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談中醫

 dlhz49 2020-05-03

时间:2017-07-15 16:59:57

  不藥而癒

  藥到病除還不是最高境界,不藥而癒才是值得追求的。在此選擇四項:心身修為,每天開懷大笑五次,每天喝五杯綠茶,聆聽3小時音樂,琴棋書畫,靜坐和太極拳,正確起居飲食,風水

  心身修為
  子之矛和子之盾,子之矛本身就可攻擊子之盾,即健康之心態本身即可治療不健康之身體,自己就可治療自己!
  既來之則安之,是中國傳統上用以對付疾病,探視患者的鼓勵和安慰用語,言簡意賅,有著很深的哲學,醫學和做人的道理。氣定神閑,氣恐則下,氣急則敗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慨,寧靜致遠,淡泊養志,治大國若烹小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堅定的心態,必勝的信心,堅強的意志!不論是否患病,也不論是患什麼病,從容以對,都不會有任何壞處。
  不病也病了,與其怨聲載道,痛心疾首,不如定下心來,自強自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總比守株待兔好,總比將自己的命運寄託在別人身上好。武器就在自己手中,或就在自己的面前,為什麼不彎腰拾起背水一戰!何況也不一定是背水一戰,或肯定不是背水一戰!
  意志是一個神秘的寶庫,加上個人的修養、人格的力量(或也可理解為自我催眠),幾乎可以战胜任何你想战胜的东西,這就是自信心的力量。人的意志是很重要,也很有效(問題只是你有否意志)。一般情況下不讓患者知道他本身的病情,目的也在此,以免失去了自信。事實上很多的癌症患者都是被嚇死的。
  我們可以用平常心來看此問題,因為當人的身體不健康的時候,心理也往往不太健康,此時的思維也會有些問題;當治好疾病,即人的身體健康的時候,心理也會健康,同時此時的思維也是正常的。

  每天開懷大笑五次
  可讓體內的免疫力提高30-50%,是指中醫的整體免疫功能而言,如果是西醫的話則為淋巴細胞比原來升高30%。
  不僅是大笑,就是微笑,乃至有個笑的表情,只要是發自內心的,開心地笑即會有效,也能調動淋巴細胞的積極性,使人體的免疫力大幅度提高。
  開懷大笑(帶動腹肌的大笑)可使皮質醇減少,而皮質醇會抑制免疫功能;可剌激腎上腺素分泌,使人體免疫力提高,從而增強防病功能;可使體內心、肺等內臟器官得到了短暫的運動鍛鍊,一方面增強了有機體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剌激大腦產生出一種叫做兒茶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是人体内的一种天然麻醉剂,它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减轻疼痛和不舒服感,消除厌烦、忧郁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可使身體釋放一種舒緩血管的化學物質,增強免疫力,有利於更快地從疾病中康復;可使干擾素明顯增加,刺激免疫功能,免疫細胞因此變得更活躍。
  比如,HIV+者每天都可開懷大笑五次的話,其效果比雞尾牛尾還要好,或者說也不需要雞尾牛尾了(其副作用比疾病本身有過之而無不及,即療效是不肯定的,但副作用是肯定的)!HIV+本身並不會致死,只是其令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從而感染其他疾病才會引起死亡。開懷大笑,即可讓體內的免疫力提高30-50%!不藥而癒,有什麼不好?對西洋醫學來說,AIDS 病人目前並無藥可用!

  每天喝五杯綠茶
  喝茶的人免疫細胞分泌的干擾素是過去的五倍!喝茶可以增強人體抗感染的能力,茶能夠增強人體對入侵細菌、病毒和真菌的免疫力。茶葉內的L茶多酚有助增加人體免疫系統內最前線對抗病菌的T細胞數目。而這物質在紅茶、綠茶、烏龍茶等茶葉內都有。茶多酚對白血球或T細胞有刺激作用,這類對免疫細胞的刺激效應,亦可通過飲茶重現(當飲茶者面對病菌襲擊時,部分人可能會因為有飲茶 慣而可逃過一劫,即使不幸病倒病情亦可能會較非飲茶者好)。畢竟茶的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何樂而不為?

  聆聽3小時音樂
  音效共振的巨大能量,叩人心弦,沁人 肺腑,作用於患者的五臟六腑和經 絡,產生共鳴,激發潛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
  使人體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隨即產生電子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生物磁學等理化反應,繼而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生理功能,影響病理過程和克制病因的作用;使病變的經絡疏通,達舒氣活血、平衡陰陽、調整機能、治病祛疾、強身健體之目的;使人體失去平衡的部份,重新有序化,重新恢復平衡,恢復健康,收不藥而癒之功。
  音樂對心身放鬆有幫助,可緩解精神壓力,同時可以培養個人的情操。在轉移注意力及控制情緒問題上,聆聽音樂是最有效的方式。

  琴棋書畫
  此可讓人靜心寧神,專心致志。

  靜坐和太極拳
  靜坐需良師指導。有困難者,可學 太極拳。

  正確起居飲食
  在健康生活之中,食是最重要的,故有民以食為天之說,飲食一樣與日月星辰及黃道有關,因為人的小宇宙和大自然的宇宙是息息相通的。所以食物必須是應時節,同時最好是本地自產自銷的,不是泊來品,也不是冰凍起來數月之後才食用。

  風水
  風水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醫易同源,其原理非常深奧,其效果與核彈爆炸的“臨界點”或是宇宙間的“黑洞”極為相似,對我們可有相輔相成,相生相助之效。
  一間好的場所,會使人充滿朝氣、心情愉快、身體健康,不會被一些不好的東西所困擾,被一些無形的物質所影響,以安居樂業。
  用現代一些的話來說,相傳的風水寶地,其實類似於合力點,看風水即是找合力點。一個洲、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小區、一個農場、一個建築、一間公司、一間房屋、一棟建築、一座橋樑,都有其合力點,當然,大的合力點和小的合力點,以能量或效果來說是不同的,即一個國家的合力點可能是其君王,而一間公司的合力點可能是其總裁(或其夫人),不可同日而言(如果想炸毀一棟建築或一座橋樑,找到這最關鍵的地方就輕而易舉了)。 如果準確地形容,此合力點/場的大小類似於一個硬幣般,在此點上多停留些時間,比如在其上工作學 、睡眠休息,將大有好處、受益非淺,這已經是非常理可以解釋的了。
  我們可以積極主動地去尋找一些這樣的環境,尋找一個合力點,尋找一個适合你的“場”,尋找一個适合你的場所,讓大自然的力量,或者可以稱為宇宙能,或金字塔效應,幫助你,讓你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事半功倍,無往而不利。讓自己與大自然達到共振(或共鳴/同步/和諧),使自己處於與大自然非常融洽的狀態;讓自然的力量幫助痊癒,戰勝病魔;有些房子是不理想的,有些患者是搬了房子才患病的,則更有必要擇地而居,避開一些惡性疾病,危險能場的高發區。
  在西洋醫學角度,不說愛滋病,只是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肝炎,肝癌肺癌,或者僅僅是胃痛,是沒什麼藥可用的。不就永無了期地拖延病人的生命和時間+金錢!當然,這不怪西洋醫生,他們只是為西藥廠打工,為他們銷售藥品而已(這本身只是商業行為,與中醫的懸壺濟世風馬牛不相及,如有,也只是自欺欺人,看看農民的醫療問題即清楚)。

  河圖、洛書、先後天八卦結構分佈等(九宮數的1-9即是中醫的精髓和關鍵之處),都是數學、幾何、物理等立體結構模式,數學模式最後轉化成場之間的效應,這數就已經不僅是數量符,而是一定意義下的場。未成形者為先天,用先天卦,為先天場;已成形者為後天,用後天卦,為後天場。知道或可以肯定這種場的存在,就好辦了,因為看見了,知己知彼,勝券在握。

  中醫有中醫的標準,不應以西醫的標準套用在中醫身上,很簡單,看生存率和存活期即可。我們用芝麻綠豆來治病,並非譁眾取寵,只是想以此喚醒人們正視中醫,拋磚引玉,因為現在的中醫生已 慣用西洋醫學的方法來學 中醫和使用中醫。

举报 | 收藏 | 1楼 | 埋红包 | 点赞1个赞,11.33)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我要评论

作者:空456Lv 10 时间:2017-07-15 19:51:50

  嗯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收藏 | 2楼 | 埋红包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餐霞客Lv 9 时间:2017-07-15 20:54:02

  中醫經絡平衡(即中華文化的中庸之道),能颠覆你的世界,包括你對健康的所有科學認知(雖然現代科學家和不斷推陳出新的科學理論是如此的完美和自信)。大道至簡。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應崇尚中華醫學。中醫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亦是上天對人類的恩賜。中醫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哲學、是一種傳承、是一種道理。這對中醫而言意味良多,對世界而言意味深長(身心失衡是世間問題的根源)。現在的人們已經 慣用西方或西醫的方式來錯誤地認識或學 中醫。

  人心不古,表面上算不了什麼,但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影響深遠,必須防微杜漸,以免養癰遺患(沒有幫人的心、愛心、同情心 ...... 在這個社會是很普通的事情,不需慚愧)。也只有在這時,才能凸顯出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傳統中醫對身心健康社會和諧的意義。這是中醫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中華文化重視“靈性”與“身體”來發揮人體的全部潛質,天人合一、身心合一,這是中華文明能高度長期發展而不會產生失衡現象的重要原因。中華文化截然不同於我們這次文明的科學發展方式,甚至對物質的認識亦大異其趣,走的是另一種發展路線,這種文明遠遠超越現代文明。現代人重視的是聰明才智,知識的灌輸、傳遞,卻忽視心靈(內在意識或內在力量),當社會腐化、貪財愛富、好逸惡勞和窮奢極欲的時候,人們就日趨墮落、沉迷於貪婪和權力,這就是人性的悲哀,亦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身心失衡。

楼主餐霞客Lv 9 时间:2017-07-16 17:47:07

  未病、欲病和已病

  唐代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曰:“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意思是說從事醫生職業的人,最好的醫生善於在人們身體健康之時預防疾病,注重養生,保持健康。中等水準的醫生善於抓住將要生病而還沒有發生疾病之時,預防疾病的發生和注重欲病早調,避免疾病的發生。一般水準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然而待疾病發生了診治就會很困難。

  未病之病,是指身體健康,沒有疾病,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人體要維持健康的狀態,達到延年益壽的境界,除了軀體的完整和健全外,還包括心理以及社會的適應能力的正常。這種狀態,中醫稱為“陰陽平和”,屬於未病的範疇。

  欲病之病,孫思邈曰:“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希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痼疾”。意思是說很多人的痛苦在於身體不適,精神和體力今不如昔,一定及早瞭解養生的方法,儘快調理,避免疾病的困擾。如果勉強忍受不進行調理,自認為可以自愈,過不了很久,就發展為頑固之疾。這種僥倖心理在實際生活中屢見不鮮。欲病之病,在外表上雖然有不適的症狀表現,僅僅是“苦似不如平常”,又不足以診斷為某一種疾病,即屬現代所說的亞健康階段,全身不適,勉強堅持工作,到醫院檢查各項指標又都未見異常,是人體處於未病與已病之間的一種狀態。

  孫思邈告誡我們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欲病預防在先,“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即在五臟沒有虛損,六腑尚未衰敗,氣血運行還未紊亂,神氣猶未渙散,病勢處於輕淺階段時,及時服藥調理,每能痊癒。欲病先防,強調順應自然的整體觀念,重視調動體內正氣的作用,《素問·遺篇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如果錯過了對未病的預防,就必須重視對欲病的預防治療良機,不能再錯過。發展到“五臟已虛,六腑已竭,血脈已亂,精神已散”時,疾病已成,五臟六腑功能衰敗,氣血運行紊亂,精神氣耗散,服藥救治也不一定都有效,即使保住了生命,其生命的品質也就難保證,沒有希望恢復到健康的狀態。

  預防的含義,應該是天人合一,主動適應和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增強體質,在未病的情況下積極防禦,避免發展到欲病狀態,而且這一階段至關重要,對生命品質的影響主要在此。預防的位置,可以在未病之前,也可以在欲病之前,但最好別在已病之時或之後,以免木已成舟,為時太晚!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固然與外在的邪氣侵襲人體有關,但必須是在人體氣血臟腑失和時,才會發病。即疾病的發生是外因(邪氣)作用于內因(正氣)的結果。所以臨床上十分強調顧護正氣,防患於未然。

  治未病主要是養生防病和欲病早治,屬養生延年的範疇。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清代葉天士《溫熱論》曰:“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溫病屬熱證,熱偏盛而易出汗,極易傷津耗液,故保津護陰屬未雨綢繆、防微杜漸之舉,對於溫病是控制其發展的積極措施。吳鞠通《溫病條辨》的保津液和防傷陰,亦為治未病。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素問˙刺熱篇》曰:“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于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靈樞經˙逆順篇》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元代醫學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進一步解釋道“與其救治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損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漢代張仲景對於治未病有獨到的研究。據《針灸甲乙經˙序》記載,一天,仲景與侍中王仲宣相遇。仲景說他已患病了,40歲時眉毛要脫落,然後過半年就要死去,並告訴他服五石湯可免除。王嫌他的話逆耳,就沒服藥。後果如仲景所言,先是眉落,繼則死去。由此可見,仲景診察未病的造詣很深,其對治未病理論亦有獨到的闡發,如:《金匱要略》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傷寒論》中治陽明腑實證創三承氣湯,實為急下存陰之法。

  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醫門法律》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貫穿始終。中風門中的人參補氣湯便是禦外入之風的綢繆之計;血痹虛勞篇中對於男子平人諄諄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虛勞病成,強調于虛勞將成未成之時,調榮衛,節嗜欲,積貯漸富,使虛勞難成。

  表面上看似健康的人,突發重病,而且難以回生,這絕不是偶然的,潛伏在體內的變化,往往被人們忽視了,對醫生而言即是誤診。

  已病之病,就是已經發生了疾病。正如眾所周知,很多老百姓:十年辛苦創小康,一朝患病變窮光。眾多的病人面對著高昂的醫療費用痛心欲絕,很多病人為生命的最後幾小時,動輒花費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搶救費用,只是無數患者在花盡了畢生的積蓄之後,卻不得不面對著束手無策的醫生,懷著對生命的無限眷戀,遺憾地與世長辭!而此前,對預防不以為然,嗤之以鼻,更不願花萬分之一的金錢或時間於此。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意識到預防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未病先防,欲病防變,已病早治(未病=健康,欲病=亞健康,已病=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