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中药的捷径——把《黄帝内经》这段话背下来

 秦皮 2020-05-02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黄帝内经》
阳为气,故升,因此从上窍出。
阴为味,故降,因此从下窍出。
用药无非用其气味而已,气之升降出入,道理就在下面四句话之中。
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故,气味厚薄不同,阴阳之气也有不同。
一味药,兼具气味之特性,气味之浓薄,决定药的特性。
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
气之发热、发泄,用其上行之特性也。
味之泄、通,用其下行之特性也。
人身亦有气味,其气味源自于五脏也。
以药之气味,平衡人身之气味,以最终实现阴阳平衡的效果。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壮火,少火,此为火的两种状态。
少火为阳和状态,壮火为亢盛状态。
火为阳,阳为气。
阳过于亢盛,就会耗散大量的气。
阳平和,就会温煦周身,气由此而壮盛。
天地万物莫不如此,满则溢,盛则衰。需要其有余,补其不足。
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上火发炎等问题,实际上就是火的亢盛状态,而根据发炎的位置,四诊参合,即可断定火发于何处,是泄是通就了然于胸了。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补泄之道,气味而已。
辛散甘缓,可发肌表。
酸收苦泄,以为吐泻。
伤寒大作,无不如是。
太阳病,非发汗不能愈,故以桂枝、麻黄助阳以祛邪。
以桂枝汤为例试作分析
桂枝汤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
桂枝汤主要解决的症状是什么呢?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又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
桂枝特性:气温、味辛,因此为阳。阳有向外、向上的特性。
既然有汗出、恶风的特点,就说明这个人的表气不固,被风邪疏散,开而不能阖,因此方用桂枝疏散风邪皆因桂枝疏散之力强,风邪散去,则开阖自如。
芍药特性:味苦、酸,气平、微寒,因此为阴。阴有向内,向下的特性。
以桂枝散其邪气,而以芍药敛其正气。故邪汗得除,正汗得生,营为因此而和。
故,临床之上,凡是卫气不收,强制营气外泄的情况,都可以用桂枝汤。散邪敛正,以和营卫。
虽是调和营卫之法,然因邪气在表阳,故此方被归类为解表之方。方中要义,升降而已。其风邪,补其营阴,一收一敛,正盛邪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