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看到孩子……的样子,你会气不打一处来?在社群里当开始探讨这个话题时,顿时引爆了很多同学的讨论,下面是大家的发言:1、看到孩子把我的书扔一地,书桌上全是玩具时,我会气不打一处来2、看到孩子做作业这样那样,就是不痛快写,不满足他,他就生气,扔东西,我就气不打一处来5、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自己玩的还很嗨,我会气不打一处来6、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不紧不慢,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我会气不打一处来当然了,看到这段文字的你,别着急,想一想,你看到孩子……的样子,你会气不打一处来。答案还在继续,但是随着有些反应快的同学发出了这样的文字,讨论声立刻停止了。我们可以相互看一下别人的回答哦,别人的气不打一处来,你会不会和对方有同样的反应?是啊,同样的行为,为什么有些父母会允许,有些父母会不允许呢?爱学习的同学,想必都知道情绪的ABC理论,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ABC理论认为,并不是(A)真实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B)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C)情绪反应。根据情绪ABC理论来说,只要我们改变对一件事的信念B,就会有不同的情绪或行为。那是因为,我们要观察、看待事情A时,信念B1已经在起作用了,也就是说,我们在解读事件A时,已经在信念B1的无形指导下偏离了原来事件A,我们看到的事件A仅仅是我们想看到那一面而已。这个自我改变的工具要想用得好,必须找到隐藏起来的那个信念B1,这才是核心。就像我们刚刚讨论的问题,“看到孩子……的样子,你会气不打一处来?”。从这些同学的讨论中不难看到一点,这些父母在孩提时,这些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气不打一处来,仅仅是启动了我们原有的应对模式而已。人们都知道大象的力量,它是现在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可以用鼻子轻松地挑起一吨重的货物。然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顺从地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原来,在大象幼小无力时,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无法动弹的铁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力气去拉都无法挣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小象已成为大象,但只要身边有木桩,它总是俯首帖耳。如果把马戏团的大象放回原始丛林,你能期待它和野生大象一样觅食和求生吗?当然,这并不是说跳蚤和大象都不可能恢复原生状态。只是,必须加以相应的训练,这种训练用心理学的说法,叫做“去习惯化”。所谓“去习惯化”,是指刺激发生变化而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对大象而言,是要使它对木桩的习惯不再存在。而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尚未“去习惯化”的大象也仍旧可以被小木桩拴住的,不破除心中的恐惧,改变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