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用父母养老金,4年后,他年销千万!

 中医专业tb 2020-04-27

有一种水果,它承载了另其他众多水果羡慕的多重意义。它砸在牛顿头上引出万有引力;它被巫婆拿来迷惑了白雪公主;它是夏娃咬了一口的诱惑之果;它还被印在电子产品上、拿来过节……那就是苹果,一种在全球市面上都非常普遍的一种水果。

而今天要讲的,就是一颗苹果和一个人的故事。

在拥挤的道路上寻财富

张伟,山东省沂源县人。2008年以前,他在家乡隔壁县开了一家副食批发公司,一年有七八十万元的收入。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可是2008年,他却甩手不干了,还说要回到家乡沂源县。

神奇的北纬36度,是世界上产出优质水果的绝佳地带。而沂源县就在北纬36-37度之间,除了适宜的纬度,这里还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因此,昼夜温差很大。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沂源苹果”皮薄色艳、质脆多汁的独特品质,不仅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还是当地的招牌。

沂源县盛产红富士和沂源红,有30万亩的种植面积。每年十月果子成熟时,漫山遍野都是红色。张伟当初执意要回乡,就是看中了沂源苹果的商机,他想靠种苹果赚钱。

然而,这个想法在张伟的朋友看来有点儿自不量力。山东省是苹果大省,就拿张伟想种苹果的2008年来说,那一年山东省的苹果总产量是763.1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将近四成。在苹果扎堆儿的地方种苹果,张伟面对的竞争有多激烈,可想而知,但张伟打定了主意,偏要在这条拥挤的道路上寻找财富。

有一次,张伟在考察苹果市场时发现,沂源苹果虽然有名,可要找到一个有名气的品牌不容易。他就想以此作为突破口,创立一个品牌,打通苹果从产到销的整条产业链。

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张伟也知道建立品牌、打通产业链,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远目标。2009年,张伟决定先从收购、经销这样的基础工作做起,先了解苹果和苹果产业,他成立合作社,帮着周边的果农销售苹果。那时,张伟的苹果销路主要针对中高端的市场,主攻淄博、济南等地的连锁超市。

定位这么高,要想把苹果卖出去,就得多下点功夫。张伟在收苹果时,特意制定了一个标准:苹果直径小于75mm的不要,表面上有疤痕、裂口的不要,最关键的一点颜色还得漂亮。

凭着对苹果的精挑细选,张伟牢牢地抓住了客户,2013年,销售额达到600万元。

一生的追求

建立合作社的5年里,张伟接触最多的就是沂源当地的苹果果农。那时候为了收苹果,他曾挨家挨户逛果园,果农种苹果的难处,张伟比谁都清楚。

果树与果树之间,枝条长得相互交叉在一起,而苹果就垂在果园小路的半空上。走路都很困难,更别说想推个工具小车进来。为了管理高处结的果子,在树上爬上爬下对于果农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田立忠,也是张伟打交道的果农。他果园所在的村子,张伟过去经常来。这个村的果园大部分都建在山上,从山下到山上,至少需要走20分钟的山路。

爬树累,走山路更累,但这些果农都能克服,就是一件事儿让他们最头疼——给果树浇水。沂蒙山区缺水,就拿田立忠果园所在的这座山来说,山上有100户果农,500亩果园,却只有一口井,最远的果园,距离这口井有8公里。

要想给果树浇水只能靠唯一的那口井,还要接上消防管道,再连到自家果园里。碰到天旱的时候,大家的果园就一起旱,想浇水还得排队。一户浇水就需要4天,有些果园因为旱得太久,果树缺水就影响了产量。

果农种苹果不容易,而最让人痛心的是,吃苦受累了一年,到头来却赚不到多少钱。收入不理想,久而久之就没有年轻人愿意回来接管父辈的果园了。果农们常说:“到我们这一辈儿,这果园,就到头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张伟都会有一种危机感。他开始意识到,传统果园的路越来越窄,沂源的苹果产业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新鲜的血液。

在苹果产业创业5年,张伟已经把实现苹果产业标准化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不再仅仅想创立一个苹果品牌,而是想要找到一个全新的模式,更科学、更轻松地种苹果,不仅让自己赚到钱,还要带着果农们一起赚钱。

2015年,张伟跟着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去了以色列,在那里,他看到了让他震惊的一幕,而这一幕也让他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在以色列的苹果园里,一排排苹果树整齐划一,已经种植6年的苹果树,仍然产量稳定。而张伟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棵树下都用管子连着智能化操作系统,专门用来给果树浇水施肥,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几百亩的果园。

张伟立刻动起脑筋,如果把这样的果园,复制回沂源县,不就能解决传统果园的一系列问题了么?

回国后,张伟流转了400亩土地,还将以色列农业专家请到了沂源县,他打算引进以色列的全套苹果种植模式,还计划着要进口树苗。

想法很好,可资金从哪来呢?张伟初步一算,光是前期投资就要400万元。他拿出过去积攒的所有积蓄,还抵押了自己和姐姐家的房产,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为了凑钱,张伟和妻子把能借钱的渠道都借了个遍,父母心疼张伟,把退休的养老金也全部都拿了出来。

本该给父母创造一个颐养天年的时候,却还要拿他们的养老钱来折腾自己所谓的事业,张伟嘴上不说但心里愧疚得很,他下决心一定要让现代化果园在沂源县落地生根。

可没想到,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做准备工作时,张伟忽略了一件事儿,进口的树苗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手续才能通关,至少需要4个多月的时间。在张伟的计划里没打出这个提前量,当他收到树苗时,已经是5月底了,这就意味着栽树要从6月份开始。

6月,沂源县的气温已经达到37、38摄氏度,树苗在高温下,苏醒得极快,一但开始抽发芽条,就需要大量养分,可刚栽的树苗根系还没长出,营养供给不上,很容易死亡。一根树苗100元,活不了,就是一根废柴。

但在当时除了种树苗,张伟已经没了退路。全家人为了张伟的事业倾囊而出,还背负着近千万元的债务,6月种树虽然风险大,但张伟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价值200万元的树苗已经到手,不可能存到明年再种,摆在他面前的,只有种树这一条路。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树种下去,起码还有活的希望,张伟每天都盼着树苗长出根来。这样的等待,对张伟来说既漫长又煎熬,心里的压力更无法对任何人诉说,他不能让家人担心,也不能让员工失去信心,只能一个人扛着。

最孤独的时候,往往也是创业者离成功最近的时候。那段时间,张伟每天很早就到果园刨土,观察树苗有没有长根。终于,半个月后,张伟发现99%的小树苗都长出了根,而这都是他坚持引进的滴灌设备立了大功。

过去,果农给果树浇水,都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一次浇很多水,在水分过多的土壤里,树苗很容易缺氧,一但缺氧,长根的速度就变得缓慢。而用滴灌设备,浇水可以循序渐进,让树苗即有足够的水分、又不至于缺氧,15天就能长出根系。

树苗成活了,也就意味着张伟的现代化果园,在沂源正式落地生根。接下来,他一改传统果园的郁闭,将标准化贯彻到了极致。在张伟的果园里,有一条8米双车道,方便大型生鲜车掉头;除此之外,他还制定了严格的距离标准,每一行苹果树相距4米,每一颗苹果树相距1.2米。甭管横看、竖看还是斜看,果树都在一条线上。

张伟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做到精准灌溉。通过滴灌设备,现代果园的用水量只有传统果园的三十分之一。另外,剪枝、摘果也都在工作车上完成。不用梯子,也不用爬树,工作车在行间自由穿行,升降自如。就连工人使用的剪刀都是电动的。过去,传统果园 2个人只能管5亩地,而现在,在张伟的现代化果园里,100亩只需要1-2人。

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差距还远不止这些,这里还有一种果子很特别。

在沂源县种植苹果,多以红富士和沂源红两个品种为主,可张伟偏偏看上了卖不上价的嘎啦果。市场上的嘎啦果,个头儿小,颜色也不红,口感还有点面,可张伟果园里的嘎啦苹果却格外红,表面看上去很难辨认出来。投资上千万元建起的现代果园,张伟为什么会选择种嘎啦果呢?

其实,当年引进苹果种苗时,张伟就琢磨过一件事儿,大家都种红富士,自己怎么才能跳脱出来,做出与众不同的产品?

当年,张伟做了一个计划,他引进树苗时,有70%都是嘎啦苹果苗。之所以会引进这个便宜的品种,张伟看中的就是嘎啦能够在8月份上市的特点。8月,红富士还没成熟,去年的库存苹果也卖的差不多了,正是市场缺苹果的时候。张伟想打个时间差,填补市场空白。

可要想让嘎啦抢占市场,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给嘎啦改头换面。为了让嘎啦果表面看上去又红又亮,张伟要挑战苹果种植行业里的一项传统。

每年5月,在传统果园里,果农们都要爬上爬下做一件事儿,就是给苹果套袋。1亩的果园,连续干10天,每天至少要重复3000次这样的动作。

为了保证苹果没有瑕疵,甭管谁家果园,都少不了为套袋儿忙活。一年前的张伟,也在为套袋发愁。特别是在高峰用工期,要想找到100个工人是件很难的事儿,就算能找到,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2018年,张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打破二十多年的套袋传统,改变这个种植习惯。

在果园种草减少病虫害,拉起天网防止鸟类偷食苹果,张伟想了不少办法。经过阳光洗礼的嘎啦果,颜色通红,一上市,就吸引了不少老客户。

好产品自然会吸引消费者。有的销售商想把张伟园子里的苹果一口气全买下来,可张伟没答应,他还有自己的打算。

开拓不同的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同时出售,就是张伟的目标。从去年开始,他还挑选出直径75毫米以上、表面没有任何瑕疵、颜色较红的苹果做成礼盒,针对高端消费群体销售,提升利润。可这样做,张伟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包装礼盒时,工人们总会把一些品相不够完美的苹果放进去。一开始张伟还很生气,忍不住想责怪工人,但后来他发现,工人是在可惜那些品相不够完美的苹果。

种果子很辛苦,工人们都觉得直径稍微小一点儿也不碍事儿,总会不自觉地放宽标准。张伟自己也知道,水果行业永远存在残次果的问题,他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靠残次果赚到钱呢?

深挖产品附加值

2018年,张伟尝试着将品相并不完美的苹果送到沂源县的一家干果制造厂,十斤苹果能生产一斤苹果干,如果按鲜果出售,这些只能卖到二三十元,但加工成果干后,就能卖到一百多元。

挖掘产品本身的附加值,提升利润,帮果农赚到更多的钱,张伟瞄准了这个方向。2018年年底,他把现代化果园规模扩大到1000亩。规模变大了,仅靠张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急需帮手来一起管理。

为了调动人员积极性,张伟想了个办法,招人,但不付工资了,改成年底分红。这一年,果园里苹果长得好,赚钱就多,长得不好赚钱就少。张伟坚信,这一招一定能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想好了后,他发了个朋友圈看看有谁愿意来,没想到,招来了一群年轻人。

张强,是一名80后,山东大学毕业,生在沂源长在沂源。2016年时,他就从新闻上看到过张伟的果园,也梦想自己以后能拥有这样一个现代化果园,可他拿不出本钱做前期的投资建设。张伟这一次的招募,正好可以实现他这个愿望。

像张强这样的年轻人,在张伟的一千亩果园里还有11位,他们当中最小92年出生。到了年底,果园的纯利润收入张伟会与他们55分成,他们一年的收入就能达到30多万元。而张伟,2018年的销售额也突破了1000万元。

创业10年,张伟一直在贯彻着“做事做到极致”这个标准。收购苹果,他就对大小、颜色都有严格要求;种苹果,他突破传统模式,建设现代花果园;就连种嘎啦这种大家都觉得便宜的苹果,他都想办法种出不同来。10年的坚持,让他的苹果小有名气。

现在,张伟的果园虽然只是沂源县30万亩苹果园中的小小一块,但是他相信以这一千亩为开端,传统果园升级换代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他更相信,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回到农村来,为现代农业贡献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