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基础与保健—生长发育

 山河教育网 2020-05-06

一、生长发育

特点要点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过程(1)前三个月增加很快,第一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2)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淋巴系统在儿童期生长迅速,于青春期前达高峰;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l)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2)运动发育的规律是

①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

②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近到远)

③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

④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简单到复杂)

⑤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低级到高级)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三、体格生长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l)体重。

(2)身高(长)。

(3)坐高(顶臀长)。

(4)头围。

(5)胸围。

(6)上臂围。

(7)皮下脂肪。

(二)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1.体重的增长

(1)我国平均男婴出生体重为3.3±0.4kg,女婴为3.2±0.4kg。

(2)生后一周内如摄人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日达最低点下降(3%-9%)。

(3)至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4)如果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则为病理状态。

(5)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一个月体重增加可达l-1.5kg。

(6)生后3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的体重的2倍。

(7)第一年内婴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12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

(8)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5-3.5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o

(9)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kg。

【要点提示】<6月龄婴儿体重=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7-12月龄婴儿体重=6(kg)+月龄x0.25(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年龄x2+7(或8)(kg)。

2.身材的增长

(1)身高(长)

①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②多数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

③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l-2cm。

④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

⑤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二个生长高峰。

⑥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cm。

⑦前3个月身长增长约11-12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值,l岁时身长约75cm。

⑧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左右,即2岁时身长约85cm。

⑨2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cm。

⑩2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

(2)坐高(顶臀长)

①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②与身长测量一致,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为顶臀长。

③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3)指距: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距离,代表上肢长骨生长。

3.头围的增长

(l)胎儿期脑生长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出生时头相对大,平均33-34cm。

(2)第一年前3个月头围的增长(6cm)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的增长值(6cm),即1岁时头围约为46cm。

(3)生后第二年头围增长减慢,约为2cm。

(4)2岁时头围约48cm。

(5)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

【要点提示】头囤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4.胸围的增长

(l)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2)出生时胸围32cm,略小于头围1-2cm。

(3)l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

(4)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lcm)。

(5)l岁左右头围与胸围的增长在生长曲线上形成头、胸围的交叉,此交叉时间与儿童营养、胸廓的生长发育有关,生长较差者头、胸围交叉时间延后。

5.上臂围的增长

(1)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

(2)l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l一5岁增长缓慢,约1-2cm。

(3)测量筛查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13.5cm为营养良好。12.5一13.5cm,营养中。<12.5cm为营养不良。

6.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l)头与身长比例

①头的生长在宫内与婴幼儿期领先生长,而躯干、下肢生长则较晚,生长时间也较长。

②头长占身长(高)的比例在婴幼儿为l/4.到成人后为l/8。

(2)体型匀称: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如身高的体重(Weight-forheigh,WH),胸围/身高(身高胸围指数),体重(kg)/身高(cm)×1000(Quetelet指数),体重(kg)/身高(cm)2×104(Kaup指数),年龄的体块指数(BMI/age)。

(3)身材匀称

①以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表示,反映下肢的生长情况。

②坐高(顶臀长)占身高(长)的比例由出生时的0.67下降到14岁时的0.53。

(4)任何影响下肢生长的疾病,可使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停留在幼年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软骨营养不良。

(5)指距与身高

①正常时,指距略小于身高(长)。

②如指距大于身高l-2cm,对诊断长骨的异常生长有参考价值,如蜘蛛样指(趾)(马方综合征)。

(三)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1.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PHV),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男孩的身高增长高峰约晚于女孩2年,且每年身高的增长值大于女孩,男孩比女孩高。

3.一般的说男孩骨龄15岁,女孩骨龄13岁时,身高生长达最终身高的95%。

4.不论男女孩,在青春期前的1-2年中生长速度略有减慢。

5.女孩在乳房发育后(约9-11岁),男孩在睾丸增大后(11-13岁)身高开始加速生长,1-2年生长达PHV.此时女孩年身高平均年增加8-9cm,男孩9-10cm,在第二生长高峰期,身高增加值约为最终身高的15%。

6.PHV提前者,身高的停止增长较早。

7.青春期体重的增长与身高平行,同时内脏器官增长。

8.女性耻骨与髂骨下部的生长与脂肪堆积,臀围加大。

9.男性则有肩部增宽,下肢较长,肌肉增强的不同体形特点。

(四)体格生长的评价

1.衡量体格生长的常用方法

方法内容
均值离差法是适合于正态分布的常用统计学方法之一,以平均值(Ex÷n)为基础、标准差(SD)为离散距
百分位、中位数法
对正态或非正态分布状况均可适用。以第50百分位数为中位数(P50);常用P3(相当于-2SD)、P97(相当于+2SD)
标准差比值法(Z评分,Zscore.SDS)是用偏离该年龄组标准差的程度来反映生长情况,可在不同人群间进行较为精确的比较。
指数法
即用两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
生长曲线图评价法

2.界限点以X±2SD为离差法的正常范围:以P3-P97为百分位法的正常范围。

四、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

组织器官内容
骨骼发育

1.头颅骨发育:颅骨随脑的发育而增长,故较面部骨骼发育为早

(l)可根据头围大小,骨缝和前、后囟闭合迟早等来衡量颅骨的发育

(2)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于3-4个月时闭合;前囟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O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2岁时闭合;后囟在出生时即已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于生后6-8周闭合

(3)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前囟饱满常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而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2.脊柱的发育: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

(1)生后第1年脊柱增长快于四肢,l岁以后四肢增长快于脊柱

(2)新生儿出生时脊柱仅呈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随着抬头动作的发育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后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l岁左右开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至6-7岁时这3个脊椎自然弯曲才为韧带所固定

3.长骨的发育:长骨的生长和成熟和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l)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骨干骺端的骨化中心按一定的顺序和部位有规律的出现,可以反映长骨的生长发育成熟程度

(2)通过X线检查长骨骨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及其融合时间,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测定骨龄

(3)l-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加l
牙齿的发育

1.牙齿的发育与骨骼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平行

2.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

3.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乳牙最晚3岁前出齐

4.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但乳牙的萌出时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5.恒牙的骨化则从新生儿时开始,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即第1磨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
脂肪组织与肌肉发育

1.脂肪组织发育:主要是细胞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细胞数目自胎儿中期开始增加较快,到生后l岁末达最高峰,以后渐减速,自2-15岁可增加约5倍;脂肪细胞体积扩大的速度也以胎儿后期为快,出生时已增加l倍,以后逐渐减慢,到学龄前期脂肪细胞大小已增加不多,一直维持到青春期

皮下脂肪占全身脂肪的50%以上,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可反映全身脂肪量的多少、肥胖或营养不良的程度

临床工作中常选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角等部位,很少测量腹部皮下脂肪

2.肌肉组织的发育:胎儿期肌肉组织发育较弱,出生后随小儿躯体和四肢活动增加才逐渐发育
生殖系统发育

生殖系统的发育受内分泌系统的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的控制,从出生到青春前期小儿性腺轴功能处于较低水平,进入青春期,性腺和性征才开始发育

1.青春期

(l)持续6—7年,分为3个阶段:青春前期,lO-13岁,女孩比男孩平均早2年开始,体格生长开始加速,第二性征出现

(2)青春中期14-16岁,出现体格生长的第二个高峰,第二性征全部出现

(3)青春后期,17-20岁,生殖系统发育在此期内全部完成

2.生殖系统发育

(l)男性生殖系统发育:出生时睾丸大多已降至阴囊,约10%男婴的睾丸尚可位于下降途径中的某一部位,一般在l岁以内都会下降到阴囊,少数未降者即为隐睾症

(2)女性生殖系统发育

①出生时卵巢发育已较完善,但其卵泡处于原始状态;在儿童期卵巢发育非常缓慢

②进入青春前期后,在增强的LH和FSH的刺激下,女孩卵巢内即见滤泡发育

③乳房出现硬结,标志其青春期的开始;随着卵巢的迅速增长,雌激素水平不断上升,乳房、外生殖器、阴毛等依次发育,最后初潮和腋毛出现

④此时在13岁左右

五、神经心理发育

项目内容
神经系统的发育

a)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期领先于其他各系统,新生儿脑重已达成人脑重25%左右

b)1岁时脑重达成人脑重的60%;4-6岁时脑重已达成人脑重的85%-90%

c)新生儿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

d)出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3岁时神经细胞分化已基本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

e)神经纤维髓鞘化到4岁时才完成,故在婴儿期中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兴奋灶,易使其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

f)脊髓随年龄而增长、加长,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做腰椎穿刺时应注意

g)新生儿和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也不易引出,到l岁时才稳定3-4个月前小儿肌张力较高,Kernig征可为阳性.2岁以下小儿Babinski征阳性亦可为生理现象

感知、运动、语言的发育

1.感知的发育

(l)视感知发育: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瞳孔有对光反应

新生儿期后视感知发育迅速.1个月可凝视光源,开始有头眼协调;3-4个月时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6-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8-9个月时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8个月时已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时可区别垂直线与横线;5岁时已可区别各种颜色;6岁时视深度已充分发育

(2)听感知发育:听力与儿童的智能和社交能力发育有关

出生时鼓室无空气,听力差;生后3-7日听觉已相当良好;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4岁时听觉发育完善

(3)味觉和嗅觉发育

①味觉: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4-5个月甚至对食物的微小改变也已很敏感,为味觉发育关键时刻,此期应适时添加各类辅食

②嗅觉:出生时嗅觉中枢与神经末梢已发育成熟;3-4个月时能区别愉快与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开始对芳香气味有反应
项目内容
感知、运动、语言的发育

(4)皮肤感觉的发育: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等

①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的触觉已很灵敏,而前

臂、大腿、躯干则较迟钝

②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钝;第2个月起才逐渐改善

③出生时温度觉就很灵敏

2.运动发育或称神经运动发育,可分为大运动(包括平衡)和细运动两大类

(l)平衡与大运动

①抬头:4个月时抬头很稳

②坐: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开始坐稳

③匍匐、爬:8-9个月可用双上肢向前爬

④站、走、跳:II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5个月可独自走稳;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30个

月时会独足跳1-2次

(2)细动作: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6—7个月时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

10个月时可用拇、食指拾物,喜撕纸
语言的发育

语言的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

新生儿已会哭叫,以后咿呀发音;一般l岁时开始会说单词,以后可组成句子,先会用名词,

而后才会用动词、代名词、形容词、介词

心理活动的发展

1.注意的发展: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

5-6岁后儿童能较好的控制自己注意力

2.记忆的发展:记忆是将所学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可分为感觉、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3个不同的系统;长久记忆又分为再认和重现两种,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被认识,重现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重现,但可在脑中重现,即“被想起”

l岁内婴儿只有再认而无重现,随年龄的增长,重现能力亦增强幼年儿童只按事物的表面性质记忆信息,即以机械记忆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理解、语言思维能力的加强,小儿有意识的逻辑记忆开始逐渐发展

3.思维的发展:思维分为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两种,前者依据具体事物的形象联想进行,后者以概念、判断、推理进行

l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思维,在3岁以前只有最初级的思维形式;3岁以后开始有初步抽象概括性思维:6-11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具有进一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4.想象的发展:新生儿无想象能力;l一2岁儿童仅有想象的萌芽;3岁后儿童随经验和语言的发展,已有初步有意想象

学龄前期儿童仍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到学龄期才迅速发展

5.意志的发展:初生时没有意志,年龄渐长,语言思维发展愈深入,社会交往愈多,在成年人教育的影响下,意志形成和发展

6.情绪、情感的发展

(l)新生儿因生后不易适应官外环境,较多处于消极情绪中,表现不安、啼哭,而哺乳、抱、摇、抚摸等则可使其情绪愉快

(2)婴幼儿情绪表现特点常为时间短暂,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外显而真实

(3)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愉快因素的耐受性逐渐增加,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逐趋向稳定

(4)幼儿已有高级情绪的初步发展,随着年龄增大,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感也日益分化,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同情感、友谊感、荣誉感等
项目内容
心理活动的发展

7.个性和性格的发展

(1)婴儿期由于一切生理需要均依赖成人,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赖感

(2)幼儿时期已能独立行走,说出自己的需要,故有一定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常出现违拗言行与依赖行为相交替现象

(3)学龄前期小儿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增强,但主动行为失败时易出现失望和内疚

(4)学龄期开始正规学习生活,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如不能发现自己学习潜力将产生自卑

(5)青春期体格生长和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伙伴问题、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时易发生性格变化

(6)性格一旦形成即有相对稳定性

【要点提示】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过程

年龄粗、细动作语言适应周围人物的能力与行为
新生儿无规律、不协调动作;紧握拳能哭叫铃声使全身活动减少
2月直立及俯卧位时能抬头发出和谐的喉音能微笑,有面部表情;眼随物转动
3月仰卧位变为侧卧位;用手摸东西咿呀发音头可随看到的物品或听到的声音转动1800:注意自己的手
4月扶着髋部时能坐;可在俯卧位时用两手支持抬起胸部;手能握持玩具笑出声抓面前物体;自己玩弄手,见食物表示喜悦;较有意识的哭和笑
5月扶腋下能站得直,两手各握一玩具能喃喃地发出单词音节伸手取物;能辨别人声;望镜中人笑
6月能独坐一会;用手摇玩具---能认识熟人和陌生人;自拉衣服;自握足玩
7月会翻身;自己独坐很久;将玩具从一手换人另一手能发“爸爸”“妈妈”等复音,但无意识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自握饼干吃
8月会爬;会自己坐起来、躺下去;会扶着栏杆站起来;会拍手重复大人所发简单音节注意观察大人的行动;开始认认物体;两手会传递玩具
9月试独站:会从抽屉中取出玩具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句,如“再见”等看见熟人会手伸出来要人抱;或与人合作游戏
10-11月能独站片刻;扶椅或推车能走几步;拇、食指对指拿东西开始用音词,一个单词表示很多意义能模仿成人的动作;招手、“再见”;抱奶瓶自食
12月独走;弯腰拾东西;会将圆圈套在耍棍上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如灯、碗;指出自己的手、眼对人和食物有喜憎之分;穿衣能合作,用杯喝水
15月走得好;能蹲着玩;能叠一块方木能说出几个词和自己的名字能表示同意、不同意
18月能爬台阶:有目标地扔皮球能认识和指出身体各部分能表示大小便;懂命令;会自己进食
2岁能双脚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会说2-3个字构成的句子能完成简单的动作,如拾起地上的物品;能表达喜、怒、怕、懂
3岁能跑;会骑三轮车;会洗手、洗脸;脱、穿简单衣服能说短歌谣,数几个数能认识画上的东西;认识男、女;自称“我”:表现自尊心、同情心、害羞
4岁能爬梯子;会穿鞋能唱歌能画人像;初步思考问题;记忆力强、好发问
5岁能单腿跳:会系鞋带开始识字能分辨颜色;数10个数;知物品用途及性能
6-7岁参加简单劳动,如扫地、擦桌子、剪纸、泥塑、结绳等能讲故事:开始写字能数几十个数;可简单加减;喜独立自主

六、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一)能力测验

1.筛查

筛查法名称适用范围
丹佛发育筛查法(DDST)用于<6岁儿童发育筛查,对<4.5岁的儿童较为适用
绘人测试适用于5-9.5岁儿童
图片词汇测试(PPVT)适用于4-9岁个人与集体的一般智能筛查

2.诊断

量表名称适用范围
Gesell发育量表适用于4周至3岁的婴幼儿。结果以发育商(DQ)表示
Bayley婴儿发育量表适用于2—30个月婴幼儿
Standford-Binet智能量表适用2—18岁儿童
Wechsler学前及初小儿童智能量表(WPPSI)适用于4—6.5岁儿童
Wechsler儿童智能量表修订版(WISC-R)适用于6—16岁儿童

(二)适应性行为测试

1.现多采用日本S-M社会生活能力检查,即“婴儿一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2.适用于6月-15岁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评定。

七、体格生长偏离

项目含义
体重过重体重超出同龄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或第97百分位)者
低体重体重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者
高身材身高超过同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或第97百分位)者
矮身材身高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