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郊),有一座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公园,它就是北京颐和园。颐和园,占地面积290多万平方米,湖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主要由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构成,既有湖光山色,又有庭园景色。据资料记录,园内各式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三千多间,不同风格的建筑群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同时巧妙地借来西山和玉泉山作为背景,把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汇起来,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作。
颐和园如此美丽,不仅在于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而且更在于点缀于山间水面、错落有致、千姿万态的人工建筑群,在于自然景色与艺术性建筑两者的高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园内雕梁画栋、湖光山色,绿柳成排,荷花飘香。徜徉其间,震慑于她的宏伟,惊奇于她的设计精巧,感慨于她的岁月沧桑……让游人赏心悦目,流连往返。
无论和风骀荡的春日,还是天高气爽的秋时,颐和园的门前总是车如流水,游人如织。
了解颐和园的由来,还得清漪园说起。它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由清朝入关后,第四代皇帝乾隆在位时主持修建的。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早在八百多年前,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这里的山,是西边群余脉的一座,名叫瓮山;这里的水,是由西边群山中流出的许多股泉水汇集而成。在瓮山脚下形成的一片宽广的大湖,叫瓮山泊。这种山青水秀的自然风景区,当时在北方原野上是很难得的,所以,那时统治这里的金朝皇帝就在此建立了行宫,经常前来游玩。到了元、明两朝,北京城经过大规模的兴建,成了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瓮山一带风景区被重视,并逐渐得到开发和利用。瓮山泊水域被利用来养鱼植菱,广种稻田,发展农业和各种副业生产。每到夏日,这里湖中荷菱丛生,岸边柳枝滴翠,林间村落隐现,到处水田一片,一派美丽富饶的景色,真仿佛是江南水乡。瓮山山间,还陆续建起了十几所寺庙;古刹的红墙绿瓦,暮鼓晨钟,更为当地的景物增加了许多幽雅肃穆的情趣。
由此,这里逐渐成了人们消暑渡夏的好地方,许多名人士子来这里游湖登上,写下了许多赞美当地景色的诗句。明朝诗人王直的一首《西湖诗》是这样描述瓮山风景的:
玉泉东汇浸平沙,八月芙蓉尚有花。
曲岛下通蛟女室,睛波深映梵王家。
常时凫雁闻清呗,旧日鱼龙识翠华。
堤下连云秔稻熟,江南风物未宜夸。
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1750),乾隆二十九年(1764)建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十年(1860),清漪园和圆明园一道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重新修建,并改称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皇家园林经过不断修缮,面貌焕然一新。这里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这是一座端庄厚重的古建筑,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出绚丽的图案,六扇大门呈耀眼的朱红色,上面嵌以一排排整齐的黄色门钉,一块高悬在门前的大匾题写着“颐和园”三字,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进出。现在则是游人进园的主要入口。
进了东宫门便是一片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主要由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和德和园等组成,这是当年慈禧和光绪帝后在园内的主要活动场所,即政治活动和生活居住区。
不仿,让我们边走边看作一下大概的了解吧!
牌楼彰显国人魂,四柱三门仰圣恩。
戏风临空虹彩影,翔龙遨海浪花痕。
浮云亟亟通天宇,驷马粼粼叩帝阍。
多少辛酸尝岁月,风前雪后数乾坤。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午后踏青皇苑中,无边景色醉无穷。
满堤柳影三分绿,万朵桃花一点红。
怕使娇颜沾俗气,但求巺二降天风。
清香淡淡随长路,十里春光伴始终。
名苑颐和放眼宽,连峰抱水对蓝天。
佛香金碧辉春日,万寿葱茏压众山。
十里长廊千画雅,一湖琼液七霓悬。
身登石舫随波逝,已是飘飘云外山。
举国干戈正未休,名图扶醉许清游。
半筒绿涨平湖雨,八月凉生上苑秋。
玉虎野花埋碧井,铜驼丰草蔓朱楼。
苍生膏血春闰泪,赢得君王赋莫愁。
穿堂绕殿入长廊,彩画亭阁竞吐芳。
万寿山腰观景雅,昆明湖上泛舟忙。
城楼白塔风姿绰,堤岸虹桥韵致扬。
纳尽南国山水翠,皇家御苑谱华章。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约60米,海拔108.94米。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主体。
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智慧海,它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其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也用了少量的其它颜色的琉璃瓦,多为紫色和蓝色。这样,远远望去,整座建筑都显得非常鲜艳。特别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为特色。因为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因此又称“无量殿”。
万寿山建筑群依山而建,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登临万寿山,整个昆明湖尽收眼底,绿柳拂岸,远山如黛,恍然如在画中。
昆明湖位于万寿山南面,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是中国园林中面积最大的湖泊。碧波荡漾,景色如画,它以自己自然的美给整个公园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昆明湖沿岸的景物,经过精心设计,布局十分别致得体。特别是湖西岸那条横贯南北的西堤以及堤上的六桥,全部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其中最负盛名的玉带桥,通体洁白,高耸的弧形桥身突起于从荷翠柳之间,远远看去,犹如青王盘上的一颗明珠。整条西堤上杨柳成行,阳春三月,人行堤上,可见垂杨拂水,绿柳含烟,真有置身于江南水乡之感。西堤和堤上的柳枝,还巧妙地遮住了颐和园西边的围墙,这样给人一种感觉,仿佛全园的景物没有尽头,西部的层层远山和玉泉山上的塔影都可纳入视野和画面之中。
走进颐和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建筑犹如如众星环绕四散开来,规整严谨,气势宏伟。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呈居高临下之势,是皇室烧香礼佛的地方。八面三层四重檐,周身飞金走彩,顶部八角攒尖,在色调和形体上都突破了一般宗教建筑的刻板规范。外观设计营造了一种体宽量大的视觉效果,站在佛香阁前凭栏四顾,可以尽情欣赏那波光粼粼的湖水,层峦叠嶂的远山,如果遇上好天气,甚至连东南方向北京城的景物可尽收眼底,真让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它最初是乾隆皇帝为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后来慈禧将其重建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见朝拜的地方。远远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昆明湖石碑,乾隆十六(1751)立,用整块巨石雕造,通高9.8米,造型宏伟,比例均称,雕刻精美。碑正面刻乾隆御书“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背面刻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全文,记述了当年展拓昆明湖的目的和过程。
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戏楼共3层,后台化妆楼2层。顶板上有7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5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以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其效果十分形象逼真。继后,这里是专门为慈禧演戏的地方。
清代末年,腐朽的统治者们花天酒地,吃饱了没事干,听戏看戏就成了他们打发时光的主要娱乐。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1750)。光绪年间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后更名仁寿殿。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长廊位于万寿山的南麓,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漫步其间,你会惊叹于古人杰出的智慧,四座八角攒尖亭象征着春夏秋冬点缀在两侧,分别是秋水、清遥、留佳和奇澜,它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画廊,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绘画彩图,有山水花鸟,有亭台楼榭,还有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故事情节……,栩栩如生。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彩绘,跃然廊上,绚丽迷人,没有任何一幅是相同的,真不愧为世界上最长画廊。长廊,依山傍水,时而笔直,时而弯曲,宛如一条环绕在昆明湖北岸的七彩锦带。
在昆明湖西北岸边,有一只用汉白玉石制成的大船一石舫。它本是乾隆时清漪园的旧物,慈禧重建颐和园时在原船台上加盖了两层西洋式楼阁,成为现在的样子。慈禧还给改建后的石舫取了个吉祥的名字叫“清晏舫”,意思是冀望大清朝的江山永远安定太平。
苏州街原名万寿买卖街,位于万寿山后河两岸,是一条模仿江南水乡街市苏州风格建造的宫廷商肆。始建于乾隆年间清漪时期,当时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
颐和园处处皆景,铸造精美的卧铜牛、诗情画意的六桥烟柳、波光涟涟的昆明湖、横跨在湖中的汉白玉石拱桥……。这些说不尽、看不够的景致,在世事变迁中衍生出更多的故事。面对这些景色,让人浮想联翩,它们曾经只是帝王专属的景致,在饱经沧桑之后成为普遍百姓的共享之色,得到了更多的赞誉和传颂。
更新于 0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