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人的「琴棋书画」究竟有多美?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5-11

因为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清平乐》两部电视剧的播出,大家对宋朝的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宋朝「琴棋书画」的魅力所在......

宋代人的「琴棋书画」究竟有多美?

宋徽宗 赵佶 《听琴图》

宋代的很多皇帝都是古琴的热爱者和收藏者,如宋太宗赵匡义身边有着被当时称为“鼓琴天下第一”的朱文济,还将古琴的七根琴弦增加为九根。宋徽宗赵佶设立了“万琴堂”,搜集南北名琴,其中就有唐代造琴名匠雷威造的“春雷琴”。

名琴“复古殿”乃是宋琴中的翘楚,最早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掌上爱物,此琴形态柔美,音泽有力,时如铁骨铮铮,又如青丝细缕,有御笔亲题“御书之宝”篆刻于此琴之腹,视之为平复异族,建国昌盛之信物,代代相传。南宋时宋朝后世子孙于临安建“復古殿”,在殿中抚琴慰藉故国难返之情,并亲提“虞廷清韵”与“復古殿”于琴腹,是为琴名,也是借琴抒怀复国之情。

琴在宋人的生活中是普遍的,是宋代文人用来陶冶性情之物。借琴来抒发内心各种情感之物,应该说宋人对琴是颇有心得的。

宋代人的「琴棋书画」究竟有多美?

宋代是我国围棋走向成熟、系统的开端,也是我国古代围棋的第一次高峰,后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化,围棋战术逐渐成熟和提高,对战理论也趋于系统和完善。宋代的印刷出版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这一切都呼唤着我国围棋史上一部经典著作的诞生。宋代李逸民编写的《忘忧清乐集》正是集围棋千年发展大成的第一部传世经典。李逸民是宋代棋坛一代宗师,曾被钦点为翰林院棋待诏。

“棋待诏”这一职务始于唐玄宗,宋代沿袭唐制,李逸民便是用他的《忘忧清乐集》记录了宋代的棋弈盛况。宋代还出现了一部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棋经》,作者为北宋棋手、围棋理论家张拟。

宋代著名棋手还有山东济阳人刘仲甫,字甫之。他是宋哲宗、宋徽宗时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国手,居开封时为翰林院棋待诏,擅名20余年,人称其技艺较唐代王积薪高“两道”。他曾于1094年与名手杨中和、王珏、孙先会于彭城市楼联棋,是我国最早的联棋棋谱“成都府四仙子图”。

宋代人的「琴棋书画」究竟有多美?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接五代,开创一代新风。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主导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北宋初期的书法仍然沿续唐代余波,仿颜体的有李建中、杜绶、欧阳修、蔡襄等;学张旭、怀索草书的有苏舜钦、杜衔等;学李阳冰等小篆的有徐铉、徐错、郭忠恕、释梦英等。他们构成了北宋书坛的主体,虽都得自唐代,但已变唐人书法的深雄气魄为雍容端丽。

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一,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 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

其二,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 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宋代人的「琴棋书画」究竟有多美?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宋徽宗精于弹琴作画,善作诗文,传世名画宋徽宗《文会图》、《听琴图》即其生动写照。宋代画风的树立是在北宋中晚期形成的,具体表现就是:绘画的主题从人物转为山水、花鸟,色彩从浓艳趋于水墨,境界从缛丽转为空灵,技法从晕染转为流动的线条。

宋代的山水画是古代山水画创作的第一座高峰,宋代的学者们都强调“格物致知”,也就是说讲究追寻事物的根源。这种学术界的观念也影响到了美术创作,于是就有产生了一大批强调写生的画家。这些画家有个共同的特点,十分探究事物细节的描绘。比如画家们发明各种山石皴法,研究设色技巧,极尽精微地描绘名山大川的体貌和内涵精神。

宋代是中国发展史中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宋代的雅文化对现代影响也很大。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获得满足之后,在精神方面追求品味,你可能会发现,宋朝士大夫能够提供给你的,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