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管理从哪开始?

 一兵个人图书馆 2020-04-26
学管理要选一套好的理论,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科的开创者,因此从研读德鲁克思想开始,如果你有时间,就从研读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开始,如果你没时间,就从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是研读德鲁克思想两本必读经典!

有人以为听大咖们讲课就是学管理,要么是太无知,要么是太聪明,两者必居其一。大咖们讲生意经,时间很短,能学什么?更何况很多大咖是管理的门外汉!

学管理没有什么捷径,从好的理论开始,从德鲁克的思想开始,研读、精读、慢读,带着问题读,联系实际读,多读几遍,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勤学苦练,养成习惯,功到自然成!

学管理从哪开始?

一说起管理,学术界的概念满天飞,实践界的做法满地跑,管理概念和手段,扑朔迷离,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有专家总结已经进入丛林阶段,绝大多数学管理的人无异于丛林探险,学糊涂的人大有人在,不学还知道怎么干,学了之后不知道怎么干;很多做管理的人,尤其是第一代创业者根本看不上所谓的管理,他们就这么成功了;其实双方都迷失在丛林中,如果问什么是管理?至今为止还是不清楚的。

一、为什么向德鲁克学管理?

1、为什么学管理?

假如你只想做点生意,那学不学管理就不重要了,毕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是这种生意会使得你“提心吊胆”,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

假如你只想挣点小钱,也不要学管理,管理对你来说就是“奢侈品”,你可以其“炒股”、“炒房”、“炒紧缺资源”等等,你也可以挣点小钱,但是这种手法“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常会“一失足终成千古恨”;

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职能或器官,这已经无须证明,人人都明白;连那些依靠资源、机会、胆略等等一次创业成功的民营企业主,现在出口闭口都在讲“强化管理”,但是管理是什么?怎么抓管理?从哪儿抓管理?却是众说纷纭,常会误入歧途。

管理也是每个知识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连传统的体力工作者也在追逐变成脑力工作者,不是简单的拼体力,而是包含很多知识、概念和技术。管理也是他们的基本素养。

2、学管理的乱象?

(1)管理实践的乱象

从当前企业管理中出现的“乱象”中,可以反推出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不在“管理状态”还是在“处理状态”;企业的成功还是依靠“机会、政策、资源”等要素,而不是依靠“管理”的成功。

诸多企业实际操作手法,扑朔迷离,眼花缭乱。几乎跟着西方的“管理工具”转,如几乎大部分企业都使用过:平衡记分卡、KPI、OKR、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有几个弄清楚这些管理工具真正的本质内涵?应用场景?前提条件?

我见过著名的咨询公司的战略规划,几乎SWOT是标配!我问过他们,什么是机会?什么是威胁?机会和威胁之间如何逆转?什么是优势?什么是劣势?优势与劣势在什么条件下逆转?这些基本概念、基本条件都不清楚,就随意确定“标准”,列举SWOT,就能自动“推出”企业的战略了?这不就把SWOT当做一个“玩具”了吗?这样的战略规划不就是变成“战略鬼话”了吗?

我见过咨询公司的“大咖”们,客座教授、特聘讲师、##理论的创立者满天飞,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给企业开出各种“眼花缭乱”的药方,真是“人类一说话,上帝就发笑”,请问:知道德鲁克吗?读过德鲁克的《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吗?

我们为什么不相信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呢?学学德鲁克的思想!却非要弄一些“似是而非”的一堆工具去糊弄企业呢?

(2)管理学术的混乱

管理是什么?到底是为何而存在?直到今天还是不清楚的。孔茨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总结成一个人与事的“谱系”,管理学进入丛林阶段,而且越来越复杂,什么是管理?也就没人说得清了,什么实践说、手艺说、决策说、科学说、工具说、文化说等等纷至沓来……弄得企业实践无所适从!而学管理的人学的是一堆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脑子里的“管理知识”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

既然管理对企业是不可或缺的职能,对知识工作者是基本素养,那怎么学管理呢?

3、为什么向德鲁克学管理?

(1)实践中的成功者推荐

有人问过巴菲特,平时看什么书,德鲁克的书;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写管理看谁的书,也是德鲁克的;英特尔公司前任总裁格鲁夫,也说是德鲁克的,为此他还按照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本书——《高绩效管理》…更别说GE前CEO韦尔奇的“数一数二原则”、IBM公司等等企业实践中不计其数的经理人。

中国的海尔集团张瑞敏,更是德鲁克迷…

(2)学术界的大牛推荐

听说,美国商学院的大部分教授都将德鲁克的书作为学管理的必读书;

听包政教授说过,要求他所以博士生在入学前,精读《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而且要求“脱口而出”讲出哪一章、哪一段讲的什么内容?

听说日本人认为,德鲁克的思想使得他们能够学会组织与管理。

(3)怎样向德鲁克学管理?

到现在,管理学的教科书,全球商学院都从孔茨的“五项职能”出发,而不是从企业整体出发,从某一个专业或职能出发,抱守残缺,管理学就进入“丛林”,莫衷一是;学管理不知学谁的理论或学说,每个人说一套,不知道谁对谁措,学管理只能是“丛林探险”,对管理实践根本没有指导意义反而是误导。

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努力、通过管理学教育而不是培训才可能解决现实中各种难题(如产销冲突、高库存高脱销、成本居高不、现金流饥渴等),如果解决不了这些难题,企业可能会被耽误了,老板都不知道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没有觉察到这些问题,这个企业怎么能持续发展呢?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怎么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呢?依赖实践和理论的思考形成见解、做出假设、小心求证。

学管理必须从“学理论”开始,提升自己阅读经典管理理论的能力和习惯!管理学历史上这些思想家是怎样思考企业命题的?我们必须站在巨人的肩上;没有传承,企图弯道超车那时要翻车的。

学谁的理论呢?德鲁克开始,从《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开始!

至于如何都懂?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读几遍,不要被“片言只语”所掩盖,一定要与作者的思想神游,看看其思想脉络是什么?一定要深读、慢读而不是“快读”,带着问题读,随时翻阅。

二、德鲁克的《管理》是一本什么书?

《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是一本经典之作,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之作。

德鲁克在1954年《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二战后的社会的变化,重新梳理其思想脉络和实践特点,尤其德鲁克认为,二战后25年,一股管理热潮席卷全球,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意味着“管理”正成为现代组织机构不可或缺的职能。

《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的问世,代表组织与管理成为这个时代最核心的命题,依靠管理的功能,维系组织机构的存在,维系社会可持续运行,这是历史赋予管理的任务,赋予“管理学”的一项使命!这是“管理学”代替“经济学”成为一门“经世济民”的学科,来处理复杂的组织过程,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德鲁克要为这一社会现实确立起原则——基于现代社会的机构型社会、功能型社会和员工型社会,管理就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职能。

《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的问世,代表德鲁克已经完成对社会问题的系统思考,已经把“组织理论”融合到系统的“管理学科”之中,使得管理学获得了“内在统一性”,使得管理方法、手段和技巧,以及实践经验和知识融为一体。

《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三大本,三部曲但是一个整体,要耐心读下来不容易,绝大部分都在“半途”,这需要什么精神才能坚持下来呢?

中国的翻译的版本已经有三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孙耀君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王永贵译;机械工业化出版社2019年版,陈驯译;如果条件许可,最好要备齐一本“英文版”,因为没有一本翻译是“尽善尽美”的,这也是中国管理教育界缺陷之一,为什么不组织精干的班子,像翻译马克思《资本论》那样,翻译这本管理学的经典之作呢?

三、怎样提高理论素养——从啃经典开始

1、如何提高管理者理论素养?

管理者理论素养不是看看书、听听课就能习得的,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还要有“名师指路”,最后才能“自己开悟”,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心上学,事上练,达于道,合于一。照看好自己企业的一滩事,常年累月深入思考、实践、摸索、迭代……说不准就能弄出一个世界级企业,丰田就是这么“傻”出来的,华为也是这么“傻”出来的,ZARA也是这么“傻”出来的。这些企业多多少少背后都有德鲁克的思想“痕迹”。这些企业经过30年的“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不断思考、摸索、迭代,超越所有的对手,成为世界顶尖级企业,确立自己的产业地位。

2、从啃德鲁克经典开始

(1)从啃谁的经典开始?

有人说,读经典,关于经典,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什么是经典?谁是经典?可以列出一大串,怎么读经典,又是一个难题。

(2)为什么从啃德鲁克的经典开始?

很多人,包括外国的、中国的、理论界、实务界都在推崇德鲁克的书,但是德鲁克是一个思想家,不是学者,他写的书旁征博引,思想夸大太大。好在其理论性不是太强,依赖一个人的经验认知,基本能看懂,基本能弄清楚。知识社会已经来临,供求逆转、知识工作者的崛起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正在发生的未来,我们如何应对知识社会及其互联网时代等正在发生的未来?

如果你没有时间,就从彼得·德鲁克早期经典《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入手,探寻德鲁克关于知识工作者的管理的基本思想脉络和内容,用这个思想来思考我们管理者的自我管理的实践,而不管后来者各种演绎、观点等等发展或超越。

如果你有时间,就是从《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开始,这是一本管理学的奠基之作,是系统的管理手册!是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3、怎么啃德鲁克经典?理论联系实际

啃经典不仅仅是看看书、听听课!管理者理论素养不仅仅是看看书、听听课就能习得的,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还要有“名师指路”,最后才能“自己开悟”,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心上学,事上练,达于道,合于一。

啃经典是一个非常愉悦的过程,必须经过这场非常痛苦的“喂养”,才能“破茧而出”,不可能通过所谓的“快餐”来迅速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鸡汤”喝多了会失去“思考的能力”,进一步会失去“振翅高飞”的能力。

理论不是用来判断是非,是用来思考的,是帮助我们思考的,使得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事情的本质;理论不是检验实践的标准,更不是预测未来的依据!

理论更多的“理应如此”,是逻辑自恰!人世间可以没有是非,必有因果!

摒弃两者误导:一是教条主义,以理论为出发点预测事实、检验事实和判断事实,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长青;二是经验主义,摒弃理论,完全以自己的经验出发,以以往的经验去走向未来;我们要做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将理论与实践贯通,形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

听包政教授的博士生郭威老师讲,在博士入学之前,《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必须“滚瓜烂熟”,到什么地步呢?问到哪就要答出来。例如第七章主要讲哪些命题?与现在的现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是怎么思考的?…

包政教授就这么要求其学生读书,其本人更是这方面的“楷模”,在其20世纪80年代师从李占祥先生攻读博士的时候,每周将《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的内容讲给导师听,接受导师的质询…

他们就是这样读《管理-使命、责任与实践》,我们读到了什么程度?……

只有这样,这才有后来的“华为基本法”、“TCL以速度冲击规模”等等经典的中国管理解决方案,这也是中国的商业理论为什么从包政开始。

他们才是最懂中国管理的“管理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