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年羹尧刻本《唐陆宣公集》漫谈

 文间寻趣 2020-04-29

年羹尧是清代的名将,被人们称作“年大将军”,他能征善战,用兵如神,曾率军平定了青海和西藏的叛乱,因而深得康熙帝的器重和雍正帝的赏识。尤其是雍正帝,甚至在谕旨中对年羹尧写下了“朕亦甚想你”的话,以及“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还说要做一个千古君臣的榜样。然而,年羹尧后来居功自傲,结党营私,犯下了九十二款大罪,最终被雍正帝赐死,他们这段千古君臣的榜样也化为泡影。

年羹尧虽然戎马半生,但他一直读书不辍,而他最喜欢读的便是唐代名臣陆贽的文集,并不惜成本,重新刻印了一部陆贽的集子,这便是年羹尧刻本《唐陆宣公集》。

进士出身的将军

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一天,几匹满载着新鲜荔枝的驿马飞快地驶进了西安,而就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时期,这里也上演了相似的一幕,以致大诗人杜牧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嘲讽。只不过,这一次的荔枝并不是为了博妃子一笑,而是身在北京且刚刚即位的雍正帝赏赐给坐镇西安的大将军年羹尧的赏物。

年羹尧虽然半生戎马,久历沙场,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声名显赫的大将军还是文人出身,曾考中过进士,入职翰林院。年羹尧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字亮工,号双峰,原籍是安徽怀远县,后来隶属于汉军镶黄旗。年羹尧自幼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极为刻苦,小小年纪就非常有才学。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21岁的年羹尧来到北京,一举考中进士,被康熙帝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之后,他多次担任四川和广东的乡试考官,他学识渊博,由于在担任乡试考官时表现突出,因此年纪轻轻就被升为了内阁学士,深受康熙帝的赏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亲自升任他为四川巡抚,这就使他成为了封疆大吏,这一年,年羹尧只有30岁。看到康熙帝对自己破格提拔,年羹尧感激涕零,便在奏折中一再写道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因此定要“竭力图报”,不辜负康熙帝的期望。来到四川后,年羹尧很快就熟悉了四川的情形,提出了许多兴利除弊的措施。此时的年羹尧“甘心淡泊,以绝徇庇”,拒绝收礼和各种宴请,一心要为朝廷出力。康熙帝看他廉洁自律,且大有作为,就希望他能够“始终固守,做一好官”。

此后,年羹尧在四川任上勤勤恳恳,也没有辜负康熙帝的厚望,驰骋疆场,多次平定叛乱。终于,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帝升任年羹尧为四川总督,令他掌管着四川的军政大权。之后,他率军开赴西藏平叛,运筹帷幄,打了许多胜仗。有一次,在进军西藏的路上,正值晚上三更时分,忽然听到一阵疾风从西而来,过了一会儿又安静了。这时,敏锐而又警觉的年羹尧急忙令一位将军率领三百骑兵,往西南密林中搜寻敌人,果然发现了敌人的踪迹,并一举歼灭敌人。有人问他原因,年羹尧回答说:“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群鸟惊起也。”还有一次,年羹尧在征战青海时,一天查阅地图时发现,前面的道路有淤泥深坑,于是就下令说:“明日进兵,各人携板一片,草一束。”将士听后,不解其故,只好奉命而行。等到第二天,果然就遇到了泥泞的深沟,于是下令军士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于是畅行无阻,最终打败了敌人。渐渐地,年羹尧能征善战的威名为人所熟知。

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尧进京拜见康熙帝,康熙帝亲赐他弓矢,并升他为川陕总督,令其掌管着四川和陕西的军政大权。这年的九月,青海一些地方生了叛乱,年羹尧迅速率军出击,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年羹尧又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番攻番”之策,很快就平定了这场叛乱,得到了康熙帝的嘉奖。虽然年羹尧半生征战,但他从未废学,闲暇之余便读先贤著作,而他平生最常读的一部著作便是唐代名臣陆贽的《唐陆宣公集》。陆贽是唐德宗时期的名臣,曾辅佐德宗平定了藩镇叛乱,为德宗起草了许多制诰,虽未做宰相,却被人们称为“内相”。陆贽平生起草了大量的公文奏章和奏议,在他去世后不久,时任右拾遗兼史官的韦处厚在参与编纂《德宗实录》时,顺便整理结集问世,定名为《翰苑集》,韦处厚是编辑陆贽《制诰》的第一人。陆贽对后来的文人影响非常大,唐宋以来,许多名臣都非常敬慕陆贽,而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对陆贽钦佩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他曾说:“私所钦慕者,独陆宣公一人。”明朝的王世贞也高度称赞陆贽的学问,曾说:“学问之精粹,盖三百年一人而已。”年羹尧也极为敬重陆贽的为人,想要做一个像陆贽那样的名臣。因此,他经常翻阅陆贽的文集,并收集了许多版本。终于,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羹尧延请名士校勘诸本,在陕西刻成了一部校勘精良、印刷精美的陆贽文集,这便是著名的年羹尧刻本《唐陆宣公文集》。

自少读书的名将

虽然年羹尧以军功名震天下,但是他“自少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考取了功名,曾一度跻身于翰林院,也算是一位饱学之士。后来,即使在四处征战时也不忘读书,而唐代名臣陆贽的奏议就是他一生最为钟情的著作,“酷嗜唐陆贽奏议迨通籍以后久置箧中”。因为此书在他看来是“义烈感人心,文章锵金石,”为臣者不可不读。而“自宋臣苏轼、范祖禹等元祐进呈以来,人知尊奉,板行不绝。讫于今日,已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岂犹有待于表彰而宣布之者。”所以,他藏此书长达二十余年,爱不释手。但是他在阅读时发现,自己所获的版本“率多讹字”,于是他“留心购校”,但一直是“迄无善本”,这令他十分遗憾。康熙六十一年,他“在关中退食之暇”,又从竹箱中翻出《陆宣公集》。但见“旧本蠹粉,散落字画缺讹”,让他心中十分痛惜。于是,他延请文士王汝骧和张泰基二人,依据诸旧本“重加校订”,“庶几十正七八”。又诚聘著名刻工程际生雕刊成帙,由年羹尧的书斋积雪斋刻印发行,厘为二十二卷,以期“家藏珍重传之,世世子孙更广为传播。远至山陬海噬,家家诵习。切墨引绳,往见群工,式序庶绩成熙”。自康熙平叛西藏开始直到雍正年间年羹尧一直主政川陕陕西成了年羹尧大军的粮草储备地。虽然这部书的校订者和刻工都是南方人但却均刻竣于陕西,是清代陕西地区刻印的为数不多的佳本。也就在这一年,陆贽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就在《唐陆宣公集》成书的这一年冬季,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帝去世,皇四子雍亲王即位,是为雍正帝。雍正元年,年羹尧来到北京觐见刚刚即位的雍正帝,“对扬殿陛,指陈西陲风土举措事宜,荷蒙温纶采纳。”并随之将自己刻印的《唐陆宣公集》进呈给雍正帝,以表示他要像唐陆贽一样忠心辅弼皇帝。雍正帝阅后,欣然提笔写了一篇序文。在序文中,除了大加表彰年羹尧外,还借他之言告诫群臣“凡为臣者朝夕讽诵,见诸躬行。踵其事以守官,资其详以敷政。体国经世之谟安上,治民之略悉于是乎。在其为功,愿不伟哉”。雍正帝的这番话也是在借题发挥,希望群臣效忠于他,为他治理好天下。而年羹尧则借机炫耀雍正帝对他的恩宠,不仅将雍正帝的序增补到重订的《唐陆宣公集》中,并刊为卷首,还作了两篇新序列于后。在序中称“臣随以新刻陆贽奏议进呈比尘睿览即膺褒奖。臣拜手谢恩星驰旋陕于八月十二日。臣焚香恭接欢忭开御制叙文俾冠首简,大文炳蔚荣光烛天”。其中,在八月十六日的序中写道此书“得王言而增重,竟成一代之新书,永作千秋之鉴也”。从此,雍正元年刻印的《唐陆宣公集》就加上了雍正帝和年羹尧的序文。

年羹尧积雪斋刻印的这部书为“清三代”精写刻本中的名品,字体皆为手写上板,笔画清晰爽利,印製水平极高,堪称家刻本中的楷模,素来与殿版并驾。该书内封面有“年双峰重订”、“积雪斋藏板”。 卷首有雍正元年的朱印御制序,书前有年羹尧于康熙六十一年的序。卷开端题名《唐陆宣公集》,另起一行低三字居中题“后学双峰年羹尧重订”,其下双行题“金坛王汝骧、太仓张泰基同校”。王汝骧是江苏金坛人,曾担任过通江县知县。张泰基是江苏太仓人,雍正二年进士。在雍正序的开端右边栏和上边栏交汇处嵌刻朱色长形方印“为君难”,在序末尾嵌刻正方形朱色方印“雍正御笔”。卷末有印有“吴下程际生刻”,程际生是康熙间苏州著名的刻字工人,刻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近思录》和清代学者汪琬的《尧峰文抄》等书,而《唐陆宣公集》是程际生中老年时期更成熟的椠刻作品,笔锋显得尤为精炼。《唐陆宣公集》收录陆贽所写的制诰、奏草和中书奏议等总计137篇,是一部“正实切事”的唐代公文文集,其内容对唐代财政、经济、军事、民族关系以及藩镇割据等问题皆论述颇深,并影响了之后公文的写作风格。

一代君臣成梦影

这部有着雍正帝御制序文的《唐陆宣公集》流传开来以后,雍正帝对年羹尧更为器重。不久,青海发生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西陲再起战火。雍正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坐镇西宁指挥平叛。经过大半年的战争,到了第二年的年初,年羹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昼夜兼进,迅猛地横扫敌军残部,大获全胜。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平定青海战事的成功,令雍正喜出望外,遂予以年羹尧破格恩赏,晋升为一等公。青海平定之后,雍正在给年羹尧奏折的朱批中写道:“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可见雍正帝和年羹尧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雍正帝甚至还说要与年羹尧做一对千古君臣的榜样,“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至此,雍正帝对年羹尧的宠信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就在一年之后,二人的关系开始恶化,雍正帝所希望的君臣榜样终成泡影。

此时的年羹尧志得意满,趾高气扬,他自恃功高,又凭着雍正帝对自己的恩宠,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在西北边疆时,蒙古王公见到年羹尧时必须向见到皇帝一样跪拜。在赴京途中,他令陕西巡抚范时捷和直隶总督李维钧等地方大员跪道迎送。来到北京后,王公以下官员都要跪迎,他竟然坐在马上匆匆离去,看都不看一眼。而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时,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因此,雍正帝在年羹尧回到陕西后,给他写了一道谕旨,称“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希望年羹尧能够做到臣子本分,慎重自持,如果“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可是,年羹尧却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擅作威褔,且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有时,他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和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羹尧把他们留在身边当作“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年羹尧这样明目张胆地结党营私,使雍正帝难以忍受。

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的三月,天上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一时间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帝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文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这在当时是大不敬。雍正帝极为生气,便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所以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接着雍正帝解除了年羹尧川陕总督一职,调任杭州。年羹尧调职后,大臣们纷纷揭发其罪状,雍正帝便尽削年羹尧官职,并将他押送到北京会审。不久,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了会审结果,给年羹尧开列了九十二款大罪,请求将他明正典刑。但雍正帝念及年羹尧的功勋卓著,加上“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就赐其在狱中自裁。年羹尧去世后,雍正帝说“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尧乃一榜样,终罹杀身之祸”,对于年羹尧的死,雍正帝认为是他“深负朕恩,擅作威福,开贿赂之门,因种种败露,不得己执法,以为人臣负恩罔上者诫。”而年羹尧所刻的《唐陆宣公集》在问世不久后,便因年羹尧获罪而遭禁毁,因此流传下来的原刻本便极为稀少。

这部“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的年羹尧刻本《唐陆宣公集》流传至今已经近三百年了,从中不仅可以领略到一代名相陆贽的风采,也能感受到雍正帝和年羹尧微妙的君臣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