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鉴别
心绞痛的主要考点 1.胸痛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常为压迫、发闷、紧缩性、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 2.多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诱发: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在3 - 5min内逐渐消火,偶有持续15 - 20分钟。可以反复发作。 3.心电图检查:足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其中心电图负荷试验:足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 1mV持续2分钟作为阳性标准、 心绞痛要点归纳:
心肌梗死坏死组织的吸收 1-2周后开始吸收,并逐渐纤维化,在6-8周形成瘢痕愈合,称为陈旧性或愈合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
心梗先兆:心肌梗死有先兆,绞痛频发药无效。 症状:清晨安静无诱因,上腹颈背多部位,疼痛较刷时间长,烦躁出汗濒死状。 体征:心率增快血压低,心衰休克律失常,宽深Q波T倒置,ST段弓背抬。血清酶高血沉快。 治疗:诊断不清按心梗,心电血清再测定。卧床吸氧快止痛,度冷丁类重复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溶栓疗法再灌注,冠脉成形支架术,利多卡因电除颤,传导阻滞起搏器,心律缓慢阿托品,室上逮律洋地黄。 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注:常考的是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动态改变考查较少。 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与心肌酶 1.肌红蛋白:是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起病2小时内升高,12小时达高峰,24 - 48小时恢复正常。 2.肌钙蛋白I (cTnl)或肌钙蛋白T(cTnT):是更具有心脏特异性的标记物,在发病3-4小时即叮升高,11 - 24小时达高峰,7- 10天恢复正常,对心梗的早期诊断和发病后较晚就诊的病人均有意义: 3.肌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诊断的特异性较高,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 24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的是否成功。 4.肌酸激酶(CK):在起病6 - 10小时升高,12小时达高峰,3-4日恢复正常; 5.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在起病6 - 10小时后升高.24小时达高峰,3-6日降至正常。 6.乳酸脱氢酶(LDH):敏感性稍差,在起病6 -10小时后升高,达到高峰时间在2-3日,持续1-2周才恢复正常。 注:肌红蛋白出现最早,敏感性强,特异性差;肌钙蛋白随后出现,特异性强持续时间长,CK-MB敏感性弱于肌钙蛋白,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1.介入治疗(PCI):应在起病3-6小时内,最多12小时内进行,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 2.发病12小时以上不宜施行介入治疗;不宜对非梗死相关的动脉施行介入治疗;有心源性休克者宜先 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待血压稳定后再行介入治疗。 3.治疗:心衰急性心梗24小时内禁用洋地黄,右室梗死者慎用利尿剂。 急性左衰减负荷,吗啡剁尿血管扩。右室梗死慎利尿,一天不用洋地黄。 心梗的并发症:心梗并发五种症,动静栓塞心室膨,乳头断裂心脏破,梗塞后期综合征。心梗与其他疾病鉴别:痛哭流涕,肺腑之言。 解释:痛:心绞痛;流:主动脉瘤夹层分离;腑:急腹症;肺:急性肺动脉栓塞;言:急性心包炎。 溶栓治疗成功与否的判断 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2小时内回降>50%;②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③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内)。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称为“泵衰竭”,采用Killiip分级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