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动荡的年代,别疯了

 悲壮的尼古拉斯 2020-05-06

小时候,我们以为这世上哪哪都是靠谱的人、靠谱的事,感觉生活可真刺激,每天都想玩到疯。

长大后,才明白,很多人不过是逢场作戏,很多的事都在颠倒黑白,生活依然刺激,只是常常感觉要被逼疯。

从小到大,我见过很多疯子,现在想起来,他们大都无害。

古今中外,我们见识了很多疯狂的时代,我们也知道,它们逼疯了一代又一代。

害,那又怎样,人大都健忘,雨过天晴后,一切习以为常。

最近都是阴天,外面灰蒙蒙一片,空间上的灰色会给人的眼睛蒙上一层阴影,这让我想起一部电影,看过的人不多,郑大圣导演的《村戏》。

电影记录的,就是把人逼疯的疯狂年代。

海报上写着:没有一个坏人,也没有一个无辜的人。

《村戏》的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场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惊魂未定,中国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纷纷迈入新时代。

“新时代”,听起来就是个气象万千的好词。

但在《村戏》里,我们看到的是灰蒙蒙的一片,电影里的人和空间就像被什么庞然大物玩弄过一样,曲,变形。

于是,片子一开头,出现的就是一个疯子,大家都叫他“奎疯子”。

这时节,村里人都忙着把花生榨成油,只有“奎疯子”发神经,把花生一堆堆撒到干巴巴的地里。


在新旧交替之际,村子里有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分地,这也是村民们心里最关心的一件事,但这事被村支书搁置了,因为眼下还有一件更为紧要的事,那就是今年过年要唱大戏。

唱戏原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新时代来了,以前的样板戏不唱了,重新唱回老戏,公社给村里下达了“唱大戏”的光荣任务,县领导也会来参观。

这么一来,唱戏就成了ZZ任务,是头等大事。

于是,村支书给村民指定了一个曲目,《打金枝》,这是一出歌功颂德的老戏。

原本,村里的文艺青年小芬和树满是《打金枝》里男女主的最好人选,可偏偏村里老一辈的人都觉得树满不行。

因为树满是“奎疯子”的儿子。

在村里,“奎疯子”就犹如瘟神一般,人人躲着他,时不时,“奎疯子”还会去抢村民的花生,村民就群起攻击他,就连树满也说:我爹活该疯。

事实上,让一个人疯起来是很简单的事。

在《村戏》里,全村人排挤“奎疯子”,树满站在村民这边,用枪指着自己爹时,这个年轻人的心里就已经“疯了”一块。

在影片中,有一幕我觉得拍的很好,在集体笼罩的阴霾里,新一代的树满和小芬无法自由交往,忍无可忍之下,树满把代表私人情感的笛子折断了,画面里,树满越来越模糊,直到成为一个黑影。

我想,此时的他,“疯狂”大概也在蹭蹭蹭地滋长。

整部《村戏》,看起来就是一出充满悲剧性的闹剧,因此,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影片都是黑白色的。

只有当电影闪回到过去的场景时,电影才有了颜色,而且是过分艳丽的红和绿,导演说是因为记忆里那时代这两种颜色的印象最深。

实际上,导演呈现的,是一个失真、矫饰的时代。

原来,在过去的那场浩劫里,“奎疯子”本是村支书的左膀右臂,负责管理村里那片公家的花生地。

有一次,他女儿饿的受不了,跑到地里偷花生吃,“奎疯子”严肃的批评了女儿,让她吐出来,没想到,一不小心让女儿噎死了......


不可思议吧。

更夸张的是,因为此举,“奎疯子”成了全县的标杆,是大义灭亲的英雄。

村领导为了响应上面“树正气”的新风,给“奎疯子”还写了发言稿,让他当着全县群众的面,讲讲抓贼的经历。

一脸扭曲的“奎疯子”在台上念到:我王奎生的任务,就是保护集体财产...地里的花生是集体的财产,集体的财产那就是大队的财产,大队的财产,那是公社的财产,公社财产那就是国家财产,偷国家财产她就是贼,哪怕是半粒花生,她也是贼......

台下掌声雷动,响起了一阵阵向王奎生同志学习的呼声。


也正因为“奎疯子”这一光辉事迹,那一年,全村都领到了救济粮,村民们纷纷竖大拇指夸他正直,了不起。


可是,王奎生从此就疯了。

同样是这个人,进入新时代后,这个为村争光的英雄,一转眼就成了村民眼中的灾星了。

因为风向变了,村民要讲的“理”就变了。

这种事情我们现在也很常见,明明很多人和事大家也都不了解,但为了吃口人血馒头,也就义正严辞的踩上两脚。

本来,村支书觉得要念及旧情,把之前“奎疯子”管理的花生地继续给他家。

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村民都想分杯羹,觉得这触及自己的利益啊,纷纷抗议,说:

他就是个疯子,有病就送精神病医院吧,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事,误了全村人的事。


其实,“奎疯子”并不是真疯,他只是失心疯,是一种心理疾病,然而大家只想赶走这个麻烦,没人愿意听他说话。

在《村戏》里,“奎疯子”有两场独角戏非常精彩。

这些年来,“奎疯子”到处抢花生,然后撒到地里,就是因为是花生让女儿彩云丧命,他追啊抢的,不是花生,而是女儿。

于是,电影中间有一场戏是“奎疯子”在幻想打仗,他开炮的对象,是碾压花生的大石磨。

石磨就是时代,榨出来的油,就是被牺牲个体的血。

在这里,花生又不单单指的是女儿,它指的是在集体疯狂的年代,被碾碎的那些个体。

还有一场戏是在影片后半段,“奎疯子”唱了一出《钟馗打鬼》,我们知道,《钟馗打鬼》寓意是惩恶锄奸,为民除害,可是在一个人性被扭曲的年代里,“奎疯子”这个钟馗打的鬼,居然是自己的亲闺女。

因为这件事,他一世都不得安宁。

唱完那出戏,“奎疯子”又崩溃了。


电影《村戏》虽然讲的是一个村子里的事,但生动的演绎了一个个时代的国民性,王奎生在一个时代被逼成了“奎疯子”。

但人们并不长记性,也没什么反省,走进新时代后,又把受害的“奎疯子”逼进了精神病院。

历史是复印的,我们在新闻里也见识过很多次。

在影片的最后,村民们五花大绑,把“奎疯子”这个灾星丢进了精神病院的车里,而儿子树满也完全与大家统一战线了。

只有唯一跟“奎疯子”走的近的小芬在人群中喊道:

你们凭什么绑人,他不是牲口。


然而,在群众狂热般的审判中,哪里还容得下一句人话。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疯的是大家,“奎疯子”反而清醒了。

当年,女儿彩云走的时候,“奎疯子”咬牙切齿的对着棺材里的彩云说:别再投胎回来了。

而今,坐在车上,“奎疯子”眼泛泪光,用尽力气,才断断续续的说出了几个字:

彩云,回来......

“奎疯子”终于明白,集体在女儿面前,屁都不是,集体只会在自己没用的时候,把自己当个屁放了。

我想,这也是电影美好的关怀吧,毕竟,走进新时代了,人不会随随便便遭到碾压,至少,还有像小芬这样善良、明亮的年轻人存在。

看到“奎疯子”一次次在人群里挣扎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腰乐队唱的《硬汉》,其中有句唱到:

如果故事的方向和你要的都不一样,我多想你能有勇气,重新开场。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村戏》,唱大戏也是从头到尾都在强调,可有意思的是,我们直到电影结束,也没能目睹这一场为领导们歌功颂德的《打金枝》。

我想,这也是电影美好的祝愿吧:歌功颂德什么的,不看也罢,多关心关心这真实的人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