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62年,伊万三世成为莫斯科大公,自称“全俄罗斯国君”“沙皇”

 倦鸟依林 2020-05-13
大家好,我们的思淼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今天由小编到大家一起了解,在历史上,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小秘密呢?在大家不知道的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是16世纪以来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曾出现过的一种普遍现象。职能强化了的国家政权在制定法律、维持国内秩序、制定关税和税法、对外战争和进行殖民扩张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西欧文明自近代以来开始崛起,与近代西欧各国专制主义的强化是有密切联系的。处在欧洲东部的俄国从15世纪起也逐步发展起了自己的专制制度,但俄国的专制主义与近代西欧各国的专制主义有很大区别,即俄国的专制主义是东方式的专制主义,在这种专制主义下,君主实行几乎不受限制的专断统治俄国的这种东方式专制主义的产生与它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有关。
1462年,伊万三世成为莫斯科大公,开始自称“全俄罗斯国君”“沙皇”。俄文中的“沙皇”即“恺撒”之意,伊万三世采用这一称号,表明他把自已看作是已经灭亡了的拜占庭帝国的继承人。为了强化这一观念,1472年,伊万三世又娶拜占庭末代皇帝的一个侄女为妻,并把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徽号作为俄罗斯帝国的国撒。在10世纪从拜占庭帝国引入基督教的时候,基辅罗斯就吸收了拜占庭帝国政教合一的政治思想。现在沙皇又效仿拜占庭皇帝,以拜占庭模式统治俄国,使得俄罗斯开始沿着东方式的政治专制和帝国主义方向发展。
在伊万三世之后,瓦西里三世和伊万四世等又进一步发展了俄国的专制制度,扩大了沙皇的专制权力。到彼得一世时期,俄国的专制制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彼得一世通过改革,把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军事、宗教等大权都牢牢地抓到了自己的手中,并消除了东正教会对世俗政权的威胁,使沙皇完全拥有了绝对专制的权力。彼得一世在颁布的章程中宣称:“沙皇是专制君主,他对于自己的事务,无需向任何人负责,但作为基督教君主,他有力量和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管理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彼得一世通常被看作是俄国近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缔造者。
18世纪中后期,启蒙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不断改革政治制度,开始走上民主化的轨道。俄国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在位)统治时开始实行“开明专制,她吸收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的一些思想,对中央和地方政权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工商业者的权利,并实行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主要还是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实际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在她统治时期,农奴制的进一步强化激起了激烈的反抗,1773年,爆发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这次农民战争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全面转向保守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她就彻底与“开明专制”分道扬镳了。
1812年俄国击败了入侵的拿破大军,这一事件对俄国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作为法国大革命的产儿,拿破一世在打败反法同盟国家并在欧洲建立起一个大帝国的过程中,也把平等自由等法国革命的主要思想成果传插到了法国境外通过在被征服地区强制实施《拿破仑法典》和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拿破仑的征服大大冲击了意大利、荷兰,普鲁士、奥地利等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对这些国家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拿破在俄国遭到了失败,没能征服俄国,因此法国大革命的众多成果没有能够像在其他国家那样在俄国得到应用和传播,这是俄国的专制制度后来得以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通过“开明专制”等其他途径,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思想文化在俄国还是得到了一定的传播,拿破仑战争期间出征到西欧各国的俄军军官对俄国落后于西欧的状况有了清醒的认识。西方思想的影响与俄国黑暗、落后的社会现实,促使俄国内部逐渐产生了许多反对专制制度的政治力量。十二月党人就是这种政治力量中的重要一支。十二月党人的领导人多数是西化了青年贵族军官,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进步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这些年轻的革命者成立了秘密组织,提出了系统的纲领,目的是推翻俄国的专制制度,废除农奴制,建立共和国。
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举行了一次仓促的起义,但遭到了沙皇政权的残酷镇压。19世纪后期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民粹派,也谋求通过激进的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后来从民粹派中衍生出了民意党。民意党希望通过恐怖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民意党成员炸死。1905年成立的立宪民主党,其成员主要是中产阶级工商业主专门职业人员和部分地主,这一政党的目标则是在全国建立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议会(杜马),在俄国实现君主立宪制。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产生,各地出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团体和小组。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宣告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社会民主工党的目标是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1903年,该党内部发生分裂,产生了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即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少数派—孟什维克。
除了各种政治派别的斗争外,19世纪俄国频繁爆发的农民和哥萨克起义也对沙皇的专制政权造成了严重冲击。同时,在国际上,落后的俄国在与各国列强的冲突中也经常遭到失败。继在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败给英法等国后,在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又遭到了惨败在国内外危机的压力下,沙皇政权被迫实行一些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不废除了农奴制,还改革了地方自治制度,在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自治机构,在城市中建立起了由选举产生的无等级的城市自治机关,即城市杜马。在司法制度方面,俄国也效仿西欧各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局限于经济、行政、司法和文教等领域,而没有触及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地方自治机构的权限被界定在领导地方经济建设、教育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禁止讨论国家的政治制度等重大问题。
1905年俄国爆发了一次革命,这次革命的爆发加上对日战争失败的打击,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不得不采取措施以挽救岌可危的沙皇政权。他先后签署颁布了几个重要文件,宣布要建立国家杜马,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职能,任何法律不经杜马认可不得生效,同时规定人身不可侵犯,赋予民众有言论、信仰、集会和结社自由等权利。1906年3月,俄国第一届国家杜马由选举产生。尼古拉二世的这一改革在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俄国政治现代化和国家法制化的转折点。在西欧各国政治走上民主化近一个世纪之后,俄国终于也模仿西方,建立起了西方议会式的国家杜马,使原先的君主专制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化。但是,俄国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君主立宪制,沙皇依然不肯放弃自己的大权,国家杜马随时都可能被解散,俄国的专制制度实际上一直存在到1917年的二月革命时期。
俄国是世界上专制制度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在这种专制制度下,沙皇通过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器,对整个社会生活进行严密控制,同时还大力向国民灌输专制主义思想意识。沙皇政权长期以来一直宣称,专制制度是俄国的特性,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之类的思想会使国家陷入无政府主义和违法乱纪泛滥的状态,因此号召国民抵制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沙皇政权的这种努力,加上东正教君权神授的宣传和村社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专制主义和皇权主义成为俄罗斯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沙皇的虔敬和对国家的服从成为俄国国民一种重要思想意识。俄国的这种专制主义传统使俄国不仅在经济上长期落后于欧美其他一些国家,在政治上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摧毁沙皇政权的专制制度是20世纪俄国的革命者们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看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想法或者其他的观点,可以给小编留言哦。
转载请注明百家号,杜绝伪原创!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