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道家经典,而道教养生之中亦奉之为至宝,虽然寥寥五千文,但是包含大道之要,解者亦万千。其中有三句话,实则是全文的核心,可谓重中之重! 点击加载图片 第一句:“专气致柔”,让人窥见大道养生的门径。 《道德经》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似乎是个疑问句,但实际上也是问题的解答,即若如婴儿,需专气致柔。 我们都知道道教养生的大体步骤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等步骤,但是本质上的需求,都是由后天返还先天。 点击加载图片 什么是后天返还先天?就是从我们现有的状态,回到宛若婴儿般无痛无病的状态。也就是说,专气致柔,是贯穿始终的答案,也是窥见大道的门径。 那么专气致柔到底是什么?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调息至专一不乱,思维意识之有条不紊。在这个过程中,外欲越少,则呼吸越柔、越专,越不会产生后天之“病”,就可以“能如婴儿”般净柔专纯。 点击加载图片 在这里,首先出现的自然就是调息的方法,调息才可专气,专气才可致柔。但是《道德经》之中,似乎并没有调息之法,大体都是宏观之言,正是如此,才有诸多解《老》之书,即解释《道德经》更深层次方法的论点。 但是我们要知道,有所结果再去修习不论何种丹书,与不知结果或是目的的差别之大,犹如天差地别。不论是道家、道教的调息之法本质上都是大同小异,而其真正的核心便是专注于呼吸,也就是专气。 点击加载图片 当气专,思虑不再对身心有所干扰,也就达到了调息致柔的目的,正所谓庄子所说的“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便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这一句专气致柔,可以说使人得以窥见大道养生的真正门径。 第二句:“致虚守静”是修者可以得到的验证境界。 所谓专气而身心柔静,是一种入门的路径,那么如何是更进一步呢?实际上便是《道德经》所言的“致虚守静”,即柔是为了致虚,而虚得到了静,更要守住,这就是养生的纲要。 《道德经》说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与致虚守静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所谓有与动,是虚静的表现,参考。如果从大了说,老子主张的无为也是与有为互为表里的。 点击加载图片 那么这里,我们想要进入虚静,也可以从有而表现,这里的概念看似对立,但实际上是统一的,如“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句,实际上就是达到虚静的原则。 简单来说,如果说虚静是一个静态的过程,那么后天返还先天本质却是动态的,唯有动中求静,再从静中生动,才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这里实际上告诉了我们方法,当达到虚静的状态,这个验证后,还要守住,才能求得最终的目的。 这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核心是保持身心的专柔,进入虚静,若存若亡,绵绵不绝。那种时候,就进一步窥见大道了。 点击加载图片 第三句:“无为而为”,老子所说的真正核心。 上句,实际上我们已经说过“无为而为”这个词汇,但是这句话本该是核心思想,却也是如今被误解最多的一句。 许多人解释《道德经》都将“无为”释义为“不作为”,这大概只是表象,若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无,名天地之始。”、还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都表明了所谓无,实际上是为了生有,或者说为了有无交流循环不息的一个入手点,所以无并不是绝对的定义,而是一个变化的中间过程。 点击加载图片 这时候再看无为,目的是为了有为,或者说为了有与无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里“无”即“道”,“无为”实是“道为”,虽然无所不为,但却无所不成。故而“无为而为”就是与道浑然、任运众妙。 若以此为核心,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实际上《道德经》通篇都围绕着如何与道融合,也就是无为而为如何运作而展开的画卷。虽然并未详述、记录修道的具体步骤。但实际上,却以简单的文字描绘出其大道的体系与概念,且结合后世部分注解及各家修道论述,更让我们找到一条可以真正到底“大道”的大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