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过早地体验生活、熟悉人情世故,其实是预示着碌碌无为!

 佳茵妮 2020-05-08

叔本华认为道德准则不过是为了相对更好的生活,因为人们发现相对于受到伤害,他们宁可选择减少快乐(因为没有道德的世界弱肉强食,没有人能为所欲为(可参见柏拉图《理想国》中“隐身之戒”的明喻))。而道德真正的来源只能是形而上学的本质,对万物一体的洞悟。真正拥有道德感的人是少之又少,又是与生俱来的。过早的被社会同化会丧失美好的天性,私以为,若无美好天性是不可能思考哲学人生之类的问题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被体制化的人即使获得了自由也无法享受自由的感觉,自由只会让他们手足无措恐惧不已,而安迪一直拒绝体制化,一直保留内心,追求自由美好的天性,一旦有机会获取自由就可以毫不犹豫的抛弃现有的体制化生活,最重要的是获取自由之后能够如鱼得水般的享受自由。

精于世故不代表认同那套道德观,也可能只是不得已为之,唾弃众人的同时,也可以一并把自己唾弃了。不过叔本华有那个资本做的起局外人罢了。我以前也偏向叔本华的,但现实让我不得不偏袒罗素一点。当一个人越长大发现觉得取悦他人就是在取悦自己时,那个人就已经异化了。

年轻人过早地体验生活、熟悉人情世故,其实是预示着碌碌无为!叔本华

其实这个问题引申到经验论和唯理论,康德想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但却只能从二元论出发,到后来就变成二律背反了,正如康德所言:卢梭唤醒了我的独断论,也教会了我如何尊重他人。这两种理性虽然我更喜欢康德所言的“人的道德”,但其实也是需要互相尊重的。如果一个人因为生活的艰辛不得不早早入世,他的确不得不熟悉一系列的社会规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会变的“油腻”。我们知道有很多人,他的生活过得其实很艰辛,很早就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点,但他的内心中依然保有朴质的情感。这也许不是什么哲学智慧,但只要他是个踏实质朴的好人,其实就不太能算是宝玉所批判的鱼眼珠子。比如刘姥姥,此前贾府的人是看不起她的,但危难时,恰恰是这个穷亲戚救助了他们。这样的人,算是鱼眼珠子吗?知识精英的哲思固然可贵,但普通人的美好品质同样可贵。贾宝玉的鱼眼珠子论,也是站在他当时的立场上说的。如果是曹雪芹本人,我想会有更开阔的视野。

生处漩涡而不自知,可能这就是大多数吧!说到底还是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开心就好咯,不用刻意追求什么,只是希望在繁忙中有那么一瞬间有“本我”的思考,像日本那种自杀率超高的社会生活就是严重的“本我”丧失,你看日剧和日漫发现他们总是在外界寻找他们生命的意义,失去工作了自杀,妻子离开了自杀,被班级排挤自杀,就连日本的语言里都丧失了“我”这个词,严重的社会化和群体化必导致个人的毁灭。现状大部分人经济基础都不稳固,受困于生活的不如意,而部分人却认为自己的是超脱于俗人的,更具有思想深度的人,若这部分都是经济基础稳固的表示羡慕并努力向他们靠齐,若自己的生存问题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而高高在上的对别人精神批判,只能说大家各自安好吧!

年轻人过早地体验生活、熟悉人情世故,其实是预示着碌碌无为!我们终将长大,终将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与社会不合,却又要融入社会

一年前我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适应和熟悉社会明规则潜规则,而且为此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成熟了,精于世故了。可是某一个瞬间,驯化的概念出现在我的脑海,我被社会驯化了?失去自我了?迎合社会规则?为什么呢?今年我回首总结,又发现我被驯化得更深了,为什么呢?我觉得是一个平庸的人为了生存只能如此,不自觉地培养更多的利他属性,换取更大的交换资本。

我是一个矛盾的人,从小就有很多为什么,思考人性,总觉得有很多找不到答案的事情,于是有时候我会比较“恐惧”,因为太多未知,有时候很羡慕那些想的少快乐的人,他们根本不会想有什么“未知”,简简单单的就很快乐,可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别人。我初中和一个朋友(同学很多年)说话,她都听不懂我啥意思,但我的表达非常清楚,那个同学现在也玩得很好,现在沟通就没问题了,她小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她是“没心没肺”的快乐小孩,因为她很少会有“痛苦”的感受,所以我说的话她会完全不理解,听不懂,这个同学到现在我也发现她词汇表达不是很强,话很多,但是往往讲一件事没有我说的清楚明白。我非常具有批判性思维,很公平公正,甚至于过于批判自己了,事情来了我首要的就是先反省自己,这样内耗非常严重,不过逐渐找到平衡,找到“不再紧张”的感觉。我内心清楚自己讨厌毫无意义的话语,讨厌“必须要做的”人情往来(除了和我自己的朋友,我认可的亲人),但是没有这些,一个人是无法生存的,就像文里说的“生存智慧”我是比较缺乏的,在外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焦虑,总是想太多,在家里难以忍受被迫一起生活的人而经常主动“攻击”(讲道理,“挑刺”),讨厌根本不熟没啥来往的亲戚的示好,因为他们给的东西我根本不需要,和他们也没感情,家里几乎不来往,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而我又要牺牲自己的情绪去恭维,去迎合? 家长看我就比较有反骨,但我不做坏事,有明确的是非观,善于思考,善于自省,所以虽然从小经历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每次都在靠近歧途的时候自己躲开。家人说我很缺的就是“讲话温和”,因为我过于直接,在外面有所顾忌从来不会太直接,在家里情绪不好的时候,尤其是看到亲人的一些不合我心意的行为(我认为没用的,解决不了问题还带来一些不良情绪的行为),我可能会忍不住直接指出,如果这时候他们当耳旁风,根本理也不理,我就会很愤怒。

年轻人过早地体验生活、熟悉人情世故,其实是预示着碌碌无为!悠闲,自我的生活,始终是我们的向往

生活是土壤,你的心是埋在里面的种子,你想要长成什么样的?你想怎么长?当种子还埋在土里的时候,你觉得你就是那片'土',那如果是平庸的话,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但是之后的整个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

在这里出来说一下。“外面顺从一切'这已经是和自己的一种妥协了在某种认知上面,一个人如果明白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有成熟自洽的思想体系。那么关于思想,底线,等一些方面是绝对不会有丝毫妥协的。违背思想犹如放弃生命,因为只有坚持自己的思想,才是真正的活着。很遗憾的是:一个人的外在和内心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 外在和内心,都是你。顺从现实,世故,在灵魂层面上也不完全是贬义的。相反,它可以有效的调节自我和外界的关系。 自我和外界,要达到一种和谐又平衡的关系就可以了。自我凌驾于外界,或者屈服于外界,都是走向了极端。而你就看似在两级徘徊。客观唯心的说法有一句存在即合理。中国也有句老话,说的是人之恶在好为人师。

我认为哲学和艺术是两码事,艺术不懂,哲学仅仅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东西。本质美不美好不关我的事情。有些社会价值观未必就完全正确,需要年轻人独立思考有所取舍。人来世上走一趟不过是灵魂的历练,而有些人却把社会当中的得失,小利当做全部。打个比方,灵魂是内在的自我,而社会角色不过是你灵魂的处所(面具),却反客为主了。分不清戏里戏外,被脸上的面具反噬。

1、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一个人的人生完全顺风顺水是很困难的,他总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时候。总会遇到无法解脱的困境。

2、当然,你可以认为,人生不如意是因为世俗智慧不够高,我世俗智慧足够高,自然可以无往而不利。但是即使世俗智慧够高,真正在社会上混的游刃有余,也一定是被动的服从了既有的社会秩序,而正如我在文中提到的。一切既有的社会秩序都是压迫性的。也就是你不得不成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就是珍珠变成了鱼眼珠子。你看,贾雨村就混的风生水起,游刃有余。但你真的认为这样的人生好吗?

3、哲学智慧有什么用?哲学智慧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它只是让你更加明白自身的处境,进一步反思自己的人生。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要过怎样的人生?它能让人活的更通透更明白。即使死,也是明明白白的死。活也是明明白白的活。而不是糊里糊涂的,被外在的价值所左右。大家都说要科举做官,我也跟着科举做官。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说穿了,哲学智慧就是让一个人能明明白白的真正为自己活。而不是被外在的价值所左右。当然,这种活法并不一定能获得世俗的成功和顺遂。

年轻人过早地体验生活、熟悉人情世故,其实是预示着碌碌无为!哲学和社会哪个能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呢?

自认为是拥有哲学智慧的人,但目前,在社会定义的成功上无异于是失败的,其实这也没啥,我从来也不是在意他人眼光的人,当家里人也发出严重的质疑与反对不能成为自己艰难的塑造自己独特一生的助力时,甚至时不时冷言冷语,会令我感到沮丧。其实,没能用我最喜欢最向往的方式生活,我也觉得自己是失败的。对了,我是一名标准的理想主义者。我的理想是世界和平,生活幸福。我最大的爱好是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最大的乐趣来自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美,可又有何用,目前为止,哲学思维没带给任何我需要的东西,一无是处,甚至坏处多多。当思想不同时,有多不同,就会被周围人排斥得有多厉害。当社会性成功时,他们会说,果然厉害的人有异于常人之处,当未成功时,各种流言蜚语就从未停止。我甚至有时候想当个“同流合污”的普通人,只有社会性焦虑,没用哲学性焦虑,然后这辈子就快乐‘无脑’的过完一生。

年轻人过早地体验生活、熟悉人情世故,其实是预示着碌碌无为!当下的年轻人该如何走?

我将世俗智慧理解为“追求私利”。那哲学智慧到底是追求什么呢?是为全人类的社会变革与进步提供思路,还是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我认为至少有四类人:1、绝大多数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变得“世俗”,有的为了获得物质,有的为了获得“认同感”……2、少数人自愿为自己的私利而变得“世俗”,他们可以在名利场中吸收到自己的“养分”。3、少数人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仍然执着于追求对自己而言犹如空中楼阁的哲学智慧。其实这是极其不现实的。4、极少数人有充足的生活保障,可以不为生存而奔波,追求更加广阔的哲学智慧。而叔本华就是第四类人。他继承了大部分财产,衣食无忧,他是可以专心研究哲学。叔本华哲学和《红楼梦》中的观点也主要是站在一种视角来看问题。大体上是一种追求超脱的隐者视角。在他们看来,人生皆苦。你只要融入这套社会秩序就必然是苦的。哪怕你是站在这套秩序的顶点。表面看起来作威作福,实际也依然要受到这套秩序的禁锢。比如我们看贾宝玉、林黛玉,单以物质而论,他们其实并不苦,但是他们也不得不违心的接受这套社会秩序,不得不扭曲自己的秉性,事实上也是没有自由的,所以归根结底也是苦的。“本性平庸”无非是苦而不自知,反而以表象的快乐为快乐,这是无明的表现。而“本性高贵”则意味着苦而能自知,虽然也是苦,但至少是自明的。活的明明白白,明白什么是苦,以及为什么会苦,这样才能找到解脱之路,才能真正选择人生的道路。哲学智慧寻求的是意义本身。而世俗智慧追寻的是本能和欲望。

一个人如果哲学智慧过高,他就会天然的排斥那些试图改变自己的世俗化,觉得他们俗不可耐。而世俗智慧过高,又会理所当然的觉得哲学智慧很可笑,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而之所以那么多人会觉得矛盾纠结,无非是他们没有看破这一点,试图用追寻哲学智慧的心去追寻世俗的成功。而更多的人,则是在成长独立的路上,不可避免的“被世俗化”,他们在这'被世俗化'的道路上沉沉浮浮,逐渐丧失自己对哲学智慧的追求,最终成为了曹雪芹笔下的“死鱼眼珠儿”。

年轻人过早地体验生活、熟悉人情世故,其实是预示着碌碌无为!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其实是没有自由的,也是苦的!

真正的哲学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独唱,所谓有了哲学水平就会失了生活水平是伪命题,不过是在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时候因为不会用世俗的方式或者不肯用世俗的方式想另辟蹊径时发现哲学水平提高了,财富还没有提高之后的沮丧,但是这种方式本来就是缘木求鱼了,哲学水平提高的目的不应该是财富的提高,而是能够帮助更多人,即渡人,渡己通过渡人实现。世俗智慧和哲学智慧是两种平行的智慧,他们的作用和形式是不同的。我并不认为世俗智慧是哲学智慧的基础,确实存在那么哲学智慧很高,但完全不通世事的人。贾宝玉就有这种倾向。当然并非是两者真的全无关系。只是关系没有那么的密切。而且,这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一回事。世俗智慧不是生产力,也不是生产关系,不是经济基础。它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是从个人层面理解的人的一种个人的应对社会事务的能力。

叔本华只是青壮年时期没交到多少朋友,或多或少有逃避心理,晚年成名之后,你看看他周围天天围一群人,倒不说自己主张孤独了。他的人生的智慧写得很好,但是后来都没怎么践行。也就是个参考,符合自己的道理就去做,不适应没必要强求。哲学还有不同系派,对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可能完全相反。你品,你细品。我曾经一度为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种种而忧心忡忡,如今逐渐在批判中接受。我认为懂得世俗智慧也是增进哲学智慧的重要方式,毕竟我们活在世俗之中,如果在世俗中处处碰壁,很难坚持提升哲学上智慧,两者应该相辅相成。脱离了世俗的哲学智慧往往难以的升华,世俗中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当哲学智慧最终回归有烟火气的生活,我想它可以使人在世俗中游刃有余,我想那是最好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