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锣鼓巷故事(一)

 新用户36396922 2020-05-11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来到北京,南锣鼓巷是必游之地。

如今,南锣鼓巷,已成为北京最红火的胡同,人称“京城最具小资味儿的地方”。行走在街巷,特色酒吧、时尚小店、休闲餐饮、京城风情……它是继三里屯、什刹海酒吧街之后,北京又一条时尚的、有创意的小巷。

其实,它的魅力,远远不仅于此。它的古老、它的得名、它周围的胡同群,都充满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1.古老

      南锣鼓巷是一条很古老的胡同。它始于元朝,是元大都50坊中,“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明代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成为该坊的南北中心线。

南锣鼓巷长约800米,以它为中心的胡同区,是至今为止北京保存最完整的元大都时期的老胡同格局。

      它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这里的灰墙灰瓦,更具京城民间色彩。

2.得名

      南锣鼓巷的得名,有两种说法。

      一说,元、明时期,这里本名“罗锅巷”,因这里住过一位名人,是个罗锅儿,因而得名;乾隆年间,绘制《京城全图》,俗名雅化,改为“南锣鼓巷”;并将其北相对那条胡同,称为“北锣鼓巷”。

     一说,是因这里曾经集中了几家卖锣鼓的铺子,因经营特色起的名。

      南锣鼓巷,还有个别名“蜈蚣街”。这条胡同,南北走向,南起地安门东大街,北至鼓楼大街。其两侧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排列,向东西伸展,形如一条蜈蚣(北京俗称“钱串子”)。

       从北往南数,东侧的八条胡同是:菊儿胡同、后圆恩寺胡同、前圆恩寺胡同、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西侧的八条胡同是:前鼓楼苑胡同、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

3.深宅与名流

      这形似蜈蚣的南锣鼓巷胡同区,历史文化,非同一般。此地深宅大院众多,名流大师荟萃,处处充满故事。

     洪府

     南锣鼓巷65号,明、清两代名臣洪承畴的宅邸。洪承畴曾以“文韬武略”,深受崇祯皇帝信任,后于松山抗清被俘。清帝重其才能,百般感化,致其降清,成为皇太极、顺治两朝重臣。

      他曾在厅堂悬有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人讥其变节,将此联对句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洪府当初很大,现仅存3间旧房遗址。

     僧王府

    路东,炒豆胡同、板厂胡同,有几座讲究的四合院,其中最大的宅门,是僧格林沁王府。

      炒豆胡同,明代叫炒豆儿胡同;板厂胡同,清乾隆年以前,叫板肠胡同;可能觉得以儿化音和驴大肠小吃命名欠雅;清末改为现名。

     僧格林沁,清朝大名鼎鼎的蒙古族王爷,武艺超群,多年征战沙场。道光年间封为郡王;咸丰五年镇压太平军北伐军,九年大沽口抗击英法联军,功勋卓著,加封亲王,世袭罔替,即人们说的“铁帽子王”。

     僧府规模巨大,几经扩建,成为东中西三路各四进大院的格局;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僧王死后,其子伯彦讷谟祜、其孙阿穆尔灵圭承袭爵位,先后改称伯王府、阿王府。

      现在,仅有那斑驳大门、古旧老房,记录着这里曾经的气派。炒豆胡同西口的侣松园宾馆,四合院式,古雅幽静,是在僧王府祠堂遗址上建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