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选长流》是本奇书,早已失传,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原因应有三点

 历史解密坊 2020-05-07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年的文明岁月中,祖先曾给我们留下不少经典书籍,同时也有很多典籍也相继失传。古代有一部奇书,名为《金选长流》,相传它是一本不逊色于《易经》的重要书籍,可是它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于该书为何会失传?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类先辈的智慧,是后人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文化的传承,必须要通过竹简和书籍等载体来记录,我国向来是重视记录历史文化的国度,因此留下的典籍也颇为丰富。

不过可惜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各种特殊原因,有不少经典书籍皆已失传。诸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连山、归藏等等,在古籍的记述中,它们只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后世便彻底杳无踪迹。

提及文化典籍的失传,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五厄”。“五厄”是指书籍被焚毁五次可怕的厄运,其最早出自于宋代周密所著的《齐东野语·书籍之厄》之中。其中写道:“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隋牛弘靖请开献书之路,极论废兴,述五厄之说,则书之厄也久矣。”

“五厄”具体情况究竟是什么呢?《隋书·牛弘传》记载:“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比如《夏侯阳算经》、《五经异义》等书籍,都因为“五厄”的出现而湮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想要彻底消除文化是一件极难之事,在文化典籍遭遇厄难之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珍惜书籍者,将这些重要的资料偷偷藏于某处,令书籍逃过了一场巨大的浩劫,不少古书都是以此种方式侥幸被流传下来的。

除此之外,相传在秦始皇下令焚书之后,一些饱学大儒痛心经典被毁,他们聚在一起,凭着记忆将大部分书籍重新默写整理成册,最终令被焚毁的典籍得以流传于后世。只是由于记忆的模糊,或是记述人的笔误,导致不少典籍内容出现部分失真现象,为后世学者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不过令人痛心的是,有一部古书,名为《金选长流》,它只存在传说之中,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作者、著作时间、以及内容,只听说它是一本类似于《易经》的卜易类书籍。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作为一部消失得如此彻底的古代典籍,《金选长流》为何会彻底无影无踪?它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消失的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是书籍的本身价值,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启明灯,任何书籍的著作目的都是教会人类更多的知识,否则的话,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试着做出简单的设想,《金选长流》的遗失,是否与其本身内容的匮乏与无意义有关呢?我们根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其作为一部卜易类书籍,其内容之空洞与虚无缥缈,并不能对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故此,它失传了。

第二点原因是统治者的干预,在古代封建时期,帝王将相过于笃信鬼神,尤其是对卜益之术特别感兴趣。《金选长流》中的内容既然与占卜易算有关,则它很有可能也被当世帝王所注意。也许是书中某些内容触及了统治者的权威,亦或是统治者认为其中所言有碍于自己的江山稳固,故此才将其有目的性地销毁。

第三点原因则可能性较大,即《金选长流》毁于兵燹战祸,亦或是某种自然灾害。众所周知,战争的破坏性极大,对于人类社会稳固结构的摧毁,可谓是相当彻底,不少文化典籍也因此遭到了厄运。除此之外,作为竹简类或是纸质类书册,《金选长流》很可能会被亡者带入墓中,最后在漫长的岁月里化为腐朽。

说到这里,我们对于《金选长流》的失传而感到惋惜,同时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中,考古学家们能通过努力找到更多的出土文物,继而发现该典籍的蛛丝马迹,给历史一个满意的交代,同时也揭开我们心中的谜团。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