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城红泥沟,兰州城郊,文人的心灵栖息地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兰州红泥沟,流水潺潺的山沟,夏天为何没有蛤蟆?

  电线杆一根接着一根竖了起来,水泥路一码接着一码排了过来,接着水泥丛林遍地开花,田园风光、市井风情从此成为绝唱,这似乎就是红泥沟变迁的写照。

  从下五泉广场沿着台阶而上,过天桥下台阶就是五泉路,向东走上一站多,便是红泥沟的入口了。这是一个被人们遗忘了的地方,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普通的山沟内,曾是许多老兰州人记忆深处的美好家园。


  红泥沟是五泉山东侧的一个山沟,因背靠皋兰山,山崖为红色岩、土而得名。红泥沟中有几眼泉水,泉以沟而得名——红泥泉。红泥泉泉水色白而清洌,水量最大时每秒流量达0.37升。

  在西北内陆,一条山沟中有一眼泉水,那就会诞生出一段段令人心醉的人文故事。于是,水就有了灵气,山也有了生命,一方水土一方人,也就有了代代相传的故事。我们能想象出红泥沟内,泉水沿着长长的山沟汩汩流淌,沟边上垂柳轻摇,田地里农夫荷锄忙碌的情形。

  据说红泥泉浇灌出的瓜果蔬菜,口味和其他地方的截然不同,尤其是用泉水浇灌出的水烟质量最佳,人们专门为这种水烟制作了“红泥沟”商标。在红泥沟中听不见蛤蟆叫,也看不到蛤蟆,据说是当年宝志和尚在这里修行的缘故……



  红泥沟这个普通的山沟内究竟流传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者张智为我们讲述了红泥沟的故事。

  山腰残洞 高僧的修身之地

  红泥沟是五泉山东侧的一个小山沟,沟口是两个山嘴形成的小豁口,里面三面环山,沟中流水潺潺,可算是兰州城郊的一个风水宝地。以前,红泥沟山谷幽深,环境优美,夏夜寂静无声,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如今红泥沟有些破败了,既没有解放前红泥沟的人文气韵,也没有现代都市的时尚气息。给人的感觉就是城市边缘被遗忘的社区。前一段时间,有新闻说这里要改造成一个生态社区,我想这应该是红泥沟的一个出路吧。


  说起红泥沟就不能不说宝志和尚。据说,这里曾是宝志和尚修行的场所,至今红泥沟内还保存着宝志和尚当年修行的山洞。宝志和尚(名宝志,亦作保志,是南北朝时期齐梁间的名僧,梁武帝等视其为菩萨化身。)是兰州人,俗姓朱。传说他曾被梁武帝拜为国师,后来为避免杀身之祸就逃回了老家。

  民间传说是这样的:梁武帝非常器重宝志和尚,经常向他请教各种问题。一来二去,宝志的名气就很大了,可名气大了未必是好事。一天,梁武帝问他,“朕是什么转世的?”宝志回答说,陛下是西方佛祖下凡的。后来梁武帝又问,皇后是什么转世的。这个问题自然不好回答,宝志再三回避,但经不住皇帝的苦苦追问,他只好实话实说,皇后是蚯蚓转世的。皇帝自然不满意。宝志说,皇后的腰上有两层肉,可以为证。晚上,皇帝亲自去检查,果然如宝志所言。这样一来,皇帝对皇后就有了看法,渐渐地疏远了皇后。时间久了,皇后也看出了问题,就想了一个办法逼问梁武帝。梁武帝经不住皇后的逼问,只好实话实说。皇后知道遭冷落的原因后,对宝志大为不满,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一天,皇后命宫中的御厨蒸了四个狗肉包子,让梁武帝请宝志来赴宴,在筵席上宝志察觉出包子中有问题,但圣命难违,只好将这四个包子吃了。出宫后,他就吐出了四个包子。为躲避灾祸,他辗转回到了家乡,在红泥沟苦苦修行,终成正果。也有一种说法是,宝志前50年在兰州修道,后来到了江南又修佛,因而他融汇了佛道两家。


  如今在红泥沟东侧的半山腰还有宝志和尚修行时留下的山洞。据说这个山洞中洞中套洞,要上到半山腰的大洞,必须从沟底的一个小洞进去,然后沿着一个隧洞才能上到大洞中,安全性非常好。

  一声令下 蛤蟆就搬家了

  宝志在沟中修行时,一天深夜外出归来,忽然脚下踩了一个软乎乎的东西,他以为踩到了一个癞蛤蟆,心想这下不好了,杀生了。回到洞内,他就坐下来诵经忏悔。

  说来也怪,他诵经时红泥沟中的蛤蟆也“呱呱”地叫个不停,直到天亮时蛤蟆叫声才渐渐停息。这时,他到踩死蛤蟆的地方一看,原来是一个烂茄子。宝志非常生气,一声令下,沟里蛤蟆不许再出声。从此后,红泥沟中就再也听不见蛤蟆叫了。


  也有人说,宝志施法让蛤蟆搬家了。故事是这样的,红泥沟泉水充沛,在沟里形成了一个个的小池塘。每年夏秋时节,池塘中到处都是蛙叫声。一天,宝志正在半山腰的洞中静坐练功,谁知山沟中的蛤蟆呱呱叫个不停,宝志说,“蛤蟆蛤蟆莫呱呱,请到沟外去安家”。从那时,蛤蟆便搬到了沟外面。至今,在红泥沟仍然看不到蛤蟆的踪影。其实,红泥沟内没有蛤蟆的原因是,这里靠近山根气温比较低,不适合蛤蟆生活。

  原先沟里仅仅有一座誌公祠,后来井儿街拆迁时,又把金花庙迁到了这里。这几年,人们又扩建为公道观,修了好几座大殿,一层比一层高,站在最高处就能将市区的风景一览无余。

  “红泥沟” 水烟全省最佳

  水烟是兰州的特产。据说,水烟本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孟节赠送的云香草,含在嘴里可以避免瘴气侵袭。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将云香草传入了兰州,所以,兰州水烟行把诸葛亮视为始祖。这仅仅是个传说而已。目前,关于兰州水烟种植的最早记载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当时,兰州五泉山下水烟田已经成片了。可见,兰州水烟的种植年代比较晚,和诸葛亮的关系不大。


  解放前,全省最好的水烟产地在兰州,兰州的水烟哪里最好呢?答案只有一个,红泥沟的水烟是兰州最好的。红泥沟边种植的水烟,由于是用矿物质水浇灌的,故而醇厚绵长,独具特色。

  解放前,一些水烟坊还以“红泥沟”为兰州水烟的商标。其时,红泥沟的水烟曾远销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一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以及华北、内蒙古东部相继沦陷,红泥沟水烟遭受了灭顶之灾。曾经风光了数百年的红泥沟水烟也逐渐沉寂了下来。抗战爆发后,大批流亡人士来到兰州,城区人口逐渐增多,近郊的红泥沟也逐渐被开发了,红泥沟水烟逐渐消失了。

  文人心灵的栖息地

  解放前,兰州城内人口比现在少得多,红泥沟一带的人烟更少了。那时,红泥沟的生态环境相当不错,沟里古树参天,遍布榆树、柳树、椿树,是夏季乘凉休闲的好地方。

  红泥沟的泉水是南稍门、小沟头、闵家桥及五泉山下一带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传说用红泥泉的水烹出的茶,味甘气香,异常好喝。其实是红泥泉含的矿物质比较高的缘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矿泉水。直到现在,红泥沟的泉水依然受到人们的追捧,每逢双休日或者其他的节日,还能看到前来提水的人们。取红泥泉的水,还有个讲究,必须取谷口“惠泉”的水,这个泉的水质最好,最适宜烹茶,其他的几眼泉水有点咸,烹茶的味道就差了许多,但也完全可以食用。


  泉水从山边一直向外流淌,在沟口汇集成了小溪。附近的居民从小溪中引水灌溉。红泥沟特产最出名的是水烟、大枣,但在一些老兰州人的记忆中,红泥沟最好吃的则是萝卜。每年四五月份,红泥沟的花缨萝卜就上市了。这种萝卜的吃法有个讲究,用刀劈成四瓣后,撒上点盐,浇上些醋,然后端一大碗面条,坐在石头上,慢慢地品味。这似乎是许多人童年时的一幕。

  曾经主讲过五泉书院的秦维岳,专门写过一首《红泥泉》,给我们完美地展现了红泥沟的风情。“兰郡多泉水,兹泉味莫加。调羹宜作醢,消暑可烹茶。谷口鸟无数,岩前人几家。我将买闲地,夹路种桃花。”在诗人的笔下,红泥沟是最适合隐士居住的地方,由此可见红泥沟的田园风光也盛极一时,远近闻名。


  明代陇上著名学者段坚晚年在五泉山东园南村别墅讲学,死后,就葬在五泉山东龙口与红泥沟之间的塔子坪。清末至民国,兰州有二十多处私家花园,在红泥沟口人们曾修建鸿泥园、观月楼等花园。这些花园利用山泉、梨园形成了独特的风情。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著名共产党人宣侠父在兰州活动时,还曾到红泥沟游玩,留下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

  谁也想不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山沟,也曾有如此让人心醉的一幕。这似乎印证了一句话:“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

 你的关注转发是最大的支持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

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欢迎朋友们转发朋友圈

 

您的赞赏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