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为什么会在《史记》为上古五帝作传,有的还是听来的?|《史记·五帝本纪》

 书语人间 2020-05-08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五帝本纪》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章,列于《史记》首篇。

它所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 —— 黄帝、颛顼(zhuan xu,一声)、帝喾(ku,四声)、尧、舜的事迹,以及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情况。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因此《五帝本纪》中的绝大多数事件都属于传说,而且,因为这些传说大多都「荒诞离奇」,与真正的历史相差甚远,孔子、孟子都不怎么讲。(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

然而,即便如此,司马迁还是在游历四方时,来到了被后人认为是黄帝、尧、舜遗迹的地方,了解了当地的教化风俗,从中选择一些可信的材料,将之作为《史记》一书的开端。

那么,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学大家,为什么把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写进了这样一部正统史书里,还把它放在了首篇的位置上呢?

且听灵遥一一为你道来吧~

01.

黄帝:什么样战争才是正义的战争?

黄帝,是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记叙的第一位首领。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开篇这短短的34个字里,司马迁先后告诉了我们,

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一生下来便与众不同,在一般人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幼小的时候就很机智,长大后聪明敏捷,二十岁的时候就见多识广,善于明辨是非了。

按照现在的说法,便是黄帝这个人,他的来历很不简单,一看便是要做大事的人。

在轩辕黄帝生活的那个时代,由于当时的部落首领,神龙氏族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基础,于是,中原各个部落都逐渐脱离了神农氏的统治,彼此间展开了较量。

这种情形与后来的东周有些相似,诸侯们把部落首领当作是摆设,各自为政,到处抢地皮,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过得苦巴巴。

而,我们的轩辕黄帝,更像是乱世中脱颖而出的英雄,因为看不惯诸侯对老百姓的欺压,便先后以「神农氏」的名义,去武力讨伐那些诸侯中不来朝拜神农氏的人,得到了诸侯的拥戴,成为了名义上的首领。

然而,黄帝的做法,引起了炎帝和蚩尤的不满。

炎帝,他既是神农氏的后人,也是当时的正统继承人,自然是不愿意看到诸侯们都纷纷归顺黄帝的。于是,他便开始派兵征讨那些归顺黄帝的部落,还与黄帝在阪泉的郊野作战。

至于这些战争中都发生了些什么,得的是什么志,我们无法得之,因为司马迁在描写炎黄作战时,也仅仅只用了「三战,然后得其志」一笔带过。

但是,按照后续的发展,灵遥推测,这个「得其志」应该是黄帝最终得到了炎帝的承认,两个部落合并成一个部落,合力在逐鹿之野战胜了暴虐的蚩尤,成为了天下的共主。

纵观黄帝的故事,灵遥发现,司马迁在为黄帝作传时,并不只是写黄帝有多么的英勇善战,会带兵,更多谈论的则是战争的正义性。

比如,下面这三段文字: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争。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争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天下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劈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五帝本纪》

讲述都是黄帝作战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势力,而是为了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保护诸侯们不被外来势力侵犯。也恰恰是因为这份爱民之心,黄帝才得到了诸侯们的拥戴,成为实至名归的首领。

因此,我们也要从黄帝的故事中,体会到司马迁的良苦用心,在判断要不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始终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始终行正义之事,为天下人谋福利。

02.

帝颛: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大事?

在《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虽然对帝颛的着墨并不多,但是同样也很精彩。

首先,司马迁向我们交代了帝颛的来历,「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也就是黄帝的孙子。

紧跟着,司马迁为我们解释了他会当上的部落首领的原因,即「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这里虽然只有短短的12个字,也足以让我们知晓,古人都是如何从处事风格上来判断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 

其一是「静渊以有谋」,翻译过来便是「性格文静深沉有谋略」。

这个与我们不少人看人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大多数人在进入一个社交场合后,往往都会被那些性格棱角分明的人所吸引,也愿意把自己这样的一面给展现给别人。特别是在社群的迎新会上,大家往往都在轮到自我做介绍时,刻意去强调自己在过去1年里,都做成了哪几件大事。

然而,古人却不这么看,他们会更加认可那些性格沉稳,耐得住寂寞的人。因为,你想要做成一件事,背后的影响因素实在是太多了,而,如果不够谨慎,便很有可能过会放大利益,低估风险,满盘皆输。

其二是「疏通而知事」,翻译过来就是「疏旷通达,懂得事务的道理」。

这一点既是做成一件事的前提,也是很难做到的。

一方面,我们受制于环境的局限性,很难去看清一件事情的每一个面,另一方面,我们年少时难免会气盛,遇到事情时更多地会去考虑「我怎么样」,于是往往也会很难做到换位思考。

因此,我们在遇到事情时,更是要沉得住气,想清楚了再去做,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匆忙过一生,什么都没做成。

在了解了帝颛为什么会当上部落首领后,我们再来一起看看他在担任部落首领期间,都做出了哪些成绩。

养才以任地,载时以像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挈成以祭祀。《史记·五帝本纪》

这里,司马迁主要说了6件事,一言概括之,便是「发展农业,教化民众,虔诚祭祀」。你可别小看了它们的作用,说它们是华夏5000年文化源源不断的「根」都不夸张的。

一方面,正是因为农耕的发展,我们的先民才能够摆脱过往那种四海漂泊的生活方式,来到一个地方,安安稳稳地住下来,繁衍生息;

另一方面,在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于是,先民们便神灵/祖先崇拜,和缔结姻亲这两种方式,达成了一种「你帮我,我帮你」的互助模式,并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了现代中国社会中「以和为贵,兼容并包」的思想。

因此,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司马迁着墨不多的帝颛留给我们的启迪,那是绝对不容易小觑的呀~

03.

帝喾: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人信服?

了解了帝颛后,我们再来一起看一下他的继任者帝喾是如何得到了部落们的信服,当上首领的。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史记·五帝本纪》不同于对前面三位的介绍,司马迁在交待帝喾的身世时,特意强调说,帝喾的父亲蟜极和祖父玄嚣都没能做成部落的首领,直到帝喾本人才担起了部落首领的重任。

这里,灵遥个人认为司马迁想要强调的是,远古时期的首领位置,并不是与封建和帝制时期一样都是世袭的,而是有德者居之。

那么,都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得到部落们的信服呢?

司马迁也没有卖关子,他紧跟着写道,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史记·五帝本纪》),这句话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便是懂得恩威并重的方法和克己服人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为天下做出表率来。

这12个字,我们把它放到现代社会中,便是立好规矩,然后严格执行。

我举个例子,你的孩子如果在回家后,告诉你说,「妈妈,我能看会儿电视在学习吗?」,你便可以在答应孩子的同时,和他商量一个时间,然后在时间到了后,友善地提醒孩子说,「现在时间到了,你该去学习了」。

这时,孩子如果懂事听话,乖乖地关掉了电视,坐到了书桌前,你便要提醒他。如果他表示出抗拒,那么,你便要走上前去,关掉孩子的电视,以实际行动来提醒孩子「你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会遵守我们的约定」。

久而久之,你的孩子便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一个说话算话的人,自己的不不良行为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然后便会开始配合你。

所以,你如果说服别人,最好的做法便是「以行动说话」,严格信守自己的承诺,不做反复无常,出尔反尔的人。

04.

帝尧:什么样的人能够委以重任?

在了解了帝喾的事迹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他的继任者帝尧是如何挑选接班人。

对于任何一个首领来说,选择谁来做自己的接班人都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如果选得好,则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如果选的不好,则有可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

于是,即便是「亲九族,章百姓,和万国」的帝尧,也曾为此忧心忡忡,不得不请来了四方诸侯,来共同商议谁能够担得起这个天下。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

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史记·五帝本纪》

上面这四段话,灵遥看来,是《史记·五帝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片段,里面既展现了帝尧识人的眼光,也体现了司马迁非凡的文笔。 

一开始,帝尧先用「不遵道义,又喜欢争吵」「用意邪辟,貌似恭敬却欺瞒上天」「违背教命、毁败同族」驳斥了四方诸侯建议自己儿子丹朱、能臣共工、同族鲧担任继承人的提议,让我们认识到了「以德为先选贤才」的道理。

紧接着,司马迁又通过对帝舜卑微出身的描写,让我们认识到了,在判断一个人的发展前途时,要做到「英雄不问出身」,不要被他现在的条件限制,而是要看他在当下的条件下,都做成了什么。

然后,帝尧便开始了对舜的测试。

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

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史记·五帝本纪》

不得不承认,帝尧在对舜进行接班人测试时,还是够舍得下血本的。

一方面,帝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妻子,看舜是否有能力处理好家庭关系。结果,在舜的影响下,这两个女子严格遵守妇道,并没有因为自己出身高贵,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另一方面,帝尧又安排了舜去治理国家,教导民众,处理好与四方诸侯的关系,考察舜是否有治国安邦之才,结果发现他同样也做得很好。

于是在三年后,帝尧便放心地把帝位禅让给了舜了。

通过帝尧禅让帝位给舜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虚言,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则。

舜正是因为先完善了自己,行为有矩可循,才能够在与帝尧的女儿相处,引导她们守妇道,尽好一个妻子、媳妇和母亲的本分。而,也恰恰是舜治家有方,才能够在推广伦理时,得到周围人的认可,管理好一个国家。

一个国家里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能够让老百姓感到信服,让四方诸侯恭敬的人,谁又不会期待他成为一国之君呢?

05.

帝舜: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最后,我们一起来到《史记·五帝本纪》中帝舜的部分。

前面已经说了,帝舜是远古时期五个被尊为皇帝的领主中,唯一一个地位低下的人,祖祖辈辈都是普通老百姓的。

更糟糕的是,帝舜还有一个十分糟糕的原生家庭,非但爹不疼,后娘不爱,弟弟傲慢无礼,他们还时时刻刻想要杀死他。

有一次,舜的父亲安排他去挖井,然后还在他挖到很深的时间,与他的弟弟一起往井里填土,想要把舜给活活闷死。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舜奇迹般地从井底的另一条小路中生还,顺利地回到了家中。

按理说,家人三番五次想要害自己性命,一般人早就炸了,即便不以怨报怨,也会选择主动远离,这辈子不和这等缺德家人来往。

然而,舜却一如既往地侍奉自己的父亲、继母、弟弟,还在接下了皇位后,给了父亲、弟弟许多的好处,丝毫没有把他们对自己的欺负放在心上。

于是,在舜的引导下,不仅父亲和弟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向善,连周围的人因为他的孝,主动搬到了他的附近居住,让一个小破村子,慢慢地发展成了一个城市。

除了治家有方,帝舜在治理国家时,同样也是选贤举能,知人善用,赏罚分明。

首先,我们来看「选贤举能」。

帝舜在挑选人才时,始终牢记着「选贤当选德」的标准。

在当时,高阳氏和高辛氏家族各有才子八人,世世代代保持着他们的美德,不损害家族的名声。于是,帝舜便在即位后,把他们的后人请了出来,让他们到四方传播教化。结果,天下人争先效仿之,一时之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外平成。

其次,我们再来看知人善用。

在安排手下人替自己办事时,帝舜的交代也是十分地清晰,不仅告诉了对方需要尽到的职责是什么,还告诉了对方应该以什么为标准。

比如,他在任命皋陶作狱官之长,也就是现在的司法部部长时,便叮嘱道,「五种刑法和流放都必须要有标准可依,公平公正,这样才能够使得老百姓们信服。」(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史记·五帝本纪》)

而,他在安排夔作典乐官,教导贵族弟子诗歌舞蹈时,便要求道,「正直温和,宽厚严厉、刚毅不肆虐、简朴不高傲」(「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史记·五帝本纪》)

结果,在他的引导下,这二十二位人才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了才干。天下一时歌舞升平,老百姓也过上了好日子,史书上称「天下明德皆自舜帝起」。

最后一点,是赏罚分明。

帝舜执政的时代,天下一共有四大凶兽,分别是做尽了邪恶之事的混沌、喜欢美化恶毒言论的穷奇、不知道话语好坏的檮杌,和贪于饮食的饕餮。

舜并没有如他的上任尧那样,任其祸害百姓,而是把他们给流浪放到了四方偏远之带,让他们来对抗更加邪恶的人,也可以说是赏罚分明,「兽尽其用」了。

由此可见,对于一代帝王来说,仅仅只是有德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与才华,这样才能够聚集天下的贤臣,为自己所用,干出一份大事业来。

以上,便是《史记·五帝本纪》的内容。

这篇文章里,灵遥带你一一回顾了远古传说中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 ——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

期间,我们先后了解到了黄帝为什么会从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的共主;帝颛为什么能够接下来黄帝的天下,成为第二位被老百姓们铭记于心的首领;帝喾又是凭借什么,受到了四方诸侯与万民的追随;帝尧在选择继承人时,都有哪些非比寻常的地方;帝舜作为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又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帝尧和老百姓的心里,成为贤君的。

这些远古时期的帝王,虽然离我们的距离很遥远,连流传下来的事迹,也都是真真假假,让我们难以辨别,但是他们的处世之道和精神,却始终长存于世,激励着我们华夏民族的子孙,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我想,这也许才是司马迁提笔写下他们的故事,为他们做传,并列为《史记》第一卷的初心吧?

以上,便是我对《史记·五帝本纪》的解读。

希望你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