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6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习作例文】图文讲解+练习()

 青草微微 2020-05-11



学习指导

一、学习要求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习《颐和园》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雕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学习《七月的天山》

1.自由朗读文章,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顺序)

2.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品味文章特点。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雪峰、雪水、溪流)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运用比喻)

(2)第3自然段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有什么特点?(面积大、树木茂盛)

(3)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绵延、耀眼、绚烂)

4.小结。

(1)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2)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3)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更形象。

四、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怎么写?(组材)

 ①按游览顺序写;②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图文解读

例文品析


同步练习

一、阅读《颐和园》,填空。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这个词语

是__________,这种写法是______________。

(2)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  )→(  )。(填序号)

①长廊②万寿山③昆明湖

(3)文章还通过角度的变换来写,由外到内:绿漆的________,红漆的________,一眼望不到头。长廊的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__________。由高到低:仰望万寿山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从山上往下看可以看到________的树丛,掩映着__________琉璃瓦屋顶和________的宫墙。

(4)文章还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方法:昆明湖的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___,作者分别把它比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一个“__________”字非常生动地衬托出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5)文章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七月的天山》,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文字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说明了雪峰________。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运用一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这个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游龙岩

我们来到了福建省的龙岩。放眼望去,群山连绵,一座座山峰就像大海中的波浪。在蔚蓝的天空中,一只老鹰张着苍黑的翅膀,一会儿俯冲,一会儿升起,一会儿盘旋……它像流星,像出弓的箭,又像搏击风浪的小舟。这情景,真叫人惊叹不已。
车子沿着山路慢慢行驶。深谷里,层林叠翠,绿树碧竹一浪一浪;峻崖上,野花簇簇,时有山涧清水直下。清水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缕,或成瀑。穿过一望无垠的万亩婆娑的竹林,绿意盈盈映入眼帘。在壁立千仞的山峰上,怪石嶙峋,望之生畏。
过了好一阵子,我们才进入江山风景区。一到目的地,我就来到潺潺流淌的溪水边。溪水浅处及膝,水翻白花;深处约有两米,清澈见底。我坐在溪中的岩石上,听溪声叮咚四起,看凉风游东窜西……心中有说不出的惬意。 (有改动)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惊叹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怪石嶙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理解短文,判断对错。

(1)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龙岩美景的赞美之情。  (  )

(2)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述了龙岩的美景。(  )

(3)作者看到龙岩山峰险峻,心里感到非常害怕。这说明作者不喜欢龙岩的景色。(  )

4.作者分别在龙岩的_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细细观赏了龙岩美丽的景色。

答案:

一、1.(1)美丽 首尾呼应 (2)① ② ③

(3)柱子 栏杆 五彩的画 相同的 佛香阁 排云殿 葱郁 黄的绿的 朱红

(4)静 绿 镜子 碧玉 滑

(5)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③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二、(1)按游览的顺序。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2)云影 银灰色的花 很白 示例: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

(3)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三、1.(1)满口赞赏和赞叹。

(2)形容奇形怪状的石头突兀、重叠。

2.比喻 群山连绵起伏

3.(1)√ (2)√ (3)×

4.示例:山路上 溪水边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我的朋友容容》

1、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向我们来介绍容容?

文章描写容容运用了典型事例、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动作、语言描写:容容总是搬着椅子,爬上去,踮起脚,从大门口的邮箱里取出报纸来,然后爬下椅子,奔来把报纸交给我:“任叔叔,报纸来啦!”

神态描写:她看看我手里的报纸,忽然噘起嘴唇,挺委屈地走了。

2、容容的特点

天真可爱、幼稚好奇、助人为乐、忠于职守。

二、《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

1、描写方法

文章描写小守门员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方法

外貌描写:看那个留平头的小守门员,他身着深蓝色的运动衣,浅蓝色的短裤,脚穿运动鞋,戴着手套。

动作、神态描写:只见他分腿弯腰,上身前倾,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前方,膝盖磕破了也毫不在意,真像个专业的足球守门员!

心理描写:他想着自己可千万不能大意,绝不让对手冲破最后一道防线。

2、小守门员的特点

尽职尽责,认真专注

3、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腆着肚子的候补小男孩、戴红帽子的小女孩、扎着蝴蝶结的女孩、抱着洋娃娃的小女孩、大个子叔叔等。作者抓住众人各具特色的外貌、神态和动作等,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图文解读

例文

捣蛋的弟弟
我弟弟是一个捣蛋的小家伙,别看他人都已经十一二岁了,骨子里却老是透着一种未褪去的捣蛋因子。我来给你讲一下他的光荣事迹吧!
天气已经逐渐变冷了,我起床时老是慢吞吞的,闭着眼睛抓衣服穿。弟弟知道我这个毛病,对妈妈信誓坦坦地说:“我一定可以治好姐姐的老毛病的!”又话锋一转,“不过,你要答应我无论我做了什么你都不可以骂我。”妈妈虽然感到很奇怪,但看弟弟这么有信心就答应让他试一试。得到了妈妈的认可,弟弟威风极了,连看我都是一副“你完了”的眼神。
星期一到了,我还是改不了老毛病,拿着昨天晚上摆放好的已经分好正反的衣服,蒙着头穿上了,连看也没有看一眼。
到了学校,我发现周围的同学看着我时都是用着一种奇怪的眼神。难道我脸上有脏东西吗?我照了一下镜子,不对啊!什么也没有。那是怎么回事呢?
好朋友说:“倩倩,你看一下你后背上贴的是什么,连裤子上也贴了。”我脱了外套一看,上面贴了好多的猪头贴,一定是小弟干的,回去饶不了他。
下午,我怒火三丈地找到弟弟,指着外套上的东西,问:“是不是你干的?”他回答:“是我干的又怎样啊,反正老妈不会怪我,哼,谁怕谁啊。”
你看,弟弟是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捣蛋鬼啊!
点评:本文中把弟弟顽皮捣蛋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文中选取了典型的事例——治我闭着眼睛抓衣服穿的坏毛病,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再加上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弟弟的形象。文章语言流畅,层次较清楚,首尾呼应。

例文品析


同步练习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交流平台

第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爱读课外书,爱读名著,阅读品味在提高;

第二位同学边读边思考,写心得,感觉好像在与作者聊天,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第三位同学介绍了自己写完习作认真修改,越来越喜欢写作文了;

第四位同学介绍了自己勤问勤查的好习惯。

我们可以把读书、思考、写作、勤问勤查方面的好习惯介绍给大家。还可以把认真听课,做好复习、预习,观察积累等方面的好习惯介绍给大家。

交流示例:

1、我上课的时候总是认真听讲,从不搞小动作。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听不懂的地方就做上记号,下课问老师。我觉得这样做进步很快。

2、我上课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还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我觉得这样做学习效果很好。

3、我喜欢朗读背诵,并且最喜欢背诵经典。我觉得朗读背诵有助于提高我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

1、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马观花   自愧如   声泪

不以为   过犹不   赴蹈火

走:跑。     弗:不。     俱:都。

然:是,对、正确。  及:达到。   汤:热水。

我们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是:

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

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自愧弗如:指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声泪俱下:一边诉说,一边哭泣。形容极其悲苦、激动。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赴汤蹈火: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你在习作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引用?和同学交流。

a.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b.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好处: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议论文中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记叙文中引用的作用是帮助抒情,也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交流示例: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出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引用华罗庚的话强调“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出自《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引用莎士比亚的话突出了“我”从书籍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我在一篇作文中曾写到:经过苦苦思索,我终于找到了答案,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啊!

三、书写提示

赵孟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四、日积月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是指靛青,即靛蓝;蓝是指蓝草,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的统称,如菘蓝、蓼蓝、木蓝等。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法:效法。周:帮助。循:沿袭。如果对人民有好处, 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这几个句子都说明了要发展变化才能进步的道理。

拓展积累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图文解读



课文分析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诞(dàn) 械(xiè) 逆(nì) 锲(qiè)

(2)难写的字

辩:中间是“讠”,注意与“辨”相区别。

蟋:注意右上不要写成“采”。

诞:右边是“延”,不要写成“廷”。

械:注意右边是“戒”,不是“戎”。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洪亮 盲人 清脆 单调 加速 齿轮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蟋蟀 真理

定理 定律 学说 创立 司空见惯

疑问 洗澡 学院 机械 教授 逆时针

实验 论文 顺时针 见解 结论 正确

转动 测量 善于 事例 见微知著

解答 灵感 领域 机遇 锲而不舍

(2)近义词

弓缴~弓箭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洪亮~嘹亮

清脆~清亮 单调~单一 加速~加快

跳动~跳跃 入神~入迷 唯恐~担心

拒绝~谢绝 丑恶~丑陋 恐怖~恐惧

证实~证明 和谐~和睦 真理~真谛

研究~钻研 敏锐~敏感 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无独有偶~成双成对 静止~停止

顺序~次序 停留~保留 憎恶~厌恶

高傲~骄傲 失望~绝望 难过~难受

普通~一般 聪明~聪慧 陌生~生疏

讨论~商量 调整~调理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3)反义词

专心致志—心不在焉 洪亮—低沉 清脆—沉闷

单调—复杂 加速—减速 入神—分神

拒绝—答应 丑恶—美丽 柔和—强烈

真理—谬论 独立—依赖 诞生—死亡

偶然—必然 敏锐—迟缓 司空见惯—鲜为人知

无独有偶—独一无二 静止—移动 憎恶—喜欢

高傲—谦虚 失望—希望 难过—高兴

普通—特殊 聪明—愚蠢 陌生—熟悉

没完没了—戛然而止 全神贯注—东张西望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急匆匆

类似的词语:圆溜溜 黑洞洞 蓝幽幽 蓝悠悠

响当当 赤裸裸 脏兮兮 阴森森

②ABAC式词语:摆来摆去

类似的词语:冷言冷语 一心一意 再三再四

一五一十 自由自在 人来人往 毛手毛脚

③描写动物叫声的词语:狗吠

类似的词语:鸡啼 鸟鸣 狼嚎 牛哞 虎啸

马嘶 龙吟 猿啼 鹤唳 乌啼 鸦噪

④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无独有偶

类似的词语:舍本逐末 上下其手 天罗地网

一张一弛 古往今来 一决雌雄 出将入相

⑤形容学习认真刻苦的成语:专心致志

类似的词语:孜孜不倦 一丝不苟 凿壁偷光

废寝忘食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以一知万

⑥量词

一个老人 一把小刀 一层玻璃 

一个真理 一个梦 一本书

⑦动词

发出声音  引起注意  跨渡大洋  发现真理  拍拍脑袋

⑧修饰词

洪亮地响 和谐的声音 美丽的世界 

丑恶而恐怖的东西 司空见惯的现象 

反复的实验 小小的蚯蚓 偶然的机遇 

全神贯注地看书 鄙夷不屑的神情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刚升起来的太阳比作车盖,把正午的太阳比作盘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同时间看到的太阳的形状特点。

2.拟人句

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种的虫在草丛中的鸣叫声看作人在唱不同的歌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晚虫子鸣叫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反问句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表现了“我”对自己的猜想的肯定。

4.精彩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话说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反问句变陈述句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①下面的句子表达的意思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三、考试热点

1.《文言文二则》一课,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翻译重点词句的形式考查。

2.《表里的生物》一课,常以判断的形式考查对文中的“我”的人物评价。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文中的三个具体的事例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4.《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一课,想象丰富独特,常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考查对未来上学方式的想象与展望。

5.第五单元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常以编写科幻故事的作文形式考查习作水平。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李媒《奇想与发明》

推荐理由: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概述文章要说明的问题:任何一次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发明的动机与灵感。着重点出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与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往往能引燃发明者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接着举实例说明。

“一次性成像照相机”“两轮传动脚踏车”“隐形眼镜”的发明者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创造灵感,抓住了机会,经过潜心研究而获得了发明成果的。最后总结全文: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并告诉人们,只要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即善于观察,抓住契机就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阅读方法: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内容浅显易懂,可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行对比阅读,从文章的写作特点、主要观点、议论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叙事方法。

同步练习

一、交流平台

下面是六(1)班的几位同学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养成的学习习惯,在你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后面打“√”。

1.兰兰:我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读课外书,哪天不读就不习惯。而且读的大多是名著,阅读品位也在提高。  (  )

2.军军:在读书时,我遇到不认识的字,我比较喜欢问爸爸妈妈。他们不在我身边,我就等着下次再问。  (  )

3.琳琳:我习惯边读书边思考,用旁批或笔记把心得写下来,好像在和作者聊天,同时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觉好极了。(  )

4.琴琴:在读书时,我比较关注精彩的故事情节,其他与情节无关的往往飞速地掠过。(  )

二、词句段运用

1.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

(1)走马观花(  )

A.行B.离去C.古代指奔跑

“走马观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愧弗如

“弗若之矣”中的“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愧弗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泪俱下

“虽与之俱学”中的“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声泪俱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引用的作用。

(1)读句子,体会。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引用名言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试运用。

妈妈对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你坚持读书,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的。”

三、书写提示

欣赏作品,判断对错。

1.这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的作品《三门记》。 (  )

2.这是一幅行书作品。 (  )

3.这幅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  )

4.这幅书法作品中的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  )

四、日积月累

把句子补充完整。

1.穷则________,变则________,通则______。——《周易》

2.苟日新,__________,又日新。——《礼记》

3.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荀子》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淮南子》

参考答案

一、1.√ 3.√

二、1.(1)C 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2)不 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3)都 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2.(1)使文章更有文采,更有说服力。

(2)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1.√ 2.× 3.√4.√

四、1.变 通 久2.日日新 3.而青于蓝

4.苟周于事 不必循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