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名与转型:老牌家电巨头拥抱物联网 说到海尔集团,相信大家不会陌生,80年代张瑞敏怒砸冰箱的故事,可是传遍了大街小巷。 风云君今天就和大伙儿聊聊海尔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海尔智家(600690.SH)。 根据市值风云APP的“吾股评级”系统,海尔智家在2018年的得分数超过90,大大高于行业中位数。 海尔智家主营产品包括白色大型家电(如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小家电以及一些厨房电器。 海尔智家的产品品类较多,单个产品品类的款式也很多。就拿冰箱来说,可以分为单门冰箱、两门冰箱以及多门冰箱等,还可以按照总容积、制冷方式、能效等级划分。 海尔智家的官网显示,光冰箱就有267款,洗衣机则有多达425款。有鉴于此,风云君就不详细介绍一件件产品的情况了。 2019年6月5日,青岛海尔正式更名为海尔智家,此次改名显示了海尔要从传统家电制造商,转型为智能家电、家居制造商的决心。 海尔智家这么做至少有两个理由。 第一,家电行业持续低迷,需求规模不断萎缩,迫使海尔做出转型,迭代旧有的产品。 根据中怡康报告,2019年上半年国内家电市场零售额为4656亿,同比下降4.9%,是自2012年以来的新低点。 其中,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同比分别下降2.3%、3.9%、8.2%、1.0%。 海外市场也不乐观,2019年上半年美国大家电销量下降5.6%,澳洲、欧洲、日本等市场销量,要么下降,要么只增长一点点,东南亚市场的情况要好点。 第二,海尔智家的转型是顺应潮流的选择。 物联网时代是“万物互联”,表现在家电领域,就是“家电互联”。因此,传统家电升级为智能家电是很自然的事情。 随着消费习惯的变迁,家电、家居类产品都在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整个行业都在变得更加智能化。当然,这种变化趋势离不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 风云君注意到,一些新兴的科技巨头、互联网公司,也正在进军家电、家居领域。这些新的玩家以“智能连接”作为卖点,从电视、空调、冰箱到整体智能家居,不断侵蚀家电行业。 国内最典型的就属小米了,小米不仅做电视,还做空调、冰箱等各种家电。(下载市值风云APP,搜索“小米”) 2019年4月23日,雷军宣布:小米会把大家电作为未来10年持续发展蓝图的核心拼图之一,紧接着的5月17日,小米进行架构调整,成立大家电事业部,几个月之后,小米就正式发布小米互联网空调。 根据小米集团2019年财报,小米平台上已经连接了2.3亿物联网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小米的消费类物联网产品收入,在2019年达到621亿元,同比增加42%,是小米第二大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30%。智能手机收入虽然依然是第一大收入(1221亿元),但增速不到10%。 假如两者的增速都不变,几年之后,物联网产品收入就将成为小米最大的收入来源。这也就不奇怪小米会把“5G+IoT”定为集团当下最重要的战略,这部分业务确实有很大的增长机会。 说回海尔智家。 正式更名之后,海尔智家推出“5+7+N”成套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你要买,就买一整套定制化的家电,全用海尔的,产品之间也是信息互联的。 既然是智能家电,除了硬件要过关,软件也要过关。海尔智家不仅为自家产品开发了专属的UHomeOS操作系统,还专门上线了海尔智家APP,一个用来管理海尔智能产品的移动平台,用户使用APP就能遥控家电。 二、全球化并购:海尔,不只卖海尔 海尔智家从最早的单一品牌,海尔,发展到如今在全球拥有海尔、卡萨帝、统帅、GE Appliances、AQUA、斐雪派克以及Candy在内的7大家电品牌的大集团。 海尔智家不再只卖海尔牌子的东西,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 近几年,海尔智家的海外收入一直在增加,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从2015年的21%增长到2019年上半年的47%。也就是说,现在公司近一半的收入都来自海外,全球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 海尔智家的全球化扩张,主要靠的是持续性的并购、收购,而非内生式的增长。这也是海尔智家拥有这么多品牌的原因,7个品牌,除去海尔、卡萨帝、统帅,其余的四个全是海外收购而来。 2012年,海尔智家收购日本三洋电机在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的白色家电业务,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打造了新品牌AQUA系列产品(AQUA原属三洋旗下一洗衣机行销品牌)。 同一年,又收购新西兰厨房和家用电器制造商Fisher & Paykel,即斐雪派克。 2016年,海尔智家斥资逾50亿美元收购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版块,GE Appliances,成为当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海外并购之一。 2019年,意大利老牌家电品牌Candy被海尔智家收入囊中。 在境外不断地收购资产,直接推高了海尔智家的商誉,2015年的商誉还不到4个亿,占总资产的比例只有1%;从2016年开始,商誉直接猛增至200亿元以上,占总资产的比例也超过10%。 截至2019年上半年,大部分商誉来自GE Appliances,也就是因收购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所致。 (海尔智家2019年半年报) 自将GE Appliances纳入合并报表内,海尔智家还未曾对其商誉进行减值(汇率因素除外)。按照商誉减值测试的标准,GE Appliances要在10年预测期内,增长率达到4.84%以上,利润率达到5.44%以上。 (海尔智家2019年半年报) 以单个品类收入计,冰箱、洗衣机、空调是海尔智家前三大家电品类,截至2019年上半年,三者合计贡献了总营收的近70%。 2016-2018年,冰箱收入从363亿元增长至543亿元,洗衣机收入从235亿增长至363亿,空调则从187亿增长至318亿,三者之间的收入排名没有改变。 同期,家用电器整体的产量和销量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海尔智家的下游渠道比较多元化,既有国美、苏宁等大型连锁商,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还有自营的线下专卖店、实景体验店。 还是要强调一下,不是所有专卖店都是直销,比如格力的专卖店,大部分就是经销商、代理商在做,但是海尔智家的专卖店真的都是直销。 毛利率方面,海尔智家的冰箱、洗衣机、空调的毛利率基本都在30%上下。 (海尔智家2019年半年报) 海尔智家整体的毛利率也在30%左右,分区域看,海外业务的毛利率要比中国大陆地区的毛利率低一些,但是没低多少,几个百分点的差别。 公司最大的营业成本是原材料,2018年超过80%的营业成本是原材料。 (海尔智家2018年年报) 原材料具体的成分主要是钢、铝、铜等金属以及塑料等。 三、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随着海外智家对外不断并购扩张,其自身的债务规模也增加了不少。 海尔智家的短期借款在几十亿到一百多亿不等,其规模相比于账上300多亿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也不算低。 纵向看,2016年的短期借款有180多亿元,相比2015年的18.73亿,增长幅度非常明显。 其实,在2016年之前,公司的借款都还比较少,之后由于收购GE Appliances以及Candy所需的资金较大,因此,债务融资规模就开始陡增,这里面就不仅仅包括短期的,还包括长期的。 长期借款从2015年的2.97亿元,陡增到100亿元以上。 除了找银行进行间接债务融资,海尔智家还不断发行债券,目前公司的应付债券规模接近100个亿。 当然,前文所说的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都只包括一年期以上的。一年之内马上要还的应付债券、长期借款以及其他债务,都被放在了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这个科目下。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规模如今也已经接近100亿,而在2015年的时候,连1亿都不到。 从具体成份看,截至2019年上半年,绝大部分短期借款是保证借款和信用借款。 (海尔智家2019年半年报) 同期的长期借款主要包括保证、信用、保证加抵押借款。 (海尔智家2019年半年报) 保证和信用借款,虽然无需抵押或者质押物,但期限往往较短,这是银行为了控制风险而采取的必要举措,对信用资质很普通的企业,银行一般是不会发放没有任何抵押物的长期借款的。 我们看到,海尔智家的长期借款里,大部分依然是基于纯信用和保证的借款,侧面说明了海尔智家的信用资质比较好。 海尔智家发行的债券类型,均为可交换公司债券。目前未到期的债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2017发行的80亿港币,还有一部分是2018年发行的30亿人民币。 公司的其他流动资产近几年也在增加。 其中超过一半的其他流动资产是银行理财存款。 (海尔智家2019年半年报) 还有部分短期理财产品放在了交易性金融资产里。 (海尔智家2019年半年报) 现在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一下海尔智家的流动性水平,截至2019年上半年,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银行理财存款三者合计为397亿元,而短期借款加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共计180亿元。 如此看,海尔智家短期的偿债能力基本无忧。 海尔智家的资产负债率接近70%。 有息负债率则维持在20%左右。 风云君这里要说明一下,之前的会计准则,是区分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的,前者上表,后者不上表;新的会计准则下,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不再进一步区分,并将租赁行为认定为一项筹资活动。 也就是说,所有的租赁性负债,一律算有息负债。 债务的认定标准变了,部分企业的偿债指标一定会变差,尤其是对那些拥有大量经营租赁资产的行业,比如航空运输业、电信业等。 不过,就海尔智家而言,新上表的租赁负债只有20亿元,只占整体负债规模的5%左右,影响不大。 海尔智家的利息保障倍数从2016年的11.29下降到2018年的8.58,不过从2019年前三个季度来看,利息保障倍数有所回升。 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各有100多亿。 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10%以下,占比很低。 应收账款的账龄大部分在一年之内。由于海尔智家不是按照账龄组合来计提坏账准备的,因此,公司也就没有披露各个账龄段的计提比例。 不过粗略估算一下,其整体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在3.3%左右。 (海尔智家2018年年报) 而美的集团整体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在4%左右。 (美的集团2018年年报) 格力电器的计提比例则在5%以上(注: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的应收账款大部分也是在一年以内)。 (格力电器2018年年报) 存货是海尔智家第二大流动资产,所占比例在20%以上。 存货周转率从2016年的6.9下降到2018年的5.93。 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和库存商品,并且也只对原材料和库存商品计提跌价准备。 (海尔智家2019年半年报)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海尔智家的长期股权投资接近200亿元。 金额排在前三的被投资公司分别为: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尔财务”)、Controladora Mabe(以下简称“Mabe”)、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海尔智家2019年半年报) 海尔财务由海尔集团以及3家成员企业出资设立,是海尔集团内部的财务平台,主要负责吸收集团成员的存款、办理成员企业的贷款等。 Mabe是墨西哥家用电器制造商,美国通用电气本来持有Mabe 48.41%的股权,2016年6月,通用电气将这部分股权卖给了海尔智家。 海尔智家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往往超过同期的净利润,自由现金流也很充足。 良好的现金流水平,主要得益于海尔智家对上游供应商的资金占用,截至2019年三季度,公司账上有600多亿元的应付票据、应付账款以及其他应付款。 2016-2018年,海尔智家的现金分红率保持在30%以上。 海尔智家的研发实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其研发中心遍布全球,截至2019年上半年,海尔智家在全球累计专利申请4.8万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海外发明专利数量超过1万项。 研发费用主要包括薪酬费用、研发设备类支出、检验检测费等。2016-2018年,研发费用率维持在2%以上。 海尔智家的研发投入基本是费用化的,研发资本化率不到10%。 (海尔智家2018年年报) 四、私有化与整体上市 海尔集团有两个上市平台,一个是A股上市的海尔智家,还有一个是在港股上市的海尔电器(01169.HK)。 不过,这两个上市平台不是对等关系,海尔电器是海尔智家的并表子公司,前者承担的业务主要是洗衣机、热水器的生产、销售、分销服务。 2019年12月,市场突然传出海尔智家将私有化海尔电器的消息,不过根据海尔智家最新的公告,公司正在探讨潜在的私有化方案,具体的换股比例和时间表还没有定下来,也没有任何承诺。 国内家电另两个巨头,格力刚完成超过400亿元的混改,而美的集团也早在2013年实现整体上市,2018年又私有化小天鹅。 倘若海尔智家成功私有化海尔电器,两个独立上市平台走到一起,则意味着海尔集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整体上市。 此番重组,能否改变国内家电三巨头的竞争格局,还很难说,至少目前看,海尔智家在格力、美的面前并不占明显优势。 首先,两个上市平台之间存在较多复杂的关联交易,两个平台有各自的管理团队,一些管理职能明显重叠了,或者存在直接冲突。 第二,海尔智家的海外扩张是走并购的路子,其拥有的子品牌过多,相当一部分还是海外品牌。 整合这么多分散在世界各个区域的品牌,推进各个品牌的协同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成本。 以上两个因素,直接推高了公司的经营成本,从而拖累了海尔智家的盈利能力。 从毛利率方面看,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海尔智家三者的毛利率几乎没差别,都在30%左右。 但是在净利率上,海尔智家与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的差距就比较明显了,尤其是格力电器,其净利率几乎是海尔智家的两倍以上。 也是由于净利率的差距,海尔智家的扣非ROE也是不如格力和美的。 毛利率差不多,但是净利率低于竞争对手,反过来说明海尔智家的费用率是比较高的。具体而言,公司管理费用率不高,高的是销售费用率。 五、管理,还是管理 海尔智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盈利能力偏弱。“白电双雄”美的、格力2018年营收分别是海尔智家的1.42、1.08倍,但净利润却高达海尔智家的2.22、2.70倍,盈利能力差距可见一斑。 海尔智家净利率低,表面上看是由于费用率过高导致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公司内部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再加上自己又不断兼并海外品牌,最终导致公司整体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率降低。 另外,海尔智家还面临着另一个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同样威胁着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等其他传统家电巨头,那就是来自诸如小米之类的新经济公司的搅局。 物联网时代,随着小米、华为、亚马逊、苹果等新玩家们,纷纷入局家电行业,现有的竞争格局可能会重新洗牌。 为应对上述挑战,风云君希望海尔智家能够切实提高公司管理水平,降低费用率,进一步整合收购过来的品牌资源,同时,加紧布局智能家电、家居领域。 最后提示一点:本次疫情对海尔智家的影响肯定是比较大的,因为其一半的收入都来自海外,其生产基地也是遍布全球,而且风云君看到,财报上有很多在建工程是海外项目,美国的、俄罗斯的,新西兰的等等,都有。 (海尔智家2019年半年报) 免责声明: 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