然想到,大人对小孩子要无条件的爱,要无条件的爱,要蹲下来去她们的世界去理解她们。
(这是她的恐龙宝宝) 我便蹲下来,跟她说,你还记得我们读的书里,polor bear(北极熊)是不是有很厚的毛?她点头,那polor bear 有没有穿衣服,穿鞋子,她摇头。然后我说,你看你的宝宝也是小熊,也有那么厚的毛,你给它穿衣服、穿鞋子,会让它很热的,但是你喜欢,所以姑姑让你穿了,宝宝热就热点吧。但是口罩是不能戴的,戴了宝宝就不能呼吸了,它和人不一样,会生病的,就像你绝对不能碰电妖怪(插座)一样,知道了吗?她好像懂得一点,然后就同意了。就这样,她的宝宝坐在儿童车上,我推着,她在旁边跟着,时不时跟我说,姑姑,你这里小心点,那里要怎么推,宝宝喜欢那样推。就这样,我们走着,路上引来不少行人的注意,这娃太可爱了。(她推着她的宝宝) 后来,她说有点累,我就建议她抱着宝宝,我把她们一起推着。这一刻,我突然想到“爱屋及乌”。我在想是什么让我配合着孩子,照顾着她的宝宝,是爱。爱她,所以爱她的宝宝,尽管在我看来,太“幼稚”,太“麻烦”,但是在她,那是她学着怎么去爱、去保护一个她觉得比她更弱小的生命。她给宝宝做的每一件事情,难道不是我们每次给她做的吗?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她做?她能够如此细心地记得每一件事情,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她高兴吗?(我推着她们两个) 我的想法不停地发散。我想到无论是对我们的孩子、父母、爱人、朋友,我们爱他们,也最好尽可能地去爱他们的所爱,去力所能及地支持他们的所爱,只要这种所爱不伤人、不伤己、不伤天害理。如果不巧,我们的所爱,和我们的“爱的人”的所爱,不管是一个人,一件事情,一个物品,一项运动,有所不同,甚至你讨厌他的所爱时,那我们假如不能做到“爱屋及乌”,也至少应该做到尊重他的所爱,不去嘲笑、挖苦、讽刺他爱的东西,不去阻止他去爱它们。一个人,除了是别人的家人、朋友,更是自己,是个独立的、有权利去选择爱什么的个体。心理学中有理论认为,人的任何行为(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想法)都是有功能的,它们在满足这个人的某些重要的需要。虽然很多时候,这些需要都是潜意识的。
(给她的宝宝穿上她的裙子) 所以,假如我们真的真的不喜欢所爱之人的行为、习惯、爱好。那我们首先也还是不要去否认、去打击、去逼迫、去控制,而是试着去弄清楚,这些东西对他而言,代表着什么,满足了他的什么需要。同时,我的行为又代表了什么?我的控制,我的打击对我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而后去找出替代它的别的东西。与其命令、控制、强迫我们的“爱的人”,不管是用我们的权威,还是用情感(比如让别人内疚)去操控别人,都不如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我们爱的人。感谢我们的孩子们! 个人想法,与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