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诛杀曹爽党羽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得稳定局面。能争取的肯定要尽量争取,不能争取的至少得先稳住,为以后的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权奠定优势。在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后,司马氏兄弟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建立西晋打下稳定的基础。那么,我们来一探究竟,司马三父子遇到的明争暗斗问题,到底他们是怎么应对的? 百科是这样解释淮南三叛的: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三次叛乱发生的来龙去脉?有哪些启示? 淮南一叛 王凌令狐愚曹彪 司马懿高柔平定 淮南二叛 文钦、毌丘俭 司马师诸葛诞邓艾平定 淮南三叛 诸葛诞文鸳全静 司马昭钟会平定 一 淮南一叛 魏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掌重兵于淮南,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令狐愚卒,嘉平三年(251)王凌以讨孙吴为名表求发兵,又遣杨弘说兖州刺史黄华共同举事。杨弘、黄华告发,司马懿率中军征讨。王凌见事败,降于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饮药自杀。 1 事件起因: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导致天子被困,曹爽和其党羽基本被杀。一来,王凌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毕竟被封的车骑将军,是受过曹爽恩惠的,而外甥令狐愚出任兖州刺史前,也是曹爽的长史。二来,天子被困,王凌很想像叔父王允那样,凭借隐忍和谋略,铲除当代的董卓,救国家于危难之间。 司马懿深知王凌也是元老级的大人物,有智谋的同时还是军界三把手。所以在蒋济太尉死后不久,为了拉拢王凌势力,便把空缺出来的太尉之职给了他,以示友好。暗地里则是,多派细作探听淮南虚实,以防各种不测。 2 开始阶段: 王凌找来外甥商量道:齐王曹芳年幼无能,基本就是司马懿的傀儡。楚王曹彪年长有才,可以令立为帝。令狐愚同意后,决定找机会发动兵变,并且拥戴曹彪令立中央。于是令狐愚派部将张式,去谈谈曹彪的口风。又派亲信把该事,告诉在京城做官的儿子王广,让他早做准备。 王广见识了司马懿的手段,感觉不是对手,何况令另皇帝乃是大事,所以不同意父亲这么做。而曹彪作为曹操的儿子,虽然对曹丕苛待宗室的政策不满意,一直郁郁不得志,但还是婉拒了王凌的计划。就再几方多次商量中,司马懿得知了此事。 3 经过阶段 A 本来事情还在密谋进行中,可意外发生了,外甥令狐愚这时居然病死了。而令狐愚的心腹杨康知道密谋和主子死后,便告密给了司马懿的心腹高柔。于是司马懿先安排黄华接替令狐愚的班,为兖州刺史。后继续收集王凌造反的实际证据。 B 刚好不久后,王凌得知孙权想决堤自保。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发兵讨贼。此举有两个考虑:一是掩人耳目,想以讨伐吴军为借口,掩饰兵变的痕迹。二是想壮大实力,毕竟扬州地方军实力有限,如果能向中央弄到一些兵马,此消彼长后胜算会加大。可是,司马懿已经知道他们的密谋,哪里会同意王凌的上表,于是果断拒绝。 C 王凌见一计不成,又去策反新上任的黄华。没想到此次,黄华直接把王凌的心腹杨弘给抓了,弄到了谋反的证据,汇报给了司马懿。仲达表面上用缓兵之计,以朝廷的名义赦免王凌的罪,还以私人名义写信,表达了宽慰和谅解之情,并承诺事情还没发生,有挽回的余地。实际上,亲自带领大军日夜兼程的赶往淮南。 D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军,王凌放弃了抵抗的念头,把官印先送去司马懿军中,再把自己绑起来,跪在河边等候发落。被司马懿的我宁负卿,不负国家冠冕堂皇后,终于明白了太祖曹操宁吾负人,勿人负我的率性真实。 4 事件结果 王凌求棺材钉子试探后,果断用毒酒自杀了。其他心腹和告密者都被仲达,以各种名义处理了。楚王曹彪也受牵连被赐死。借此谋反事件,仲达果断将所有曹氏宗亲,全部集中在邺城,严格监视软禁起来。而王凌的位置,也由亲家扬州刺史诸葛诞继任。不久后,仲达病逝。以为的稳定局面和联姻关系,再次面临考验。。。 二 淮南二叛 正元二年(255)魏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起兵寿春(今安徽寿县),矫称受太后诏书讨司马师,率军渡淮,进至项县(今河南沈丘)。司马师率军10万征讨,大破淮南军。毌丘俭被杀,文钦逃入孙吴。 仲达死后,司马师继位后废掉了曹芳,改立更年幼的曹髦。天子废立,引起拥曹派的反感。于是文钦毌丘俭发动兵变,反对司马师独裁,被司马师指挥诸葛诞邓艾,采取围而不打和引蛇出洞的策略而镇压。毌丘俭战死,文钦父子逃往东吴,两家人留在曹魏的家人全被屠杀。至此淮南二叛就此结束。 三 淮南三叛 甘露二年(257)魏征东将军诸葛诞反于寿春,向孙吴称臣,攻掠淮河南北郡县。司马昭督军26万征讨。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兵败被杀。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 毌丘俭文钦之叛被镇压后不久,司马师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于许昌,由弟弟司马昭接手掌权。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见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寿春叛变的王凌和毌丘俭皆相继被诛杀,十分不安,于是一方面在淮南笼络人心,一方面又蓄养死士以作自保。司马昭为了铲除支持曹魏的势力,听从贾充之言逼反诸葛诞,徵召他入朝为司空。 于是诸葛诞杀了扬州刺史,并联合了东吴起兵造反。此次规模更大,大家都在观望司马昭究竟如何面对。冷静的司马昭采取了和司马师一样的作战策略:围而不打待敌自乱。再次基础上,用了更进步一步的3个方法: 1 第一招是示弱。 先展示了自己的粮草不够,再派老弱残兵上场多次败走,制造军力很弱的假象,等到敌人成骄兵,最后用精兵强将突然袭击。 2 第二招是分化离间。 司马昭安排大才子钟会伪造书信,分化城中东吴守军,诱使东吴将领全静兄弟五人率众来降,一下子招降了几万敌军,造成对手军心动摇。 3 第三招是以德服人。 诸葛诞和文钦军事分歧很大,于是把他杀了,少年将军文鸳为父报仇,攻打没有成功后投降了司马昭。没想到司马昭居然接纳了,间接杀兄的敌人,还为文鸳加官进爵。此举让降军看到了希望,连文鸳这种有家仇的投降都能受封,何况我们呢?跟曹操接纳封赏了家仇张绣,刘邦封赏了私敌雍齿,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终司马昭围城大半年,乘着城中内杠攻城,斩杀诸葛诞,至此淮南三叛结束。曹髦面对司马昭的步步紧逼,果断用几百名死士向司马家发起了反击。可惜以卵击石,被贾充的部下成济杀害。用成济代过后,立曹奂为帝。至此,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四 造反原因和面对方法 为什么有这么多核心干部要造反呢? 1 曹魏皇室的巨大危机 皇室的危机,最大的莫过于皇帝无子嗣,其次则是继任皇帝年幼,而曹魏这一时期两项全占了。皇帝无子嗣,他只能从家族中收养,这很容易让别有用心的人拿这个即将继位者的血统做文章,这就是所以说是最大的危机。 继任皇帝年幼造成的危机,例子就更多了,因为他们不能自己掌权执政,往往会造成外戚或者大臣揽权专政。魏明帝曹睿没有儿子,曹芳是他收养的儿子,继位时只有8岁。正因为这个原因,王凌造反,才会认为“曹芳不适宜再当皇帝”,因而想立楚王曹彪为帝。 试想,假如曹芳是魏明帝曹睿的亲生儿子,王凌敢这样想吗?汉末,汉朝早已经是名存实亡,董卓将皇帝刘辩废掉另立,天下人都说董卓篡逆,但他立的那个汉献帝刘协却没有人对他的血统提出质疑,原因正在于刘协是汉灵帝的正宗儿子。 司马师废掉曹芳,应该说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曹芳年长不容易控制,另一个原因就是曹芳不是皇帝的亲儿子。 当然这些都是说不出的理由,而不说出来的却不一定不是事实。假如说这个曹芳是魏明帝的儿子,那个郭太后能把自己的儿子废掉另换一个不相干的人吗? 那么,朝廷危机又干叛乱什么事呢?这是一种轻重关系的错乱。尤其是那些有野心的大臣,这正是他们攫取朝政大权的一个最佳机会,或者说,朝廷危机就是他们的机遇。 2 司马氏的所作所为是导致叛乱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司马师也可以不换皇帝,就像曹操那样,前提是必须能够牢牢地掌握住这个人,但司马师还没有像曹操一样完成这个过程。或者说,掌握这个人不难,难的是司马氏还没有能够掌握满朝文武大臣。 本来,司马懿和曹爽都是魏明帝的托孤大臣,司马懿的能力又在曹爽之上,但曹爽同样有野心,他要实现自己的野心,首先要搬掉司马懿这块拦路石。 司马懿也知道一山容不得二虎,权利的斗争往往是你死我活,尽管他表现得无欲无求,还要装病来麻痹曹爽,但他时时刻刻都在窥探着时机,直到曹爽兄弟俩都离开京城迁往高平陵。 高平陵之变后,托孤大臣只剩下司马懿一人,权力也大多集中到司马氏一家。但这天下还是曹家天下,皇帝还是姓曹,司马家要想长久掌权,就必须培育自己的势力,也就是让那些所谓的魏臣都成为司马氏之臣。而 曹魏方面尽管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但人家毕竟是一个正宗老店,那些个大大小小的经理伙计还都是老曹家雇用的,你司马家想这样轻而易举的改个名就把这个店变成自己的,总会让有些人心里不舒服。李丰、夏侯玄、张缉就是那些心里不舒服而又表示出来的人。 所以说,这种看似大臣之间的矛盾,实则是拥护司马氏和反对司马氏的一场较量。而司马氏则要逼迫大臣们来选边站队,顺从者继续当官安享富贵,不从者则安个罪名予以处死。这件事在废除曹芳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司马师以皇太后的名义召集群臣商量废除皇帝曹芳,“群臣失色”,但吃惊之后,朝中大臣还是说“我们都听你的”。 当然,朝中大臣的服从是迫于司马氏的淫威,总不免有些“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意味,其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也不能凭一时一事来判断。但那些手握兵权的人就不是这样,当他们感觉危险来临的时候,知道和司马氏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于是就用武力来说话。 总之,这段时间叛乱的频仍发生,正好是司马氏从曹氏手中夺取政权的过渡时期,所以说,司马氏的所作所为是导致叛乱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叛乱者手里有兵,他们也想掌握朝政大权 在这三次政变或者叛乱中,有一个共同地点——寿春城。寿春城位于魏国的边城合肥以北,是魏国防御东吴的前线司令部所在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自从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大的作为,反倒是魏吴两国发生的战事要比西部频繁得多,其规模也更大。也正因为如此,魏国用兵的重点在东部,而东部将领手中掌握的常规兵力也要比其他地方多。这就让这些将领感觉有底气和司马氏叫板。 应该说,淮南三叛的首领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都担任过州级地方行政长官,在作为将领时都立有战功,有一定的人脉和威望,因而会把自己看得很重,不惜一战。但正如《三国志》作者评论的那样,这些人一个个都是“心比天高而不切实际”,直到他们失败,人们都不知道他们究竟要干什么? 就是现在说他们也是想和司马氏一样掌握朝廷大权,也不过是一种事后的分析和判断,而对于他们自己,只不过是我手里有兵,先干起来再说罢了。当然,这是叛乱连续发生的原因所在,至于他们为什么失败,原因很多,只能另文再述。 4 人性和各自理想不同 鬼谷子说:“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用卑下的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引申开来,贫贱的人容易满足,富贵的人不易满足,所以遇到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和技巧去沟通。面对这些高级人才,比起利益,他们更需要的是事业的认同。没有了认同,利益越高,高级人才就越容易造反。用更通俗的话说:用利益获得普通人的支持,用意义获得高人的支持。每当权力震动交接的时候,很多能人的信仰受到冲击,当权者很难给到认同的时候,革命暴动再所难免。 司马父子和敌人作战,采取了三种方法? 1 面对淮南第二叛,司马师用了拼资源实力的力战。结果杀敌一千,自杀八百,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 2 面对淮南第三叛,司马昭用了拼头脑策略的智战。总结哥哥的经验,光有力战不行,做大事还得靠头脑,而且是大家的头脑,所以果断启用了钟会等人。 3 面对淮南第一叛,司马懿用了拼民心支持的心战。发掘屯田大才邓艾,解决了百姓的生计问题,又用民心所向和伪装解决了王凌。 最终还是老子司马懿技高一筹,兵不血刃的拿下京师和平定叛乱。 本章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跟司马懿学管理 3 老谋子司马懿 4 网络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