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镇要有文化品位 娄炳成

 娄炳成 2020-05-12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古镇纷纷兴起,政府主导,民资投入,老百姓积极参与,为打造这种旅游胜地煞费苦心。与其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不同的是,古镇不仅仅是让游客观赏的,不只是“看”的,它更多的是让游客“体验和感受”的。可以说,许多古镇的建筑群,并不是它的本来面目,由于社会的、自然的诸多原因,上百年的建筑群就像大熊猫一样,非常稀少了,几乎都是人工打造的,而且还是清一色的模式,单一和群体没有区别,是没有多大“看头”的。实际上,古镇的建筑群只是一个标志,一个载体,它只是一个大致的形象,让游客在视觉上能够接受,觉得还“像那么回事”就可以了。作为旅游胜地的古镇,最重要的是,要让游客“体验和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一样,给人以绵长醇厚的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做到让游客“体验和感受”,除了旖旎的自然景观之外,主要的还在于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体验和感受”这个古镇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厚,文化品位有多高,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譬如,庙宇,祠堂,私塾,古衙,牌坊,已经被历史尘封了的生产生活工具,等等,这些都是物质性的文化遗产,要通过文字、影像、讲解等形式,让游客知道它们的来历、历史作用,以及它的文化内涵。同时,配以非物质文化形式,加以烘托,提升其文化品位,例如,庙会、祭祀、书童读书、衙门办案等等表演活动,使无声变有声,把凝固的变成活动的,把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起来,把单纯的视觉观赏,变成多方位的“体验和感受”。

  更重要的是,要把当地的饮食小吃、土特产品、工艺制作、民俗表演、酒肆饭店等等,认真挖掘,仔细清理,突出主题,突出特色,不要搞成清一色,一家卖核桃糖,家家都卖核桃糖;特别是,游客除了“看”、“听”,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吃”。可以说,一个古镇的饮食文化没有体现出特色和品味来,那么这个古镇的打造就是不成功的。满街都是饭馆,家家都是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吃到的饭菜,与游客吃方便面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就商品而言,看似琳琅满目,细细观察,却是随处可见的,游客也就失去了购物的兴趣。即便是有一些当地的特色产品,定个天价,超出当地物价许多,只能让游客紧捂腰包。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古镇”,它有历史遗留下来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当地人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与外地不一样的饮食和饮食习惯,与外地不同的物产特产,它的酒肆饭店有很久以前的旧式模样、招牌饭菜品种、独特的待客方式,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古镇的文化底蕴,文化积淀,体现了这个古镇的历史风貌,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生存理念,生活方式,智慧创造,传承发展。而这一切也就是这个古镇的价值所在,闻名于世的招牌,吸引游客的长项,经济来源的支柱。

  所以,笔者说,古镇不仅仅是让游客观赏的,不只是“看”的,它更多的是让游客“体验和感受”的。而可供游客“体验和感受”的,就是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虽然听起来是“务虚”,实际上是最大的“务实”。“体验和感受”,需要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为支撑,它是由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综合形成的,是深藏在一群仿古建筑、熙熙攘攘的街市、琳琅满目的商品,甚至是一杯酒、一盘菜、一碗饭里面的那些非常微妙的东西,那就是这个古镇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没有文化品位的古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镇。文化,是一个古镇的灵魂,是一个古镇能够保存至今的根基,是一个古镇最醒目的招牌。其实,古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把多种文化融合凝结起来,就形成了古镇。人为打造的痕迹越浓重,它的文化含金量就越低。在“硬件上”,它可以修补、恢复,甚至是模仿重造;但在“软件”上,只能最大程度去挖掘和充分利用它的“历史拥有”,它可以复制,却永远无法“再度创造”,这种独特而又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