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寄达的千年古信:粟特母女来自敦煌的怒吼,她们为何沦为奴隶?

 浩然文史 2020-05-12

我们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快速便捷的通讯方式所带来的便利,很难想象古代人是如何通讯的,经常看电视剧的人可能知道所谓的“八百里加急”,电视画面中一个骑手骑着马不停地奔跑,中途经过驿站时换马换人,信件则一刻不停地赶往目的地。这样不计成本地送信毕竟是少数,古代的驿站系统往往是给官府使用的,一般平民老百姓用不了这个系统,他们是否会写信呢,写的信又如何寄到目的地呢?英国人斯坦因发现的粟特文古信札或许能够给我们一点提示。

一、斯坦因在敦煌的收获

稍微了解敦煌学的人都应该听过斯坦因的大名,他有着一系列荣誉头衔,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他的名字还和中国的西域地区有着深厚的关系。1907年斯坦因第二次来到了中国西北地区,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敦煌,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并没有激起清政府的官员们的丝毫兴趣,反倒是国外的探险家和考古学者对此表现了极大地兴趣,斯坦因这次就是冲着敦煌新发现的文书而来的。

斯坦因与他的寻宝团队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的西端,从省会兰州出发,翻过乌鞘岭,就到河西走廊了,河西走廊自东南向西北延伸,是群山之间一条长长的通道,走廊西北端的南面便是敦煌。第一次来中国时,斯坦因在新疆发现了尼雅遗址,这一次他的运气不是很好,王道士外出化缘未归,斯坦因临时决定去敦煌西北边的汉代烽燧调查,在这些烽燧中斯坦因意外的发现了八封古信札,所有的古信札全都放在一个邮包里。

敦煌藏经洞

二、凝结古信札中的历史信息

这些古信札写于西晋末年,大约在公元312年左右,那时候中原地区战乱纷起,匈奴人在刘渊的带领下攻陷了西晋的首都洛阳,俘虏了晋朝的皇帝和大臣,很多名门望族纷纷避祸江左。不仅是汉族想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很多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经商的胡人也想要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的故乡中亚地区。他们纷纷写信给家乡的亲朋,或说明中国这边的局势,或向家乡求助,信并不是通过驿站系统传递的,而是通过商人的经商路线所传递的,因此很难保证信能否以及何时到达收信人手中。

西域烽燧

很明显,这八封信没能送到收信人手中,斯坦因发现的八封信分别从金城、姑臧和敦煌等边境地区寄出,随着商队的西行,这些信的目的地是楼兰甚至更西的撒马尔罕。或许是中原紧张的局势让边境的岗哨警惕性很高,守卫烽燧的士兵把商人携带的信札扣留在了烽燧里面,这些信札在滚滚黄沙下沉睡了千年。

三、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壁画上粟特人

这八封古信札是用粟特文写的,粟特文是一种失传已久的中亚语言,属于东伊朗语系。使用这些语言的人被称为粟特人,他们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古籍中一般称这里为“河中地”,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地区,重要的城市有布哈拉、撒马尔罕。撒马尔罕在粟特语中有“石城”的意思,中古时期的撒马尔罕因丝绸之路的通畅而兴起,商人们和传教士去波斯和欧洲必须从撒马尔罕经过,玄奘去印度取经求学时也经过了这里。

今天的撒马尔罕

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传说粟特会给刚生下来没多久的小孩吃蜜,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够巧言善辩,从事经商事业。汉文史籍中称粟特人为“九姓胡”,他们在中亚建立了很多城邦小国,比如史国、安国、康国等,这些人进入中原汉地后往往以国为姓,比如史姓、安姓等。

四、米薇写给母亲和丈夫的信

我们重点来看一个叫做米薇的女子写给她母亲和丈夫的信,也就是粟特古信札的1号文书和3号文书。粟特人经商往往是团队行动,他们一群人先到一个地方居住下来,这个地方一般是重要的交通点,其中一些人继续向远方前进,居住点与居住点之间有固定的联系,点与点之间通过交通贸易路线形成了贸易网络,最东一直到达今天中国的辽西地区。

1号文书

公元4世纪初的时候,米薇(Miwnay)和丈夫那奈德(Nanai-dhant)带着女儿莎恩(Shayn)从撒马尔罕来到敦煌做生意。后来那奈德留下米薇和女儿莎恩一个人回了撒马尔罕,这时候中国政局不稳,生活在敦煌的粟特人人心惶惶,米薇母女把钱花完后一直没有丈夫的信息,偏巧丈夫在敦煌的生意出了问题,母女二人被迫做了奴隶。米薇一再写信要求丈夫来接她们,却一直没有回信。

3号文书

1号文书中,米薇向母亲问候后说明了自己的现在的处境,非常希望母亲给予自己帮助。米薇写给母亲的信,措辞还算平和,字迹还算工整,写给丈夫的信,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在3号文书中,米薇并没有向一般粟特人写信先问候对方一样,而是把自己对丈夫的怒火全部都爆发了出来。米薇心中满是对那奈德的不满和痛恨,说自己当初不听父母和兄弟的劝阻嫁给那奈德是一个错误,跟着那奈德远离家乡来到敦煌做生意更是错上加错。米薇越写越气,字体也开始潦草起来,怒气跃然纸上,最后发出了“宁愿嫁猪嫁狗也不愿嫁给你”的怒吼!信的最右边是女儿莎恩的附笔,她告诉父亲那奈德敦煌生意所产生的债务问题,她们母女为了偿还这笔债务而沦为奴隶了,莎恩在信中还指出那奈德有能力和义务偿还这笔债务。

文史君说:

古代女性很少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和事迹,从这点上看,米薇和莎恩是幸运的,她们的名字虽然被埋葬在西域的漫天黄沙之中,终归还是被我们看到,她们是少有的能够青史留名的女性。但她们又是不幸的,这些信总归还是没能送到母亲和丈夫手中,我们很难知道米薇和莎恩最终的命运如何,只能祈祷她们好运吧,虽然这看起来很难。

参考文献:

韩森,《丝绸之路新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商务印书馆2013年

李志敏,《有关地名研究与期坦因所获粟特信札断代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