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严肃,又浪漫

 和谐世界 2020-04-26

“笔墨松喦——钱松喦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中国美术馆展厅现场

既严肃,又浪漫

——钱松嵒的山水精神

文|张帆 张依青

刊于《艺术市场》2019年12月号

以山水画著称于世的“新金陵画派”,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支劲旅,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此画派中,继傅抱石之后又涌现出四位优秀的山水画家——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画界称其为“金陵四大家”;而钱松喦为“金陵四大家”之首,其代表作品便成为江南文化符号中的经典之一。

2019年是钱松喦诞辰120周年。是故,中国美术馆和无锡博物馆先后举办大型展览,以示纪念。

7月31日,“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笔墨松喦——钱松喦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了钱松嵒不同时期创作的山水精品之作120件,同时首次展出了他的诗稿、创作草图等珍贵文献资料75件。10月27日,“江南一喦——纪念钱松喦诞辰120周年特展”在江苏省无锡博物馆开幕,展现钱松喦从师古人到书写江南生活、描绘祖国建设的艺术道路。

由上述两大展览不难发现,钱松喦奠基的“新山水画”不仅冲破了旧文人的思维和笔墨程式,且以实践解决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如何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问题。他也因此成为新中国山水画推陈出新、表现时代的杰出代表。

钱松喦作画

江南才俊

1899年,钱松嵒出生在美丽的江南小城宜兴,其父为他取小名松讶,寓意松树长青不老。因“伢”字与“岩”在宜兴话中谐音,故改名“松岩”;后他在学艺过程中十分崇拜清代画家华喦,便改“岩”为“喦”,70岁后的作品均用“喦”字。

和同时代许多出生于晚清、成长于民国的老画师一样,钱松嵒并没有上过艺术院校,而是跟随当时的书画名家胡汀鹭学习;同时,他刻苦研学石涛、石溪、唐寅、沈周的画法,兼自学透视、解剖、明暗等西画知识。

因钱松喦练就了扎实的美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学修养,1923年他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便同时收到六份聘书。

钱松嵒 《陕北高秋》34×28cm 1960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28年,29岁的钱松喦接受了老师胡汀鹭的邀请,来到胡汀鹭、贺天健等人创办的“私立无锡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山水画和诗词课。这段时间,钱松喦展现出了他在绘画上的天赋和功底。1929年,其创作的《寿者相》《山水》入选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并作为优秀作品刊登在《美展特刊》上;那一年,钱松喦刚过而立。

纵观钱松喦的早期作品,其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云海松涛》《沧浪亭图》均能看出仿石涛、石溪的笔法。在绘画题材和技法的创新上,他与大多数同时代的画师一样,没有脱离从临摹入手的传统习画方式,所以其作品有文人画的清雅温润,也不乏职业画家的扎实造型,在江南特有的人文精神熏染下形成了凝定浑穆的画风。

钱松嵒 《西陵峡》 54.7×71.2cm 1960年 中国美术馆藏

但钱松嵒在随胡汀鹭学习的同时,也学习透视、色彩、解剖、光影等西画技法——这反映了当时国内画坛已广受西画教育的波及和影响,他随后逐渐发现传统文人画主观意象的局限性,遂转变了画家脱离大众自视高雅的身份意识,重新认识到生活与人文之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意义,以传统毫端追踪时代大势,表现时代变迁,将曾经空洞贫乏且远离生活的山水拉回现实,实现了艺术的经世致用。

而家乡无锡浓厚的书画、文化氛围,也为钱松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深厚的艺术滋养,“锡山永峙我家乡”的桑梓情怀也永铭于钱氏之心。其实,钱松喦在21岁(1920年)时就以对景写生为基础描绘创作了无锡鼋头渚、锡山、惠山诸名胜的山水12幅,表达他对家乡山水的热爱。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生活在国家生死危亡之时的有识之士,年轻的钱松喦心中也充满忧愤,这在其于1934年创作的《鸡》题跋落款“如此万方多难甚,哪堪犹听保平安”中可见一斑,这也可视为钱松喦作为一名传统文人“文以载道”的内心抒发。

钱松喦 《锦绣江南鱼米乡》 117×67.5cm 1972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中年变法

如果说钱松喦早期的绘画更多是寄情于个人喜好与文人情怀,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已是年逾五旬的他,则在绘画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面临着改革,这是一次社会文化的整体调整和重新建构。在此股时代大潮中,尽管从旧社会的文人画到在新中国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更新和笔墨改造势在必行,但很多老画家只是停留在传统山水画中加上红旗、多插电线杆的简单表达方式,所以这一阶段的中国画改造也被称为“旧瓶装新酒”。

作为一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画家,钱松喦也有过在绘画表现方式上的困惑。在一次与傅抱石、余彤甫赴老区写生的途中,余彤甫曾善意地对钱松喦说:“钱老,你的红旗插得太少了,多插点。”钱松喦在艺术创作时曾为难地对家人说:“中国画,插多红旗不好看。”

钱松嵒 《榕谷歌声》 68.7×45.1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为了更好地用传统笔墨表达内心,在如何运用中国画讴歌祖国壮美河山和生产建设的问题上,钱松喦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与画谱的内在联系。他注重写生,将生活中所见、所闻绘于纸上。

如在1950年,他看到报纸上宣传发动各界力量大力治螟虫时,创作了《治螟图》。紧跟形势,他又于1951年在《华东画报》新十八期发表了《土改后农民欢度春节》;1953年他创作的《快乐的暑假》入选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

钱松嵒 《喜看稻菽千重浪》 64×45.7cm 196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可以说,在1950至1960年中国画改良的这十年历程,钱松喦没有消沉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更没有像历史上的许多文人隐士那样远离现实,或者与时代隔绝;相反,他积极应对时代的变化,并以他的智慧化解时代的困局,以创新性发展的新笔墨来表现新生活,成为那个时期“笔墨当随时代”的样板(详见陈履生著《钱松喦的1950 年代,一位老画师所经历的思想与笔墨改造》)。

如钱松喦表现太湖地区的山水和自然,兼及农家和渔民的生活,既反映了农耕文明的江南传统和地域特色,又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现实生活气息。《善卷之春》《渔村饭香》《唱彻渔歌好西氿》《杏花春雨江南》,都是在江南风情中表现出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而到了1958年的《江南春》《春耕》就有了明显的不同,时代的主题表现中再也不是新旧结合中的点缀,或者是过去文人所擅长的那种点睛之笔,而是一种全新的格局和气象。

钱松嵒 《鱼簖》 68.5×44cm 196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吴为山回忆说:“记得上世纪70年代,家中墙上挂着钱先生《泰山顶上一青松》的印刷品。我当时便觉得,这件作品完全不同于画册或瓷器上的常见山水样式。画面中,一株参天昂立的青松盘虬于纵势高耸的巨岩之上,铁铸般凛然,松针郁勃劲拔,涌动着一股撼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另在传统山水画上,自明清以降便趋于程式化的经营位置,由钱松嵒从此处着眼、大胆取舍而打通花鸟山水之界限,模糊主次景别之差异,甚至以某单一植物作为主景而将山川平原作为配景,创造了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山水画构图。

如他常以独松为题材“一树成图”,将传统经典图像符号进行大刀阔斧的个性化改造,推出了造型雄奇瑰伟的“钱家松”图式。钱松嵒先生对构图的推敲打磨、稳中求变亦值得关注,很多图式在大小不同的作品中被反复运用。

钱松嵒 《芙蓉湖上》 107.9×64.6cm 1958年 中国美术馆藏

钱松嵒还将很多古人从来没有表现过的题材入画,除了当时流行的矿山、工地、井架、水电站、船港等重要建设场景之外,他也表现如海边浴场、窑洞等很少出现在江南画家笔下的内容。特别是他60岁后壮游祖国名山大川,似乎打通了艺术的“经脉周天”,灵光迸发,佳作频出,《锦绣山河春常在》《延安颂》《芙蓉湖上》《山岳颂》《梅园新村》《井冈大瀑布》《枣园曙光》《北戴河》《太湖伟观》等传世名作让他声动天下。在此,传统山水意境与现实主义题材被糅合得天衣无缝,折射出时代美学。

1960年,61岁的钱松喦参加了江苏美协组织的“江苏省中国画写生工作团”,这在中国美术史上传为美谈的“二万三千里壮游”,无疑成了他在绘画创作上出现飞跃的催化剂。

写生途中,钱松喦走一路,画一路,不断地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歌颂新时代的主题注入画幅之中,引发了他尝试新的绘画题材——画革命圣地,这不仅使他在技法上扬长避短,还使他的作品更有效地反映革命史实和社会主义建设,《红岩》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钱松嵒 《东方春永》107×76.5cm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钱松喦《红岩》 104×81.5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红岩》的初稿是江苏省国画工作团写生到重庆化龙桥红岩村时创作的,之后又经历了近三年、十余次修改才最终定稿。《红岩》运用了传统山水画笔墨功夫,将画面的虚与实完美结合,有意虚化山岩与四周景物实际的连接,使红色岩石悬在画面中,突出顶天立地纪念碑似的效果。画面采用红、黑、白三色强烈对比,构筑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钱松喦以“红”为突破点,有意将红岩村的岩石塑造成红色,芭蕉用传统白描手法绘画,避免了红绿搭配的庸俗气,同时将泰山古柏移至山顶的中共重庆办事处旁,使画面富有节奏感和结构的空间感。

1962年10月,几经修改创作的《红岩》一经发表,引起美术界的轰动,这幅作品用传统笔墨施古人之根基的同时,不忘面对新时代、培养新的眼光,是传统画法表现革命题材极为成功的艺术范例。

“人可老,画不可老”

1963年,钱松喦创作的《常熟田》则展现了家乡千里沃野的农耕景色。在创作过程中,《常熟田》通过题材、景象、空间构图、观念等革新,增强了其自身写实性、叙事性和象征性。

钱松喦 《常熟田》52.8×35.7cm 1963年

《常熟田》是钱松喦在江南写生时创作的,画家跳出了传统“三远法”的窠臼,以一种鸟瞰的视角将原本应该水平展开的稻田“竖”了起来(详见吴为山著《凝定厚重 气象浑穆——钱松嵒先生画展序》),表现出良田与湖泊由近至远、一望千里的气势。画面左下方的巨石是画家常年写生之地——虞山,山脚下具有江南特色的徽派建筑沿尚湖而建,在湖泊两岸是平整的良田,河道蜿蜒曲折逐渐虚化,延伸至远方。

尽管尺幅不大,但《常熟田》在画面之中表现出了咫尺千里的壮美气势,以传统笔墨与江南水乡的美景结合,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新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前的落款,《常熟田》的题款采用了阳历纪年,也显示了新时期新的书写习惯。

因成就突出,1964年3月,钱松喦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为期40天的个人展览,反响强烈。华君武曾撰文评论,誉之为“山水画推陈出新的样板”(详见华君武著《山水画推陈出新的样板》)。

钱松嵒 《瘦西湖》 54.6×90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奠基的钱松喦“新山水画”,在60年代开始成为山水画推陈出新、表现时代的代表。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也是钱松喦创作的高峰时期。经过时间的磨合,他的艺术完全走进了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道路上,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多以反映时代精神和主流意识为主,题材多见革命圣地的山水风景,其笔墨语言功力深厚,对于如何将传统绘画形式在新时代画面中恰当展现这一问题拿捏得非常适宜。《芙蓉湖上》《煤城春》《石门水电站》《虎踞龙盘今胜昔》均是他运用传统笔墨技法表现时代风采的一批优秀作品。

可以说,钱松喦的“新山水画”已到了纯熟之境,在笔墨与新题材的结合上表现得游刃有余,是这一时期中国画坛的典范。

1977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钱松喦被任命为江苏省国画院院长。1979年10月,他被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钱松喦 《快乐的暑假》 113.5×49cm 1953年

钱松喦曾说:“人可老,画不可老,要日日新。”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依旧笔耕不辍,进一步将传统的笔法与当下生活相融合,尤其晚年所表现的浓墨重彩画作,雄浑大气,厚重沉着,个性独特鲜明。他先后应国家需要为联合国大厦中国代表团办事处、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创作大尺幅作品《长城》《枣园曙光》《太湖伟观》等。

在1984年的“近作展”上,钱松喦题诗曰:“撩我双眸万象娇,策筇橐笔不辞遥。老夫耄矣掀髯笑,祖国山河抖擞描。”由此也看出:在绘画道路上,他始终对自己艺术创作满怀信心。

“对于创作我一向主张应采取严肃的态度,既严肃,又浪漫,既要尊重现实,又要富于想象,使画面高于现实。我今年虽已八十四岁高龄,但仍然要努力讲究立意,讲究生活,不断创新,不断改革自己的画风,决不能原地踏步。”钱松喦曾如是说(详见钱松喦著《到生活中去汲取创作原料》)。可见钱松喦自始至终都坚守“创新求变”的艺术夙愿。

钱松嵒 《三门峡》60.1×53.2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钱松喦山水作品的收藏价值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年过五十的钱松嵒则由过去以教书和卖画为生的画师,转变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不仅没有衣食之虑,而且有了过去所不敢想象的社会地位。正因如此,目前国内的艺术市场中出现的钱松喦早期作品非常多——题材多应买画人的要求创作。

1950年,钱松喦当选为无锡市第一届文联主席。1957年,他由无锡师范学校调往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处)。1960年,其出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此后,他历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等。所以,自1957年后,钱松喦正式成为一名新中国的专业画家,直至1978年,其所创作的作品几乎均被各纪念馆或画院收藏,不再向市场流通。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钱松喦的作品也开始逐渐走向海内外的市场。20世纪80年代,其书画作品在香港地区已取得不错的成绩,每幅作品的价格大多在1万至5万港元;如1986年,他的《黄山筑路图》和《万寿山飞瀑》在香港分别以2万和4万港元成交。

钱松嵒 《徂徕山》 26.6×53.8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内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崛起,钱松喦的作品大量进入拍卖市场,个别作品开始突破10万元。如《松山观瀑图》在1990年的香港市场以12.1万港元成交。

之后,钱松喦的代表作和大幅精品频频亮相各大拍卖公司,其作品的市场行情也是一路走高。如《红岩》在1994年的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以49.5万元成交;《延安颂》在1997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41.8万元成交。

尤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巨幅山水画《锦绣山河春常在》在1997年10月的“香港朝晖”国际拍卖会上,以112万港元落槌,创造了个人作品的价格新高,且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

步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书画整体行情的快速攀升,钱松喦的作品也在市场中更上一层楼,尤其是钱松喦高峰时期创作的红色革命圣地题材的山水作品更有不俗的表现。如在2001年,上海朵云轩曾推出钱松喦的6幅作品,最终有5幅成交。其中,只有1.5平方尺的《山间农耕》以5.39万元成交。

钱松嵒 《宫鞋石》 46.6×46.6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时至2005年,钱松喦的作品更受到了市场的热捧,一大批红色经典作品的最终成交价格都在百万元以上。如在2005年8月的江苏嘉恒拍卖会上,其于1956年创作的《梅园新村》(约2.9平尺)被香港买家以440万元收入囊中;当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中,《爱晚亭秋色图》以253万元成交。2006年,钱松喦的《延安颂》在北京华辰春拍中以324.5万元成交,《遵义》在北京匡时春拍中313.6万元成交。2007年,《香山秋晨》在北京保利获价112万元……如今来看,钱松喦作品截至目前的市场最高峰也是在2005年至2012年间形成的。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钱松岩的作品在2010年的秋季拍卖会上一共推出近130件,最终成交110件,总成交额近5700万元;其中以151万元成交的《江山帆影图》、以162万元成交的《锦绣山河春常在》、以123万元成交的《观瀑图》为代表。次年春拍,钱松岩的作品共有92件现身,最终成交80件,实现总成交额逾7400万元;其中,以140万成交的《长城内外无限风光》、以155万元成交的《洞天古佛》、以235万元成交的《北京人之家》最为市场瞩目。时至2012年秋拍,钱松岩有86件作品亮相,最终成交69幅,实现总成交额5370万元;其中,《鹅潭映月》以138万元成交、《庐山仙人洞》以207万元成交、《遵义》以862万元成交,引起市场关注。

钱松嵒 《连云港》126×210.5cm 196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近几年来,因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调整,钱松喦作品的市场价格产生了一个小回落,但他的红色山水题材还是受到各方藏家的追捧——目前过百万元的已有数十幅。

对此,业界一致认为,由于1957年钱松喦调入江苏省国画院后,其大幅作品均是应国家需要或作为国礼赠送而绘制,所以市场上的巨幅作品不多,故而一经出现便会引得各路藏家争相竞拍。另外,在特殊年代,钱松喦常根据画幅大小,在画下的钤印反映了时代精神和主流意识的“将革命进行到底”“文艺为革命服务”“祖国万岁”“大好河山”等,故他的作品时代特征很浓。

从目前“金陵四大家”的市场表现看,亚明的作品价格最高,其次为魏紫熙、宋文治,最低为钱松喦。所以,业界普遍认为,尽管“金陵四大家”的艺术各有特色,但从市场角度而言,钱松喦作品的市场价值被低估。因为若论资格,钱松喦出道最早,资格最老;论职位,他生前最高,担任过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论艺术广度,他的题材最广,山水、人物、花鸟、书法无所不涉,且还擅长指画;论艺术个性,他也是最为鲜明的;论市场价位,他却是四大家中价格最低的。所以,钱松喦是最具市场潜力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