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人去世后的理想归宿是哪?来看看海昏侯墓中这件文物吧!

 浩然文史 2020-05-13

引言:

海昏侯刘贺剧照

一、汉代人的信仰世界

2015年,西汉历史上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皇帝——废帝海昏侯刘贺的墓葬得以发现。在墓葬当中,一个方形衣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个衣镜上面,绘有孔子的形象并附有其传记,被称作孔子衣镜,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镜框周围,还有一些神话题材的彩绘。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当为其中的“西王母”和“东王公”画像。要探究刘贺随葬品上面为什么要刻画“西王母”和“东王公”,我们要先弄清楚西汉人的世界观。

(孔子衣镜 镜框 出土场景)

中国人传统观念中,认为人死后一般会前往另外一个世界,在汉代更是如此。汉人墓中的随葬品和砖石器物上面的画像一般代表其对死后世界的认知,体现汉代人的宇宙观和生死观。在汉代人的观念中,世界是由四个从高到低的部分组成的。首先是天上世界,天上世界居住着上帝和许多人格化的自然神。其次是仙人世界,仙人世界由各大仙境及仙境居住的仙人组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汉代人看来,“神”与“仙”是两个概念。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解释“神”为“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释名》解释“仙”为:“老而不死谓之仙,仙,迁也,迁入山也。”因此“神”世界和“仙”世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第三世界是人类生存的人间世界。第四世界就是鬼魂生活的幽冥世界。

汉画像石《天神风雨图》拓片(局部)

在汉代人看来,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上世界是一个遥不可及且绝对森严的地方。我们熟悉的升天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产生的观念,此前的天,以绝对的威严统治着宇宙,只通过巫与人间建立联系。董仲舒倡导的“天人合一”就强调天的统治地位,天会降下吉祥的迹象暗示人间的大事,也会降下灾异来警示和惩戒君主失范的行为。但对天的恐惧不能抹杀掉汉代人对美好归宿的追求,人们渴望青春永驻,获得在世间的永存。在战国时期,庄子就幻想出世间很多人不受世间规则限制,成为“神人”、“真人”、“至人”等,达到逍遥境界,他们都生活在高耸入云的“藐姑射山”。因此,秦汉时,人的终极理想,就是羽化升仙。进入到仙人世界。如《史记》记载,秦始皇、汉武帝都大力支持方士找仙山、寻仙人、炼仙丹。

明白了汉代人的世界观,当我们研究汉代人墓葬时,就可以理解汉代墓葬中为什么会存在大量关于仙人世界的艺术形象。而在汉代人的仙人信仰世界中,西方的昆仑山及西王母是仙人世界最神圣的存在,前往昆仑山成仙是每个人的愿望。

二、汉代的西王母与东王公信仰

西王母是中国传统神仙世界中出现较早的,地位最高的仙人之一。中国富含神话气息的著作《山海经》中,就记载有西王母的形象。《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一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鹜,一名少鹜,一名曰青鸟。”从第一段材料可以看出,西王母最初的形象是一个半人半兽的凶猛怪兽形象。晋代郭璞注此条时说他掌管瘟疫、疾病和死亡。第二条记载可知,伴随西王母的灵兽是青鸟。

但在战国到汉代成书的典籍中,西王母的形象渐渐由怪神转变为美丽的女神。首先,史书《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曾西行到昆仑山,去会见身份为“帝女”的西王母。到了汉代人的记载中,西王母就已经完全人格化,成为一个美丽的女神。司马相如《大人赋》中记载了对西王母的想象:“乃今目睹西王母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居,亦有三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而不足以喜。”汉代张衡《灵宪》一文中记载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故事关键的一环是后羿从西王母处求得长生不老的仙药。所以在汉代人的仙人信仰中,西王母成为仙人世界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她那里有着可以保佑人长生不老的仙药。

(海昏侯墓 孔子衣镜绘像)

自战国以来,中国古人十分强调阴、阳协调的观念。历史学家吴晗指出:“西王母是女人,属阴,当约有一位居阳的来配她,于是就造了个东王公,东西、公母都是相对的。阴阳思想影响了西王母的对偶神的出现,而女蜗与伏羲成对偶神也是如此。”东王公的出现,体现了汉代人对仙人世界的不断补充,“造仙运动”的不断开展。到了晋代,东王公的形象得以固定,成书于晋代的《神异经·中荒经》记载“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

(海昏侯墓出土孔子衣镜顶部彩绘)

而《神异经》记载的这个场景,就已经完美的展现在新出土的海昏侯墓孔子衣镜上面。西王母与东王公的相会也是一个极其壮观的场景。一只遮天盖日的玄鸟展翅而飞,两人在鸟翼上坐而论道,两人的头为测斜,据考古专家的解释,是为了展示“隔风而望”的姿态。西王母西方之阴,东王公东方之阳,以及中间的玄鸟,组成一幅十分和谐的阴阳协调画面,如我们常见的太极图一样。对应的铭文中有“西王母兮东王公,福憙所归兮淳恩臧……□气和平兮顺阴阳,□觞[万]岁兮乐未央”,也正体现此图的意志。在图中,西王母与东王公旁边都各有一个侍从,西王母旁边的侍从面向西王母而跪坐,左手拿着捣药臼,右手拿着捣药杵,作出捣药的动作,应当是来源于玉兔捣药的形象。而东王公前面的侍从,则是在向他进献一些食物。有了两个侍从的存在,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完整。

(西王母与东王公的侍从)

文史君说: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孔子衣镜,对我们认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确定了在西汉中期就已经存在完整的西王母与东王公的信仰。而废帝这一等级的墓葬中西王母与东王公形象,也可以帮助我们探究汉代人的宇宙观和生死观。即汉代人的宇宙观分为四层,分别为天神居住的天上世界、仙人居住的仙人世界、凡人居住的人间世界、鬼魂居住的幽冥世界。而人的终极理想与追求,是到达仙人世界,而这一途径分为两种,一种为修炼或服用仙药羽化成仙,另一种则为死后被神仙接渡,达到永生。而掌管仙药的西王母,以及古人根据阴阳观念为之配对的东王公,正是他们所希望将其带去永生世界的仙人。

参考文献: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8月。

刘子亮、杨军、徐长青:《汉代东王公传说与图像新探——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孔子衣镜”为线索》,期刊《文物》,2018年第11期。

张富泉:《论东王公、西王母图像的流变及特征》,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