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思源国学绝句班第5讲.docx
2020-04-25 | 阅:  转:  |  分享 
  
思源国学绝句班第五讲(讲义引用:子樵校长)一、如何鉴赏绝句二、讲一下和诗三、学习渔洋绝句第三法一、略谈如何鉴赏绝句?上一讲我们讲了意象集中,
以小见大。盛唐诗人把绝句的意象创作说成“作绝句如窗中临景,立处虽窄,眼界自宽。”(《骚坛秘语》),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鉴赏
绝句,偏师取胜,借端托喻。正面的描绘,不免铺叙,最花笔墨。而适当的陪衬烘托,往往事半功倍。绝句的另一种避短用长,即刘熙载所说:“绝
句取径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以鸟鸣春,以虫鸣秋,造物之借端拖喻
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艺概?诗概》)也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
盛唐绝句作家就特别注意运用借物托喻,从正面、侧面暗示微挑的手法,起到词简意丰、小中见大的效果。?如??刘方平《五绝?春雪》飞雪带春
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似形容春雪,如洒盐咏絮之作,然“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意在言外: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
,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
?诗人没有说,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而见的。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
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但由于对比的一方,对
比的产生,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等,全都留在了诗外,这就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由于“正面不说说旁面”,故尔
蕴藉含蓄,启人深思。?岑参的?《七绝?山房春事》:梁园日暮暗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用花木无情,表现
人的伤感,也是侧面微挑,效果比直言今昔之感好得多。举了这么多例诗,想必大家已清楚“偏师取胜,借端托喻”之法。下面我们学习什么是和诗
二、什么是和诗和诗:指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也指这种唱和的诗。和?读?hè?,指唱和,和答。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
和,不用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于一个韵部,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也叫从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步
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
看例诗?原诗是我们小渔村创始人渔舟姐姐的哈,例诗都是我们小渔村的各期老师的。老师原玉:《七绝?清气》文\渔舟唱晚碧杖横林镶晓露,琴
穿妙处正浓吟。流莺野室修篁卧,一派清幽入淡心。?下面是第一种例子,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和诗原韵。?《七绝?清气》文/雨竹墨韵和风
袅袅访江南,碧杖悬珠春色酣。本是红尘山外客,清心一片雾中含。这是第二种例子,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于一个韵部,不必用其原
字。《七绝?清气》文/二雨轩竹杖芒鞋邀野鹤,山吹泉响入琴心。风高还送云间乐,波动只生弦外音。这是第三个例子,用韵,也叫从韵。即用原
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七绝?清气》文/程瑞悄向幻空探翠臂,引来玉露洗灵心。千杆箫竹晨风奏,百鸟轻歌和姐吟。这是第四种例子,步韵
,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七绝?清气》文/中一阁一春绿意方浓处,几杖幽篁起夏吟。谁使晨光穿玉露,照来芳嫩润清心。说下
和诗发帖的格式:我们和诗时写上“陋和”是谦虚;附上原作品时写上“原玉”是对原作者的尊敬。我们发帖时要这么写哈!下面我们学习最后一个
问题三、渔阳绝句第三法??1?创作要点?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关键是三、四两句,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比如:
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第四句必须回答清楚,也就是说语意必须连属。诗例杜牧的《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大家看一下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接下来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是对于第三句的回答。人家问了,你要回答呀,对吧。第三句问法举例一是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
著以“何”、“谁”等字,以明起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七绝?舟中有成》?汪本?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
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二是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
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七绝?又和景文韵》苏轼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七绝
?秋浦途中》杜牧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我们欣赏一下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
风雨凄凄的画面,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
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
;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
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三
是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七绝?魏王堤》?白居易花寒懒发鸟慵啼
,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七绝?题画》?陆容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
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四是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七绝?送杜十四
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七绝?清夜闻笛》?钟顺?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
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4?创作步骤【起】??第一句用眼前景物,点名时间【承】?点明地点、人物实施行为和空间环境【起
句】和【承句】??要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初学时必须注意这点)【转?】?以假设或设问转换,要在1、2句那个时空环境中提升高度,
将主题点出。【合?】?紧抱问句(也就是第三句),做回答5?诗例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题
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裂帛湖杂咏六首之四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
不魂销。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灞桥寄内二首之二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夹
江道中二首之二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罗江驿夜雨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何如但
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落凤坡吊庞士元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思源国学绝句班第五讲作业:今天我们学了和诗和渔洋第三法
,那么我们的作业就要用这两个方法来完成。我们来和一首诗:七绝·又和景文韵宋·苏轼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要求:1采用渔洋第三法,格律正确无误。2语意连属,不能断裂。3第三句必须用设问转换,且与1、2句做到若即若离,将主题点出。第四句抱紧问句回答。4.运用和诗方式中的前三种(和诗,依韵,用韵)进行和诗。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579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