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刑天操干戚向谁而舞(一)?

 天赐金手888 2020-05-01

刑天操 干戚向谁而舞(一)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段关于刑天的故事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因为后代学者都尊黄帝为华夏始祖,正统的远古天帝,自然,把《山海经》中的“帝”作为“黄帝”的专有称谓。所以,这段故事便成了刑天同黄帝争神的故事。但,上古传说,三皇五帝之中,似乎又找不到不个“刑天”这样一个足可以同黄帝“争神”的英雄或说天帝(是啊,并不是什么人甚至神都有资格能同黄帝争神的),所以,只有便把他附会到炎帝名下,从而派生出了些可以自圆其说的神话-----

说刑天原是一个无名的巨人,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被黄帝打败,蚩尤举兵反抗,又被黄帝杀死,刑天按捺不住怒火,去和黄帝争个高低,在与黄帝的大战中,又被砍掉了脑袋,所以才叫“刑天”。(天者,颠也,颠就是人的额头;刑者,戮也,割、刈的意思。)黄帝把刑天的头葬之常羊山下。但是刑天并没有气馁。他站起来,以两个乳头当做眼睛,张开肚脐做嘴,一手拿斧,一手持盾,向着天空挥舞着,继续同黄帝搏斗。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于是,刑天便成为勇猛将士的象征,他虽败犹荣,永不妥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堪称民族脊梁。鲁迅、郭沫若对其都有极高的评价。

刑天

而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注解甚至传说可以说漏洞百出的。

首先,这个故事发生在楚地,而按照司马迁所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楚世家》)。就是说,楚人的祖先是黄帝,不可能在传说中把刑天作为一个英雄而歌颂,就象东夷人,甚至整个华夏,对于蚩尤的态度,少有正面的歌颂,多是反面的贬低,甚至“蚩”这个字相关联的词语也多是反义词,如蚩氓蚩庸蚩陋蚩鄙蚩狞蚩恶蚩妄等等。华夏黄帝正统,何以把一个反贼以正面英雄歌颂?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而如果我们不把刑天附会到黄帝头上,就是说,刑天与之争神的这个“帝”如果不是黄帝,而是另外一个人,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那么,这个帝会是谁呢?“刑天与帝争神“这一事件如果不是炎黄之争的一部分或说继续,又是在何时发生在何人身上呢?

刑天最重要的特征是“无头英雄“。无独有偶,在《大荒西经》中发现了同刑天类似的无头英雄:夏耕。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此人不但无头,“操戈盾立”也同刑天同一作派。不同的是,他没有继续战斗,而是认罪出逃,一口气逃到了巫山。而他的对手,却直言是商帝成汤,而非黄帝。那么,刑天和夏耕到底什么关系呢?《山海经》中,不同的时代,怎么会出现这些相类似的英雄故事呢?

夏耕之尸   

这还要从《山海经》这部书说起。著名学者何幼琦认为,“《山海经》是由四本历史同类著作或近似性质的著作合辑而成,其中《五藏山经》是帝禹时代的作品,《海外四经》是夏代的作品,《大荒四经》是商代的作品,《海内五经》是周代的作品。”同时又说“当然它们也有可能是后人根据相应时代的文献资料重新编辑、翻译、改写而成的,就像我们今天用白话文翻译古籍一样。“

这就是说,《山海经》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甚至不同国家的作品。这一观点也获得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共识。既然如此,同一件事,不同的作者来写,其立场和态度是迥然不同的。再具体到这两个“无头英雄“身上,夏耕,出自《大荒四经》,从事件的记述来看,显然含有歌颂帝开国之帝成汤的意思,而夏耕,在这里是作为失败者,逃离至巫山。虽然同是“无头”,却丝毫看不到"刑天”的那种不屈的一面。这就是说,他的故事不但出在商代,更重要的是,作者也是商人----可能是商史官。而刑天的故事就不同了,记录在《海外四经》中,是夏代的作品,而从中对刑天的歌颂来看,更象出自战败的夏人(夏史官)手中,就是说,是夏人记事以讴歌他们为国而战的英雄的。再看内容,刑天的头被葬在了“常阳之山”,而“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夏耕败于“章山”。“常阳”和“章”音近,由于著作者不同,跨越了时代和国家,所以,对于同一地方,这种差异也是正常的。这就是说,无头刑天和夏耕是不同时期、不同的史官在记录的同一件历史事件:商汤灭夏,夏人远逃或继续抗争。

商汤灭夏

古人或说神话的“名”往往是“符其实”的,如夸父、后羿,二人的名子也不例外。先看夏耕,显然是夏臣,(耕字另解);再看刑天,就更有意思了。天者,颠也,颠就是人的额头”有点太扯。天,是太阳、是天,无可非议。但夏人自称天人,《史记》中也写到夏桀自称“太阳”。那么,刑天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造反、违逆上天,显然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夏史官对于商汤灭夏的“指控”。说白了,就是夏后裔对于商汤伐夏的不满与抗争。而“无头”本身,即寓意夏桀被杀,其族人已没了首领“头”,或者象“刑天”那样,继续战斗,最后身败而死,或者,如夏耕,带着未死的族人远逃巫山:荆楚或巴蜀。

注:参考资料《史记》、《山海经》

文字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