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五味补泻

 三和行者 2020-04-26

【肝】苦急,以食甘缓和(甘草),以酸泻下(赤芍药),实则泻子心(甘草)。欲散,以食辛发散(川芎),以辛补充(细辛),虚则补母肾(地黄、黄柏)。

【心】苦缓,以食酸收敛(五味子),以甘泻下(甘草、人参、黄芪),实则泻子脾(甘草)。欲软,以食咸软化(芒硝),以咸补充(泽泻),虚则补母肝(生姜)。

【脾】苦湿,以食苦燥热(白术),以苦泻下(黄连),实则泻子肺(桑白皮)。欲缓,以食甘缓和(炙甘草),以甘补充(人参),虚则补母心(炒盐)。

【肺】苦气上逆,以食苦泻下(诃子),以辛泻下(桑白皮),实则泻子肾(泽泻)。欲收,以食酸收敛(白芍药),以酸补充(五味子),虚则补母脾(五味子)。

【肾】 苦燥,以食辛润和(黄柏、知母),以咸泻下(泽泻),实则泻子肝(芍药)。欲坚,以食苦坚硬它(知母),以苦补充(黄柏),虚则补母肺(五味子)。

【张元素说】药的五味,进入五脏或为补,或为泻,不过因其药性不同而自我协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发散郁结,滋润燥热,产生津液,通气;酸能收敛缓、散;甘能缓和急证、调适内中;苦能干燥阴湿、硬化软物;咸能软化硬物;淡能通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