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夏 | 春尽夏来,万物繁茂,人心清和

 京博国学 2020-09-05


今日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5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农历的立夏。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标志着夏天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

古人说,立夏时节,“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春生夏长,夏天万物繁茂。立夏,标志着万物都进入了一年中最辉煌的时空。

春天的离去,也许会带来些许的感伤。但万物生长的夏天来临,更会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立夏依次有三种物候现象: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生,三候王瓜生。

即是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一池树荫,几支荷叶,一只蜻蜓停在荷尖,赏万物之生趣,也是人生的一种快意。

《淮南子》:“夏,为衡,衡以平物,使之均也。”

“夏”还有“衡”的意思,“衡”在古代指的是秤杆、秤,而夏神“祝融”的形象就是手持着一杆大秤,标志着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让它们生生不息。

《礼记·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意思是说:天地之大,万物共同繁育、生长其间而不相互损害,四时日月,更迭运行而不相互违背。

大自然是这样,人也当如此,“君子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心胸宽大,和谐以共生共长,相融以相辅相成。

君子和而不同,和是因为认同人品,不同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我尊重你的人格,但我未必同意你的观点;我反对你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你的全部。这就是君子的做人原则。

生活中,人人都不同。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尊重不同是一种境界。

境界高了,心就宽了,看一切都顺了。

天地大美而不言

此时在乡野里,夏早已替代了春。田埂上,荠菜已经高举起顶花的茎,飘摇的衰老白花连成了片。蒲公英的种子已经被带向了四面八方。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对立夏最好的诠释。

立夏不仅给予我们时间的意义,更让我们学习领悟,懂得成长的道理。人生的繁茂奠基于青年,却不止于年龄。

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把天和人看作是不抵触的,敬畏天地万物,这就是真人。

万物都是人的内心投射。看遍世界,也是走过内心,打开一扇心门,通往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一个人要过得快乐,还要内心丰盛,拥有精彩的精神世界,在日渐纷杂的世俗世界里有自己的原则与追求,而不是满足于人云亦云的生活方式。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深沉的智慧大多是沉默的,最伟大的人格往往也需要忍耐和克制。

所有内在充实的人,大多是安静而沉默的。

人心清和而不歇

立夏,不仅充满着希望,更是见证着成长。

古诗说:“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就是初夏。立夏时天气还不是很热,天地清和,有一丝宜人的凉爽。

人心也应该像此时的天地一样清和,像此时的芳草一样不歇。

内心清和,也就是庄子说的“虚静”。

道本无道,要是让自己的心境像虚空一般,道也就是道了。

把世间的事分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理解了众人在世上的所作所为,如果悟道,自不必多言;如果不悟,那是心性欠缺磨练。

修习剑道的武士说,“我挥舞竹刀千次,只为一次顿悟”,剑道如此,生活亦如此。

把生活过慢一点,慢慢感受脚下的路,慢慢感受眼里的美,留意身边的一朵花一棵树。

俯视红尘,以平常心对待无常事,身处纷扰喧嚣,力求简单明洁,享受清和不歇。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耕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